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教師能不能對學生進行批評?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批評?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和社會公眾的看法有很大差異,這也經(jīng)常構成家校間的主要矛盾。特別是在強調尊重學生、維護學生權利的今天,表揚或賞識學生經(jīng)常在學校教育中被片面強調,導致批評教育被異化或弱化,尤其是有些孩子從小在家里備受溺愛,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批評,心理承受能力差,稍遇挫折便容易走極端[1]。從教育理性的角度分析,表揚與批評,作為兩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只有適度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彰顯最理想的教育效果。表揚是鼓勵學生向前走的動力,批評則是鞭策學生正確地向前走的約束力,兩者缺一不可。如果說過度的批評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那么,過度表揚而缺少批評的教育,則容易導致學生產(chǎn)生自我膨脹,缺乏責任心和耐挫能力,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國古代歷來倡導嚴師出高徒,在“師嚴而后道尊”“教不嚴,師之惰”傳統(tǒng)理念的規(guī)約下,教師往往“愛之深,責之切”?!抖Y記·學記》中還明確提到“夏楚二物,以收其威也”,要求教師不可放任學生,常備教鞭、戒尺等,以維持教學秩序[2]。然而在教育的今天,批評作為教育中最自然的現(xiàn)象之一,教師的批評權利卻需要通過制度的形式加以確認與強調。針對一些地方和學校出現(xiàn)了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放任學生的現(xiàn)象,2009年8月,教育部出臺《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教育部教基一[2009]12號文件),其中第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边@一批評權的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了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工作權利與職責,其宗旨在于糾正教育方式上的偏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作為教育的執(zhí)行者,中小學教師這一群體如何看待批評教育?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是如何具體運用批評教育權利的?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時遇到哪些困惑與阻力?其主要原因有哪些?目前鮮有研究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實證調查,而對這些問題的深層次考察,有助于揭示目前教師開展批評教育的實際狀況,引導教師正確認識與開展批評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筆者以中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考察了教師對批評教育手段的認識與擔憂,以及批評的程度、發(fā)生比例、場所和對象分布等。
二、研究方法
1.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來自北京師范大學2009級教育碩士班的448名中小學教師,其中有效調查對象434名。這些教師主要來自北京、河北、福建、廣東、河南、四川等地,平均教齡9.3年。具體信息見表1。
2.研究工具
在對10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訪談與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編制與修訂了《中小學教師批評教育問卷》。問卷從教師對批評的看法(如批評學生是教師負責任的表現(xiàn))、批評對象選擇(如我只批評有可能改好的孩子,而那些頑皮的孩子,批評根本沒有用)、批評場所選擇(如嚴厲批評學生時,我一般都選擇在辦公室進行)、批評程度(如:批評時會顧及學生的承受能力;針對根本性錯誤嚴厲批評)及發(fā)生比例(如我上課經(jīng)常批評學生)、教師不愿意批評的原因等6個方面,采用五點式量表和選擇題相結合的形式,考察中小學教師如何看待批評教育、如何在實踐中運用批評手段以及遇到的困惑。
3.統(tǒng)計處理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管理與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8.0進行處理。
三、研究結果
1.中小學教師對批評教育的整體認知
批評學生是教師的責任還是教師權威的體現(xiàn)?批評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何作用?這些問題旨在考察教師對批評教育的整體看法。50.7%的中小學教師對“批評學生是教師負責任的表現(xiàn)”表達了肯定的看法,僅4.6%的教師選擇了非常不符合,這說明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應該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適當批評。71.5%的教師并不認同“批評是教師權威的一種體現(xiàn)”的說法。從調查結果來看,教師們普遍認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開展批評,但大部分教師并不依賴批評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為考察教師批評對學生發(fā)展的作用,問卷調查中采用了兩個排序題,即“教師對學生進行批評有助于……”“教師不對學生進行批評所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為……”,讓中小學教師按照重要性程度對所描述的各項進行排序,然后計算各項目的順序指數(shù)[3]。