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閩南語中有和“把”字句相對應的“ka7”字句,但是“ka7”字句和“把”字句在句法結構和語義語用方面卻不盡相同。本文針對母語為閩南語的學生,找出他們在學習普通話“把”字句的偏誤發(fā)生原因,并提出相對應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把”字句偏誤分析教學策略
普通話中的“把”字句是一個有著特殊語法結構與語義語用的句式,長久以來很多語言學家對“把”字句有著深入的研究與討論。筆者以閩南語為第一語言,從小習于臺灣閩南語的環(huán)境,及至5歲入幼兒園始學普通話,在校使用普通話,在家使用閩南語與家人溝通,可稱成長于雙語環(huán)境,因而想到閩南語也有和普通話“把”字句相對應的句法形式,就是“ka7”字句。本文針對以閩南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把”字句時出現(xiàn)的偏誤原因進行探討,并從語法、語義方面予以解釋,并提出了相對應的“把”字句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一、名詞定義
(一)普通話的定義
普通話是現(xiàn)代漢民族的共同語,也就是現(xiàn)代漢民族交際中全體成員共同使用的語言,也是狹義上的現(xiàn)代漢語。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問題學術會議”通過的“普通話”的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這個標準包括了語音、詞匯、語法,說明了普通話和其他地區(qū)方言的差別就在于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
(二)“閩南語”的界定與介紹
閩南語,或稱閩南話,是指中國七大方言區(qū)中[1](P63)閩南地區(qū)所使用的方言,是閩方言中使用人數(shù)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一種。世界上使用閩方言者分布的地區(qū),除了福建省、海南島和臺灣之外,還有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文萊等國。
本文所稱“閩南語”是專指住在臺灣地區(qū)的人們所使用的“臺灣閩南語”。臺灣地區(qū)由于早期有大量來自大陸的移民,目前約有占全省四分之三的人說閩南語,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則說客家方言與高山族原住居民語言。
臺灣人民使用的閩南語依其居住地分有“泉州腔”(晉室南遷,漢人入閩,帶入的上古音)和“漳州腔”(唐朝兩次入閩平亂,帶入的中古音)兩種口音。閩南方言在讀音方面存在著文(讀書音)、白(口語音)異讀的現(xiàn)象[1](P110),在詞匯方面則是有大批的方言詞。
閩南語發(fā)音上最大的特色是有“八聲七調”[1](P110~111),再加上“變調”。本文所述的“ka7”介詞中的7就是指其發(fā)音的音調,閩南語的第七調是中平調,仄聲。本文中的例句引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字頻統(tǒng)計”中的句子,搜尋字詞使用的是“Ka(1211)”,“1211”是指其調值。除了讀音和詞匯之外,閩南語的語法方面也受近代漢語的影響。
在臺灣閩南語的書寫方式還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時,大部分人習慣于使用漢字來書寫閩南語,有些人選擇使用羅馬拼音(表音文字)來書寫,也有漢字與羅馬拼音并用的情形,主要原因是有些閩南語并無與之相對應的適當?shù)臐h字。本文所提及的“ka7”就是一例,因為它有不同的標志作用,分別對應到不同的漢字,因此無法以單一的漢字來表達,而是以羅馬拼音的方式來呈現(xiàn)。
(三)“ka7”字句的界定
