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2006年11月21日,美國商務部發(fā)布立案公告,宣布對原產自我國的銅版紙施行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調查期為2006年4月至9月。這是自1980年美國對我國出口產品(薄荷腦)發(fā)起首次反傾銷調查以來,首次對我國發(fā)起的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以下簡稱“雙反措施”調查或“雙反”調查)。此后,美國商務部對我國開啟了多起反補貼調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美方更加頻繁地使用“雙反措施”限制我國產品,僅2009年一年間,美國就對我國產品發(fā)起11起“雙反”調查。從2006年至2011年,美國商務部在沒有國內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先后對我國產品發(fā)起27起“雙反”調查(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雙反措施”已經成為繼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殊保障措施之后美國又一項重要的對華貿易保護措施,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新形式。
早在1986年,美國的一個聯邦上訴法院在判決喬治城鋼鐵公司訴美國案時指出,非市場經濟體的任何不當行為,應當由反傾銷法而不是由反補貼法來處理。在該案中,美商務部認為,補貼是存在于市場經濟國家中的一個特定概念。如果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實行了補貼,就使獲得補貼的商品取得了特殊的競爭優(yōu)勢,進而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的貿易格局。但是在非市場經濟國家,由于不存在市場,也就沒有補貼導致市場扭曲和資源不合理配置的可能。這在后來被歸結為“反補貼不適用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規(guī)則。
然而,從2006年11月美國對我國出口銅版紙發(fā)起“雙反”調查開始,美國改變了其20 年來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發(fā)起反補貼調查的慣例。此后,美國接連對我國標準鋼管、薄壁矩形鋼管、復合編織袋、非公路用輪胎、未加工橡膠磁、亞硝酸鈉、環(huán)狀焊接碳素鋼管、低克重熱敏紙、不銹鋼焊接壓力管、檸檬酸和檸檬酸鹽、環(huán)形碳素管線管、除草設備、廚房置物架和掛物架出口產品等多種行業(yè)的多種產品發(fā)起反補貼調查。
事實上,美國對我國產品實行的“雙反措施”采用了雙重標準:一方面,在不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采取歧視性的“替代國”做法;另一方面,發(fā)起只適用于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反補貼調查。這兩點相互矛盾,對于我國出口企業(yè)非常不公平,也給我國的貿易和經濟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美國“雙反措施”對我國的影響
(一)直接影響我國出口企業(yè)的經濟效益
一般來說,只要出口產品被進口國提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就會馬上影響該產品對該進口國的正常出口。而且,一旦該產品被裁定傾銷或補貼成立,就會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或反補貼稅。這意味著相關的我國企業(yè)將完全丟失國外市場,這對出口企業(yè)極為不利?!半p反措施”持續(xù)時間一般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以上,在這段時間原有的業(yè)務和客戶會逐漸流失。若想重新進入失去的市場則非常困難。其中,以委托加工為主的出口型企業(yè)影響最大,出口量的減少會明顯影響企業(yè)的產能。有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市場占我國地板出口總額的1/3左右。但是,由于這些以委托加工為主的出口企業(yè)沒有自主品牌,也未在國內建立銷售渠道,一旦出口受阻,壓貨增多,企業(yè)的生存將受到嚴重威脅。
“雙反措施”同時也嚴重挫傷了國外企業(yè)對我國投資的積極性。由于近年來美國對我國產品的“雙反”調查,不少海外投資者不得不放棄我國而轉向其它國家。此外由于大量新興電子、石化產品剛剛開始出口就遭到調查,我國新興工業(yè)的發(fā)展也受到嚴重損害。這些企業(yè)經濟效益下滑,工廠停產、工人失業(yè),使我國出口產品失去了競爭能力,直接影響我國出口企業(yè)的經濟效益。
(二)阻礙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美國頻繁對我國的出口產品使用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使得許多產品的出口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以我國產檸檬酸為例,從2000年開始,我國生產的檸檬酸先后遭遇了美國、泰國、烏克蘭、南非等諸多國家的反傾銷調查。2008年5月28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fā)布通知裁定原產于我國和加拿大的檸檬酸及檸檬酸鹽的傾銷和補貼行為給美國國內產業(yè)造成了實質性損害。這個裁決是對我國的檸檬酸行業(yè)影響最大的一次。美國是我國檸檬酸的第一大國際市場,約占總市場份額的10%,美國市場對我國檸檬酸產業(yè)的發(fā)展來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國的檸檬酸企業(yè)面臨著歐盟征收的高達49%的反傾銷稅,同時又面臨美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雙重調查,從長遠來看,這必將給我國的檸檬酸產業(yè)帶來巨大的沖擊。
同時,在美國“雙反”的示范連鎖效應下,其他國家也紛紛對原產于我國的產品發(fā)起“雙反”調查。如2009年10月美國商務部再次對原產于我國的銅版紙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立案調查。之后,歐盟于2010年2月20日對華銅版紙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例如土耳其、南非,也開始進行試探性的“雙反”調查,如南非國際貿易委員會在2008年7月25日對原產于我國的不銹鋼水槽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南非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對我國展開反補貼調查的國家。以上這些舉動都將進一步降低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影響我國出口市場的多元化與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使我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大大降低,影響我國產品的出口創(chuàng)匯能力,其后果便是嚴重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三)對我國國內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美國頻繁對我國產品實施“雙反”調查,我國產品受阻于國外市場,勢必返銷國內市場,導致內銷市場競爭加劇。由于出口產品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反補貼稅后,其國外競爭力下降,國外市場逐漸丟失,其產品將與本國原有的產品重新搶奪國內市場,造成國內市場供求失衡,價格下跌,產品嚴重積壓,工廠被迫停產,大批工人失業(yè),這將嚴重影響國內產業(yè)的正常發(fā)展。
“雙反措施”對我國利用外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近年來,三資企業(yè)的產品不斷被訴,如彩電、化工類產品,這些產品的出口受到影響將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或失去國外市場,部分企業(yè)則被迫減產、停產或轉產,直接損害了外商的經濟利益,惡化了我國的外商投資環(huán)境,從而影響外商在華投資的信心。
與反傾銷措施相比,反補貼作為新型貿易壁壘對一國外貿出口和經濟發(fā)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補貼是政府行為,所以反補貼的調查對象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反補貼調查會影響被調查國的貿易和產業(yè)政策、宏觀經濟政策甚至總體經濟戰(zhàn)略。同時,反補貼的調查范圍更加廣泛。反傾銷僅涉及特定企業(yè)或產品,而反補貼的調查范圍則可能是接受政府補貼對象的下游企業(yè)甚至整個產業(yè)鏈,對國內經濟的危害更大。同時,為了應對反補貼調查,一國政府必須逐步調整相應的貿易和產業(yè)政策,這種調整將在長時間內對一國經濟、政治、社會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
參考文獻:
①韓偉.論美國反補貼法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的適用[J].法學研究,2009(23)
②常國平,劉文明.淺析我國貿易摩擦頻發(fā)的原因及對策[J].當代經濟,2007(5)
③李仲平,李煉.反補貼是否適用于非市場經濟的法律思考[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
(畢晶,1978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生,北京城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