兩個月前,湖北大學陽邏校區(qū)舉行期末考試,公共選修課《中國近代史綱要》的壓軸題是“默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歌詞,還要寫出詞曲作者。當監(jiān)考老師剛發(fā)下試卷,教室里就傳來一片唏噓聲。其中一個班共158人,獲滿分的不到60人,有學生甚至寫出了“作詞方文山、作曲周杰倫”的答案。
也許更惦記著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難得這同學拳拳之心,在寶島還未回歸以前,就讓臺灣的詞曲人參與進國歌創(chuàng)作中來。我不知道音樂人士周董得此消息后是否會驚詫莫名,也不知道前輩音樂家田漢和聶耳九泉下會不會掩面,反正俺看到這里,可真要被迫著發(fā)出無奈的吼聲。當在微博里轉(zhuǎn)了這個消息后,北京的編劇朋友留言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嘿!
本來么,愛國主義革命黨史時事政治的備考題那么多。從初中到高中到大學。一直都是死記硬背抄抄寫寫下來苦讀日子,音樂課早變成了自習課,哪有時間唱國歌?國歌就算聽著熟,也是升旗、賽事、會議前的旋律。簡譜不會寫,歌詞記不得,難道是我們的錯?
學生可憐啊,怪誰呢?要怪只怪自己唱少了。
唱少了,那就要多唱啊。
看看人家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的叔叔阿姨姐姐哥哥們,從前年開始,在全國“兩會”這樣的標志性政治事件里,開幕式上,就將以往的“奏國歌”改為“唱國歌”。37小節(jié)旋律,84個字的歌詞,46秒時值的《義勇軍進行曲》,全場國歌嘹亮,那認真勁兒,可真不遜浙江衛(wèi)視“中國好聲音”里的種種聲情并茂。
歌唱是音樂的本源。若說聲音的象征性姿態(tài),信不信,能悉數(shù)表達出本真、領土、疆域、甚至輸贏!在今年的歐洲杯足球錦標賽半決賽中。凝聚集體意志,振奮民族情感,激勵愛國主義熱情的音樂——國歌,又一次被賦予了這樣的力量。
都知道,德國隊1比2輸給了意大利隊后。熱門無緣爭冠。
可屋漏偏逢連陰雨,德國媒體《圖片報》,悲憤之余沒有忘記搬起石頭,砸進自家國腳剛剛跌落的深井內(nèi)。他們在題為《在唱國歌時候我們就已經(jīng)輸給了意大利!》一文中,強烈譴責隊員們演唱交響音樂之父、維也納古典樂派大佬海頓老爹創(chuàng)作的《德意志之歌》時心不在焉,扭扭捏捏!那副不投入、不爭氣的破德行,還不如被意大利人收養(yǎng)的非洲加納苦孩子巴洛特利。
這里插播一下,小巴巴神超級馬里奧,自3歲起,就被橄欖油和通心粉滋潤哺育茁壯成長,盡管黑眼睛黑頭發(fā)黑皮膚,但對意國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所以,當他唱起意大利國歌《馬梅利之歌》時,心懷虔誠,全情投入,恍似已經(jīng)戴好西比奧古頭盔英雄帽,和他其他的意大利兄弟們一起,當家做主慨而慷,敢問勝利在哪里……
所以,2798萬的德國電視觀眾,在收視開場兩隊雙方剛開口唱歌時,就知道,德國輸了。
蘇聯(lián)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老師的話言猶在耳:
“越是依賴感情做基礎的信念,就越是堅定。”
歌唱,這種最直接的情感表達,也最有利于形成統(tǒng)一意志和堅韌情感的集體共鳴。無需發(fā)聲技巧,無需音色優(yōu)美,唱不好歌總可以吼得好歌吧?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輸贏暫且不議,狀態(tài)啊狀態(tài),知道么?我想,德國媒體要的。僅是隊員高歌一曲的慷慨羽聲吧?
如國腳們能在唱國歌時有如荊軻般的血脈賁張,球迷們必會像高漸離般擊筑擊掌,那么,即使鏗鏘而鎩羽,也雖敗猶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