由于閩南語屬于口語的方言,因此有些方言詞并無與之相對應的漢字可供對譯,在目前已出版的閩南語書籍中,??梢园l(fā)現(xiàn)同音字會出現(xiàn)不同的漢字翻譯。以“把”字句中的“把”為例,目前可以找到的對應漢字有:“甲”“共”“合”“該”“助”“給”“咬”等,也有采取拼音形式,如:“ka”“ka7”等。本文除了第三節(jié)文獻綜述所引述的句子依原作者之用詞之外,其余源自“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字頻統(tǒng)計”的語料庫的句子,皆統(tǒng)一以“ka7”來取代。
二、臺灣地區(qū)對閩南語“ka7”字句的研究綜述
(一)馬重奇(2002)認為:在處置句中,閩南方言有類似“把”字句的句式,是以“共”(ka7)和“將”代替“把”,即一般的“主+動+賓”句子變成“主+共(將)+賓+謂”的句式。
1.甲+共(將)+乙+謂詞性短語(句中的“甲”為主語,“乙”為介詞賓語)
(1)叫伊 共 嬰仔 抱 去。(閩南方言)
叫她 把 嬰兒 抱 走。(詞義對譯)
叫她把孩子抱走。(普通話)
(2)你 共 或 碗 飯 撫 我 吃 咧。(閩南方言)
你 把 那 碗 飯 給 我 吃 啦。(詞義對譯)
你把那碗飯給我吃吧?。ㄆ胀ㄔ挘?/p>
2.“(甲)+乙+共(合、甲)+代詞+謂詞”或“乙+(甲)+共(合、甲)+代詞+謂詞”(句中的“甲”為主語,“乙”為介詞賓語)
(3)門 合伊關 起來。(閩南方言)
門 把它關 起來。(詞義對譯)
把門關起來。(普通話)
(3)a.你門合伊關 起來。(閩南方言)
你門把它關起來。(詞義對譯)
你把門關起來。(普通話)
(3)b.門你 合伊關 起來。(閩南方言)
門你 把它關 起來。(詞義對譯)
你把門關起來。(普通話)
(4)飯 歸 碗合 我 食 食 落 去。(閩南方言)
飯 整 碗 把/給 我 吃 吃 下 去。(詞義對譯)
把整碗飯都吃下去。(普通話)
這種處置句里,“共/合/甲+伊”是此類句子的主要標志?!按~”使用第三人稱代詞“伊”的情況居多;某些場合里用第一、第二人稱代詞或不定人稱代詞“儂”。
例(4)中,“我”和形式主語“飯”毫無關系,但從施受意義上講,甲(此處省略)是發(fā)出動作的行為者,是表示“主語”,而乙被視為前置賓語。
(二)曹茜蕾(2006)在文中將漢語方言的賓語標志結構分為五種,其中出現(xiàn)在閩南語中的有三種。
1.一般處置式
(NP主語)– [標記賓語標記+NP直接賓語]-動詞短語
(5)啊汝 共 汝 的 氣 力 攏 用 去 啊。(閩南方言)
你把 你 的 力 氣 都 用 走 了。(詞義對譯)
你把力氣全用光了。(普通話)
2.賓語放在句首且賓語標記引出復指代詞的處置式
(NP直接賓語)– [標記賓語標記+代詞]-動詞短語
(6)門共 伊 關起來。(閩南方言)
門把 它 關起來。(詞義對譯)
把門關上。(普通話)
3.有兩個賓語標記的混和型處置式
(NP主語)-[標記賓語標記+NP直接賓語]-ka7賓語標記-代詞-動詞短語
(7)將門共伊關起來。(閩南方言)
將門把它關起來。(詞義對譯)
把門關上。(普通話)
(三)邱湘云(2006)認為,閩南語處置句不能稱之為“把”字句,因為閩南語方言中并未用介詞“把”引進處置的對象,而是用“ka”為處置標記。閩南語的處置句是以處置標記“ka”來引出受事賓語,并且將其置于動詞之前,使其成為句子的焦點。
1.主語+ka+受事賓語+動詞短語
(8)伊ka 杯仔 杠破去。(閩南方言)
他把 杯子 敲破掉。(詞義對譯)
他把杯子敲破了。(普通話)
受事賓語可提到主語前面,再以代名詞“伊”填補原來的位置,并復指前面的賓語。
2.受事賓語+(主語)+ka+伊+動詞短語
(9)這 些錢你 ka 伊收起來。(閩南方言)
這 些錢你 把 它收起來。(詞義對譯)
你把這些錢收起來。(普通話)
除此之外,當閩南語句中的處置對象和被動者為同一物體時,還有一種特殊的“被動-處置”融合句,也就是在一個句子之中同時出現(xiàn)被動句與處置句的特殊句型。例如:
(10)那尾魚仔予貓仔ka伊食去矣。(閩南方言)
那尾魚 被貓 把 它吃掉了。(詞義對譯)
那條魚被貓給吃了。(普通話)
(四)解正明(2006)認為,“把”字句動詞后的賓語存在著三種不同等級:復指賓語、保留賓語和零形式賓語。這三種賓語都出現(xiàn)在閩南語中。例如:
(11)許 本 冊 該 伊 買 來。(閩南方言)(“伊”是復指賓語,“該”即“ka7”)
那 本 書 把 它 買 來。(詞義對譯)
把那本書買來。(普通話)
(12)我 該 蘋果 食 一半。(閩南方言)(“一半”是保留賓語)
我把蘋果 吃一半。(詞義對譯)
我把蘋果吃掉一半。(普通話)
(13)該伊請來。(閩南方言)(零形式賓語)
把他請來。(詞義對譯)/(普通話)
(五)洪宏元(2009)指出在相同語序之下,閩南語的處置句和被動句會因為介詞的不同而有相反的意思。例如:
(14)我 共伊 拍/罵/創(chuàng)治。(閩南方言)
我 把他 打/罵/整。(詞義對譯)
我 打/罵/整 他。(普通話)
(14)a.*我把他打/罵/整。(普通話“把”字句)
(14)b.我 予 伊 拍/罵/創(chuàng)治。(閩南方言)
我 被 他 打/罵/整。(詞義對譯)
我 被他打/罵/整。(普通話)
(六)洪素真(1995)和曹逢甫(2005)都指出臺灣閩南語的“ka7”為多功能詞,其句法功能有:來源標志(source marker)、標的標志(goal marker)、受事標志(patient marker)和受惠標志(benefit marker)四種,其中只有受事標志用法與“把”字句的處置用法相同。洪素真(1995)又根據(jù)語義和句法上的不同,再將ka7的句法功能簡化為:對象標志、處置標志和受惠標志(主要發(fā)生在某人由于某種行為而得到利益的句子)三種,并進而用對象標志來概括來源(主要發(fā)生在交易實體由間接賓語移至主語的句子)、標的標志(主要發(fā)生在講話的人向聽話的人發(fā)出溝通動詞的句子)和受事標志。本文采取目前為大多數(shù)學者所公認的四種標志的說法,即:
1.來源標志(相對應普通話介詞為“向”)。例如:
(15)他 ka7我罰六百元。(閩南方言)
他 向 我罰六百元。(詞義對譯)
他罰我六百元。(普通話)
2.標的標志(相對應普通話介詞為“跟、向、對”)。例如:
(16)老師 ka7我回答一個問題。(閩南方言)
老師 向我回答一個問題。(詞義對譯)
老師回答我一個問題。(普通話)
3.受事標志(相對應普通話介詞為“把”)。例如:
(17)*蚊子 ka7我叮。(閩南方言)
蚊子 把 我叮。(詞義對譯)
蚊子叮我。(普通話)
4.受惠標志(相對應普通話介詞為“為、給、替”)。例如:
(18)媽媽 逐工 ka7我 洗衫。(閩南方言)
媽媽 每天 為 我 洗衣服。(詞義對譯)/(普通話)
在一般情況下,“把”字句的動詞不能是光桿動詞。上述例(14)a及例(17)的“ka7”字句處置標志用法在普通話的“把”字句中并不存在,這是屬于閩南語處置標志的特殊形式。
三、以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的“把”字句偏誤原因探討
由于“把”字句在句法、語義和語用方面的獨特性,我們很難在世界上其他語言的語法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句法,所以一般留學生在學習“把”字句時發(fā)生的偏誤多為語內錯誤,例如“誤加[2](P5)”(不該用“把”字句卻用“把”字句),或“遺漏[2](P1)”(該用“把”字句而不用“把”字句)的情形。相對之下,由于閩南語的“ka7”介詞本身就具有處置意義,以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對于這種處置句特殊用法并不陌生,因此學習普通話的“把”字句不是難題,偏誤的發(fā)生反而是由于母語(閩南語)負遷移而導致的。主要原因就是閩南語的“ka7”介詞本身同時具有四種不同的標志作用,以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很容易在學習“把”字句時對這四種標志混淆或混用,從而產(chǎn)生“誤代[2](P7)”介詞的情況。郭秀分(2002)統(tǒng)計了67位臺灣國小三年級的學童的作文受閩南語影響的分析結果顯示,受到閩南語“給……V”句型影響的比例占總數(shù)的22.97%,在受影響的句型序位中排第三位。
表1:三年級學童作文受閩南語影響之內容層面總次數(shù)表與百分比[3]
作文受影響項目 小計 總百分比% 總序位
層面 類目 次數(shù) 百分比% 序位
