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爆F在的中學生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自主意識強,思維日趨成熟,若再把他們看作小孩,不僅不能激發(fā)起學習的興趣,反而會引起反感。所以,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用教改的新思想、新教學理念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把時間留給學生
在平時的教學中,許多教師課前查閱資料,認真?zhèn)湔n,課堂上教得十分賣力,以為所有知識全講了,才“對得起學生”。但結果是: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對此,有的老師“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發(fā)出感嘆:現在的學生不愛學習,真難教!但是,如果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教師,是因為教師沒有采取學生樂意接受的教學方法,所以學生不“領情”。現今新課程標準衡量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是以學生學了多少知識作為標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改變教學觀念,精講教材,杜絕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對學生預習及自學后能理解的知識,可不講;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要精講、細講;對需舉例分析的知識,讓學生嘗試完成。把課堂上多余的時間省下來,留給學生思考、探索。這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把空間留給學生
傳統(tǒng)的教學強調預設和封閉,使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窒息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老師要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把知識教“活”,使學生學“活”。
以前的教學中,我們曾有意無意地向學生傳輸這樣的思想:教材是專家編的,他們具有權威性。學生在教材和教師面前本來就有敬畏感,這一宣傳,學生更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在現今的教學中,如果教師說:“關于這個問題現在仍有爭議,并未下最后的結論?!蹦敲磳W生就能積極思考,發(fā)表各自的見解。如:九年級思品課第一課學習了生產力的定義。它貫穿整個人類社會,應該說學生是非常容易記憶的,但教這個定義時我并沒有輕易放過,我說:“同學們,根據你們所學的內容,你認為本框中對生產力的定義歸納得是否完整?如不完整,你認為該如何補充?大家可大膽講。學生乍一聽,以為老師在開玩笑,講了多年的生產力定義,怎么會不完善呢?他們發(fā)出了輕微的笑聲。當學生看到我嚴肅認真的表情時,才認為這不是鬧著玩的,他們先是小聲議論,之后便積極展開討論,在討論中爭相發(fā)言,有的爭得面紅耳赤,有的雙眉緊鎖……轉眼,教室由沸騰轉為寂靜,我知道有結果了。只見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除了課本用“改造”自然外,還應補充“保護”、“充分利用”、“合理利用”、“可持續(xù)”……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國家未來更需大量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合適的“土壤”,把空間多留給學生。
三、把自由留給學生
當代中學生年齡雖小,但思維敏銳,對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別是受社會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對老師的教育和書本上的精神,往往不以為然。對這些問題,如果我們老師不注意正確引導,及時糾正學生觀念中的一些誤區(qū),不僅會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更會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因此在教學中,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我認為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把言論自由交給學生,讓學生能發(fā)表不同意見,甚至與教師和教材相悖的觀點,這樣我們才能從中發(fā)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不怕學生講,允許學生講,這樣才能暴露出問題的癥結,教師再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理服人,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只有這樣才能喜獲教書育人雙豐收。
同仁們:新教改、新教材為我們帶來挑戰(zhàn),也帶來機遇。我們應投身于教改的高潮中,勇當教改先鋒,發(fā)揮教育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用新的思維、新的教育理念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人才和合格勞動者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