表2的結果表明,教師批評最有助于“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減少錯誤行為”,其余依次為“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品質”“維持教學秩序”“在學校中維持一種正義,讓學生知道犯錯誤應該承擔責任”與“樹立教師在班級中的權威形象”。從反面的角度看,如果學生做了錯事而教師不批評學生,則最“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其次“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應對挫折的性格”“不利于學生的自我客觀認識或評價”“會使學生懷疑教師的威信,進而不相信教師傳授的知識和價值”及“會助長不講理家長的做法,更難實現(xiàn)家庭和學校在育人上的步調一致”。從正反兩方面的調查結果看,教師普遍認為批評最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樹立責任感。
2.批評對象與批評地點的選擇
教師通常會對什么樣的學生進行批評?圖1表明,接近70%的教師認為好學生也需要批評;62.4%的教師認同“有些學生很頑皮,不批評不行”;僅有22.3%的教師認同“我只批評可以改好的孩子,而對那些頑皮的孩子,批評根本沒有用”這一看法。這些結果說明,大多數(shù)教師認同批評對于所有學生的發(fā)展都具有促進作用,在批評學生時可以做到一視同仁,針對學生的具體行為開展批評,而不是以學習成績好壞或頑皮程度作為衡量標準。
從不同學段教師對選擇批評對象的差異中發(fā)現(xiàn),不同學段的教師在“有些學生很頑皮,不批評不行”和“我只批評有可能改好的孩子,而對那些頑皮的孩子,批評根本沒有用”的看法上存在顯著差異(F=8.80,p<0.01;F=4.23,p<0.05)。進一步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與小學與初中教師相比,高中教師更加認同“有些學生很頑皮,不批評不行”,更加不認同“我只批評有可能改好的孩子,而對那些頑皮的孩子,批評根本沒有用”。這說明,高中教師更能做到通過批評教育來幫助那些頑皮的孩子改正錯誤。不同學段的教師在“好學生也需要批評”的看法上趨于一致,未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
批評在于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促進良好行為的發(fā)展。具體實施批評時,地點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批評的效果。教師應采取當眾批評還是單獨批評?結果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師選擇了“嚴厲批評學生時,我一般都選擇在辦公室進行”,這表明教師批評學生時大多會顧及學生的面子,能夠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在課堂上當眾批評學生。
3.批評的頻率與程度
關于教師批評學生的發(fā)生比例,僅有5.3%的教師認同自己“上課經(jīng)常批評學生”,絕大多數(shù)教師上課很少批評學生。通過對高中、初中與小學教師批評學生發(fā)生比例的差異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學段教師的批評頻率存在顯著差異(F=12.71,P<0.001)。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與小學、高中教師相比,初中教師批評學生發(fā)生的比例會更高。
教師批評學生的程度如何?在“據(jù)我所知,在我的同事們中,大部分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會……”的問題中,71.6%的教師選擇“批評時會顧及學生的承受能力”,16.7%的教師選擇“針對根本性錯誤嚴厲批評”,7.8%的教師選擇“不會嚴厲批評”,3%的教師選擇“會嚴厲批評”??梢钥闯?,教師們在選擇批評學生時都比較謹慎,即使批評也會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盡量避免因批評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4.教師對批評教育的擔憂
盡管批評教育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但學生的脆弱與家長的不理解,使得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感到擔憂。接近60%的教師“對學生受不了批評這種狀況感到憂慮”,認為學生太脆弱,經(jīng)不起批評;55%的教師“對家長不接受批評孩子感到憂慮”。因此,教師在進行批評教育時,往往存有一些擔心或不愿意批評的心理。調查發(fā)現(xiàn),33.1%的教師擔心自己“掌握不了分寸”,所占比例最高;22.9%的教師選擇了怕“學生報復”;19.2%的教師選擇了擔心“遇到不講理的家長”;10.9%的教師擔心“家長向校長報告”(見圖2)。
批評教育有時會引發(fā)家校矛盾。因批評學生引發(fā)的家校矛盾中,教師自我感知的主要原因有,接近60%的教師認為批評教育時未重視方式、方法,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18.3%的教師認為不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批評方法不當;11.6%教師認為大部分教師“哄”著學生,要求嚴格的教師就容易引發(fā)矛盾;7%的教師感到不會批評,批評像嘮叨,使學生感到厭煩(見圖3)。
四、研究結論及對教師教育的建議