詞匯 詞匯完全不同 49 43.36 2 14.41 4
詞匯倒置 4 3.54 3 1.18 9
詞匯相似 60 53.10 1 17.65 2
小計 113 100.00 33.24 (2)
句型 國語受“給……V”的閩南語句型之影響 34 22.97 3 10.00 6
國語受“有”字句的閩南語句型之影響 49 33.11 2 14.41 4
國語受“在”字句的閩南語句型之影響 54 36.49 1 15.88 3
國語受“V+說”的閩南語句型之影響 9 6.08 4 2.65 8
雙重被動 2 1.35 5 0.59 10
小計 148 100.00 43.53 (1)
連接詞的使用 連接詞的使用受閩南語之影響 18 5.29 (4)7
其他 61 17.94 (3)1
合計 340 100.0
注:表中(1)、(2)、(3)、(4)表示三年級學童作文受閩南語影響的層面排序。
胡倩華指出:“針對國中作文方言成分偏誤進行整理與分析,發(fā)現(xiàn)方言語法對學生作文的影響大于方言詞語的影響”[4](P136)。其中的“給”字句的接受度只有9%,也就是受到閩南語的“給”(Ka7)字的影響,有占91%的句子是屬于濫用或誤代“給”字的情形。
表2:“給”字句接受度[4]
句型 文句接受度:接受(%) 文句接受度:不接受(%)
給字句 9% 91%
對于閩南語為母語學生的“把”字句偏誤,我們就常見的偏誤情況進行以下描寫分析:
(一)受惠標志與受事標志的混淆
一般最容易出現(xiàn)的偏誤就是以受惠標志的介詞“給”取代受事標志的介詞“把”。例如小學生向老師告狀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19)*老師,他給我打。(普通話)
(19)a.老師,他把我給打了。(老師,他打我!)(普通話)
從語用方面分析,在“ka7”介詞的四種標志中:在“ka7”作為來源標志時,主要發(fā)生在交易實體由間接賓語移至主語的句子;“ka7”作為標的標志時,主要發(fā)生在講話的人向聽話的人發(fā)出溝通動詞的句子;“ka7”作為受事標志時,主要發(fā)生在主事者對受事者做出某種動作或處置的句子;“ka7”在作為受惠標志時,主要發(fā)生在某人由于某種行為而得到利益或受到威脅的句子[5](P7)。
我們發(fā)現(xiàn)“ka7”介詞在作為來源標志和標的標志時,其差異性一般能夠被清楚地分辨。因為作為來源標志時,會發(fā)生交易實體的轉移現(xiàn)象,而作為標的標志時,是發(fā)生在兩者之間產(chǎn)生溝通的行為。但是作為受事標志和受惠標志時,都是因為某種行為而產(chǎn)生不同后果的句子,主要差別在于受事標志是對受事者做出某種處置動作而產(chǎn)生某種結果,而受惠標志會讓受事者因為動作行為而得到某種利益或受到威脅或傷害。受事標志與受惠標志同樣是因為動作本身而引出結果,使得以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容易產(chǎn)生混淆的情況,在該用“把”字句時,卻使用了“ka7”的受惠標志的相對介詞“給”。例如:
(20)ka7規(guī)班分四組到五組。(閩南方言)(《配合白話字教學的趣味活動》,2002)
(20)a.*給 全班分四組到五組。(普通話)
(20)b. 把 全班分成四組到五組。(普通話)
(21)我 ka7牛牽出來,就欲peh起lih騎。(閩南方言)(《飼牛囡仔普水雞仔度》,2007)
(21)a.*我 給 牛牽出來,就要 爬上去騎。
(21)b. 我 把 牛牽出來,就要爬上去騎。
(二)用“給”來概括“ka7”介詞的不同標志
除了受惠標志和受事標志的容易混淆混用之外,另一個原因是:“給”/gěi/也是被用于對應“ka7”/ka/的漢字之一,再加上兩者之間的語音近似,有些臺灣人在說普通話時習慣于一概以“給”來取代“ka7”(一般人稱之為“臺灣國語”),而不去分辨“ka7”介詞的不同標志和不同語義。所以又有下列病句的發(fā)生:
1.標的標志“ka7”錯用成“給”
(22)有的人是笑咪咪付錢ka7我說多謝。(閩南方言)(《收費員的心情》,2007)
(22)a.*有的人是笑咪咪付錢 給 我說多謝。(普通話)
(22)b. 有的人是笑咪咪付錢 跟 我說謝謝。(普通話)
