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英教授曾說過:“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課程的綜合化,是當今世界課程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動態(tài)?!蹦壳懊鎸ξ磥砩鐣θ瞬诺男枨?、對教育的期盼,高考制度“3+綜合”的改革等,這一系列新形勢的挑戰(zhàn),迫使教師必須用發(fā)展的眼光不斷適時調整教育教學的方向。地理學科文理兼?zhèn)?、綜合性較強,在平時的教學中努力加強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已成為地理教師的一種責任。下面針對地理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融合談幾點體會。
一、巧借語文中的課文之“石”
如:在講氣溫的日變化巧借古文《兩小兒辯日》導入新課;在講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可引入《向沙漠進軍》;在講云貴高原的時候可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巧借語文的古詩詞之“石”
如:在講我國地形的時候曾引入李白的《蜀道難》中的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讓學生很容易記住四川以西屬于橫斷山區(qū),這里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峭壁深壑的特點。
在講我國南方地區(qū),講到廬山時,引用了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原來是因為廬山位于長江南岸,鄱陽湖濱,霧很大。
在講北方地區(qū)的泰山時引用了杜甫的《望岳》,實際上泰山并不太高,為什么被尊為五岳之首呢?原來是因為它周圍低山連綿,相對高度大,顯得高大挺拔。
在講中國氣候的時候,我曾引用過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里的春風指的是夏季風,說明玉門關位于非季風區(qū),并引入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此問題。
在講黃河時引用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講長江時引用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形象地說明了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背斜構造,形成長江三峽。
在講長江上游的干支流和地形時引入毛澤東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讓學生體會到這里的山高、谷深、水急、地勢險要的特點。
三、巧借民間諺語之“石”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我曾適時引入過一些民間諺語。如:“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春天猴兒面,陰晴隨時變”,“二八月亂穿衣”,“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
四、巧借寫作之“石”
我平時經常在課前或課后布置學生寫一篇作文,根據需要,題材可多樣化。例如:在學習《長江》一課前我給學生布置每人寫一篇歌頌長江的詩詞或散文。
在學了《高新技術產業(yè)》后,布置學生以“魚和熊掌能兼得嗎”為題寫一篇辯論稿。
在講完《土地資源》一節(jié)后布置學生寫一篇調查報告。
當然平時最常用的一種就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針對當天所學的重難點內容,寫一個小故事來總結,嘗試當小作家。
例如在學習“東南亞”時,針對本區(qū)的馬六甲海峽、國家和首都等重難點不好記、易混,我特意編了一個小故事,給同學們做示范,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有一位東南亞的華人他姓萬,人們都叫他老萬(老撾、萬象),有一天,他撐著小船越河(越南、河內)回家,看到對面(緬甸)有兩個男孩在一邊嘟(內比都)囔著吵架,一邊在沙里撿金子,于是他對兩個男孩說:“天快黑了,你們別光顧著吵架,這樣撿金(柬埔寨、金邊)子太慢(泰國、曼谷)了,如果你們撿不到金子,回家爸媽非(菲律賓)要罵你了(馬尼拉)不可?!碧鞚u漸黑了下來,誰知兩個孩子竟忘了回家的路,老萬是個好心人,想把他們送回家,他倆家住在哪里呢?原來他倆分別住在新加坡和吉隆坡兩個山坡上,前一個是馬六家(馬六甲海峽)的孩子,后一個是馬來西家(馬來西亞)的孩子,你想知道他倆在河邊為何嘟囔著打架嗎?原來呀,他們都喜歡鄰居雅家的大女兒印妮姑娘(雅加達、印尼)。
通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就牢牢記住了本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容。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只要根據需要用自己的慧眼和細心去識別巧選它山之石,就能為學生筑造一個開放、和諧、樂學的環(huán)境,使他們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里幸福快樂地成長,真正成為一個個“地理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