1.絕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批評教育是教師負責任的體現(xiàn),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教育作為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師生交往活動,決定了教師進行批評教育的出發(fā)點在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最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中小學教師對批評教育持有正確的認識,認為針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開展批評,是基于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是教師負責任的表現(xiàn),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以及健全品格的重要教育手段。但調查結果也顯示,仍有接近30%的教師認為批評教育是教師權威的體現(xiàn)。持這種看法的教師在實踐中傾向于將批評教育等同于訓斥學生,采用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甚至使用諷刺、挖苦或責罵的語言。[4]已有師生關系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學生最不喜歡的教師行為特點中,排在前兩位的是脾氣大,隨便發(fā)火與批評、諷刺、挖苦學生[5]。對教師“職業(yè)批評用語”的研究表明,在13種教師不良批評用語中,最明顯的特征是訓斥學生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6]。這種以樹立教師權威形象為出發(fā)點的批評違背了批評教育的本質。因此,教師教育應首先幫助教師理解批評教育的本質內涵,樹立正確的批評教育觀。批評作為最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手段,應帶有良好的教育愿景和期待,而不是自上而下為批評而批評。
2.大多數(shù)教師開展批評教育時能夠做到一視同仁,考慮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批評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彌補不足,改正錯誤,促進發(fā)展。要想達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明確批評的對象,使批評成為學生的適宜刺激,被學生所感受、接受,并自覺地轉化為自我行為的要求。調查中,接近70%的教師認為好學生也需要批評,會針對所有學生的具體行為開展批評,而不是以學習成績好壞或頑皮程度等外在條件作為評判標準。但有22.3%的教師認同“我只批評可以改好的孩子,而對那些頑皮的孩子,批評根本沒有用”,其中小學、初中教師更為認同此項。持有這種看法的教師傾向于漠視那些頑皮學生的錯誤行為,難以通過批評教育幫助學生,特別是那些自控能力差的頑皮學生,更需要教師及時引導,指出正確行為的方向,塑造良好行為。其次,批評地點的選擇也是批評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當眾批評學生會傷害其情感,尤其是對于自尊心、虛榮心強的學生,處理不當,往往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對立情緒。調查結果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師能夠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與承受能力,選擇適當?shù)牡攸c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诒菊{查結果,教師教育應首先幫助教師建立“所有學生都是可教的”這一學生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樹立為每一個學生成長負責的教育意識,積極承擔批評教育的責任,提高教育效能感。
3.教師不愿批評學生的主要顧慮為學生脆弱與家長不理解,培養(yǎng)教師運用適度的批評方式與方法是減少因批評產(chǎn)生的家校矛盾的主要方向
與為了教師權威訓斥批評學生相反的另一種不合理做法,是教師不愿意或不敢進行批評教育。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脆弱與家長的不理解是導致教師不愿批評學生的主要擔憂。這主要在于教師面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如獨生子女所帶來的家長過度保護;學生受挫與心理承受能力差,經(jīng)不起教師的批評,導致離家(校)出走,甚至極端事件的發(fā)生。另外,教師處于家長、社會輿論以及學校環(huán)境的壓力,導致在進行批評教育時產(chǎn)生顧慮,甚至不敢批評學生。因而,一方面,教師應重視批評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對批評對象要充分了解,批評時機、場所的選擇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批評頻率與程度應不超出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讓批評成為教育教學的藝術。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7]。另一方面,學生、家長、學校也必須清晰認識到,正確的批評教育對于學生成長有促進作用,應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批評教育,使賞識與批評都成為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郭之純.教師的“批評權”為何遭遇尷尬[N].人民日報,2009—08—25.
[2]劉震.《學記》釋義[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3]劉德寰.關于順序問題的設計、分析與SPSS處理[J].市場研究,2006(11):32—34.
[4]范敏,范超.批評教育的異化與本質屬性[J].教育科學論壇,2011(4):5—7.
[5]李瓊.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一個跨文化的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7(11):18—23.
[6]眾眼碌碌看教師:不良的教師“職業(yè)批評用語”[J].師道,2003(9):17.
[7]溝通在線.孩子犯了錯,如何批評[EB/OL].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398110,2011—7—9.
(作者單位:1.遼寧省沈陽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評價與質量監(jiān)測中心 2.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3.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經(jīng)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