2.來源標志“ka7”錯用成“給”
(23)落尾的時,就去ka7阿伯借珍珠。(閩南方言)(《草山囡仔和烏金》,1993)
(23)a.*最后, 就去 給 阿伯借珍珠。(普通話)
(23)b. 最后, 就去 向 阿伯借珍珠。(普通話)
(三)受事標志與來源標志的混淆
曹逢甫指出:“Tsao(1994)提出受事標志是由來源標志所衍生出來的,而這種衍生主要是借由‘論旨角色的重新分析而達成的。論旨角色重新分析的語境是在接受動詞的結構中,作為‘來源和‘標的的論旨角色同時亦可分別為受事和主事。”[5]
上述觀點是基于來源標志中的動詞依實體移轉的方向有一類是屬于“雙向動詞”。例如:
(24)警察罰我六百元。(閩南方言)(曹逢甫,2005:27)
(24)a.警察 ka7我罰六百元。(句中的“我”是來源對象)
警察 向 我罰了六百元。(詞義對譯)
警察罰了我六百元。(普通話)
(24)b.我hoo7警察 ka7我罰六百元。(閩南方言)(句中的“我”是標的對象)
我 被 警察 把 我罰了六百元。(詞義對譯)
我被警察罰了六百元。(普通話)
例(24)中的“罰”是屬于雙向動詞,“ka7”可以解釋為例(24)a中的來源標志,也可以解釋為例(24)b中的受事標志。當我們對同一個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時,就會使學生在學習普通話“把”字句時出現(xiàn)選用錯誤介詞的現(xiàn)象,或是任意混用的情況,于是在對“向”“把”無從正確分辨的情形之下,混淆情況就此發(fā)生了。
四、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的“把”字句教學方法
對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來說,“把”字句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公認的難點,主要原因是外國學生對“把”字句特殊處置句式的生疏,進而演變成下意識地形成對“把”字句的畏懼或排斥感,從而學不好“把”字句。對于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來說,由于閩南語的“ka7”介詞本身就具有致使義的受事標志,了解與使用“把”字句并不是難點,而“ka7”介詞的其他標志用法卻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偏誤。
我們既然找出了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在學習“把”字句時容易發(fā)生偏誤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盡早讓學生樹立學好“把”字句的自信心,而不是在錯誤發(fā)生之后才試圖去補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依據(jù)下列方法進行:
(一)在教學之初,先對學生說明“把”字句處置式的句法結構,以及語義語用方面的情況,要學生了解處置句會對受事賓語發(fā)生的影響與結果。
(二)提醒學生,閩南語的“ka7”字句也存在著和普通話“把”字句相同的處置式用法,并用閩南語例句再次說明處置句的意義。
(三)對學生說明閩南語的“ka7”字句除了處置式用法之外,“ka7”介詞其實一共有四種不同的標志用法,并闡述四種標志彼此之間的差異性,讓學生對“ka7”介詞不同的標志相對應的漢語介詞有正確的認識,并能對不同的標志句子做出正確的介詞反應。例如:在講話人向聽話人發(fā)出溝通動詞的句子時,學生能夠即時反應出與其相對應的介詞是“對、跟、向”,而不是“把”。學生要記住只有在處置式的句子中,才會用到“把”介詞。
(四)說明閩南語“ka7”介詞的受事標志和普通話“把”字句之間的差別:“ka7”介詞的受事標志存在光桿動詞的使用情況、介詞賓語可提前至主語前、介詞賓語也可以省略,而“把”字句則沒有這些用法。
(五)說明“把”字句不同的句型結構,讓學生從不同的例句中去認識“把”字句動詞補語的條件與不同的動詞形式,如:“動詞+補語”“動詞+得+補語”“動詞+賓語”“動詞重疊”“動詞+了”“狀語+動詞”等。
(六)利用模仿、重復、替換、擴展等不同的練習方法讓學生熟悉“把”字句的句法結構,讓學生能夠說出句型結構正確的“把”字句。
(七)運用情境教學法,制造適當?shù)恼Z境,讓學生能夠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不假思索地使用正確的“把”字句,也就是讓學生體會到該用“把”字句的適當時機。
五、以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的“把”字句教學策略
(一)教師課前準備要充分,課堂講解要到位:在初步介紹處置句的句式與用法之后,先對學生熟悉的“ka7”字句做一全面的復習與解釋,并讓學生分辨“ka7”介詞的不同標志,然后再回頭對“把”字句的句型做完整的介紹。對“把”字句的分析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對語義上的要求與語用的分析要詳實,并利用語境來讓學生了解使用“把”字句的適當時機。
(二)在課堂上充分進行“把”字句練習,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利用對比式教學,讓學生對“ka7”字句和“把”字句兩種表達方式進行對比,并趁機說明兩者之間的異同點。通過變換練習、選擇練習、動作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可以使學生理解“把”字句的語義結構。
(三)利用情景導入精講多練的課堂教學:教師要設法制造出一個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自然、順利地運用所習得的語言知識去分辨出該說出“把”字句的適當場合,并能說出語法正確的句子。
“把”字句的句法結構并不難,學生通常能很容易地掌握“把”字句的幾個特點:賓語提前、賓語有定、動詞復雜等等。對以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而言,語義的了解也不是難點,但是如何克服母語的負遷移,分辨出在母語“ka7”字句中不同的標志用法,說出正確的“把”字句,同時借機改掉因母語負干擾而習慣說的“臺灣國語”,才是教師教授“把”字句的最大目標。對閩南語為母語學生的“把”字句教學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先有一份精心編排的教材,在教師們按部就班、耐心的教導與操練下,再經(jīng)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六、結語
本文針對以閩南語為母語的普通話學習者,根據(jù)閩南語“ka7”字句之句法結構與語義、語用之特點,找出了他們在學習普通話“把”字句的偏誤原因,并提出了相對應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對于在臺灣地區(qū)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如果受到當?shù)亻}南語環(huán)境的影響,而導致在學習普通話“把”字句發(fā)生偏誤情況,就可以根據(jù)本文了解其偏誤發(fā)生的原因,從而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予以改正。
普通話的學習難點不止一項,漢語方言也不止一種,我們期待能在普通話和方言之間做更多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此外,在本文對普通話“把”字句和閩南語“ka7”字句的定性研究之外,希望未來也可以做以閩南語為母語的學生“把”字句相關教學的定量研究,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所有裨益。
注釋:
[1]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
[2]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
(1).
[3]郭秀分.高屏地區(qū)國小三年級學童作文受閩南語影響之研究[D].
屏東大學,2002.
[4]胡倩華.偏誤分析與國中作文教學個案研究[D].臺灣:中山大
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6.
[5]曹逢甫.臺灣閩南語的ka7與賓語的前置[J].漢語學報,2005,
(1):7.
參考文獻:
[1]曹逢甫.客家話動詞組結構研究:時貌、情貌,把字句與被字句
[R].《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2001.
[2]曹逢甫.臺灣閩南語的ka7與賓語的前置[J].漢語學報,2005,(1).
[3]曹茜蕾.漢語方言的處置標記的類型[R].東亞語言研究所,2006.
[4]崔永華,楊寄洲.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
版社,2002.
[5]陳怡璇.閩南語使動與被動演變之語法化研究[D].臺灣:清華
大學,2008.
[6]郭秀分.高屏地區(qū)國小三年級學童作文受閩南語影響之研究[D].
屏東師范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2002.
[7]洪宏元.臺灣閩南語語法概說[Z].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發(fā)所,
2009.
[8]洪素貞.臺語介詞KA的用法研究及其與國語相對應介詞之比較[D].
臺灣: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5.
[9]洪惟仁.漢語格位危機及其救濟手段——臺灣閩南語和華語的比
較[R].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02.
[10]洪惟仁.臺灣的語言地理:不連續(xù)分布的解釋[R].中國地理語言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11]洪惟仁.臺灣地區(qū)的語言分布[A].馬來西亞語言暨應用語言學
系學術論文(二)[C].2010.
[12]胡倩華.偏誤分析與國中作文教學個案研究[D].臺灣:中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6.
[13]林怡伶.國小低年級學童病句分析[D].臺灣:臺東大學語文教育
學系,2008.
[14]劉宏帆.“把”字句的習得研究及其教學——基于中介于語料
庫的研究[R].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15]劉培玉.“把”的賓語的句法、語義和語用分析[J].鄭州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16]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0.
[17]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本)[M].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1.
[18]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9]魯健驥.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2,
(1).
[20]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4,(1).
[21]馬重奇.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22]邱湘云.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D].臺灣:高雄師范
大學,2006.
[23]施春宏.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概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24]肖祥忠.對外漢語教學中“把”字句構成要素語義分析[J].佳
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2).
[25]解正明.把字句跨方言分析及其生成機制探討[J].伊犁教育學院
學報,2006,(2).
[26]徐燕青.“使”字句與“把”字句的異同考察[J].世界漢語教
學,1999,(4).
[27]楊寄洲.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語法項目的排序問題[J].語言
教學與研究,2003,(3).
[28]曾心怡.當代臺灣國語的句法結構[D].臺灣師范大學,2003.
[29]詹伯慧.現(xiàn)代漢語方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30]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7.
[31]張瑩如.“把”“給”的語源與發(fā)展過程:以接觸引發(fā)的演變
初探[D].臺灣:清華大學,2007.
[32]莊雅雯.臺語句型教學理論與實際–以高雄教育局實驗教材建
國本為例[D].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07.
[33]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字詞頻統(tǒng)http://203.64.42.97/bang-cham/
thau-iah.php?gigian=hoa,2011年4月1日.
[34]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詞頻統(tǒng)計:http://elearning.ling.sinica.
edu.tw/CWordfreq_help.html,2011年6月30日.
(張美雪泰國易三倉大學文學院;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