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飛
【摘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缺少自主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釋放、主體地位難以發(fā)揮。新時代的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有開放、有活力的課堂;構建學科之間的相輔教育;引導學生接觸生活、拓展閱讀的空間。
【關鍵詞】構建;源頭;理念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對小學語文的教學又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亟需我們?yōu)檎Z文課堂注入新的源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缺少自主活動的機會,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釋放、主體地位難以發(fā)揮,主體精神難以弘揚。在新時期,我們需要教學理念得以提升、教學思想得到新突破,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新氣象;從而真正使學語文教學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一、開拓教師學習的新思路——引導學生前進方向的潛在指數(shù)
教師知識的厚度決定課堂教學的高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做到智慧型和藝術型相統(tǒng)一,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潛意識地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理論的指導下提升自己的專業(yè)品質。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引領我們駛向廣闊天地的源泉,教師應在讀書中學習轉變。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是一個愛讀書、會讀書的人,大師的課堂之所以具有的那種令人折服的磅礴氣勢,游刃有余的教學藝術,這都基于文化的內涵和思想底蘊的教育智慧。這種源頭活水,來源于孜孜不倦讀書的積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河流。”因而具有濃厚的讀書興趣,它會積淀我們課堂的高度,要使我們的課堂有內涵,這離不開我們的理論提升,這對我們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構建開放、有活力的課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自主學習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币笪覀儚摹案摹背霭l(fā),真正煥發(fā)出課堂生命的活力。
(1)改變傳授模式——挑戰(zhàn)陳舊教法。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學的基本形式為“講—聽”,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記;教師劃,學生背;教師“能”,學生“行”??吹竭@獨角戲的課堂教學,缺少 “活”性的教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教師創(chuàng)新的教,學生創(chuàng)新的學。運用新穎的形式、巧妙的設計,有趣合理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過程。教師既是施教者,也是學習者;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施教者。師生之間可以是合作者,共同進行有關主題的學習、意見、思想、情感的交流與分享。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的教學模式為:自我學習----自我探究----自我展示;教師相機指導,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合作探究、引導交流、討論、碰撞,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2)改善師生之間關系——人文色彩的凸顯。人文性的語文教學,讓我們在課堂上體現(xiàn)著以濃厚的“情感”為紐帶的師生之間關系,教師要充滿教育的愛心,以溫情、理解、接納的態(tài)度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學生則在寬松、民主、平和的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新知,享受課堂學習的快樂。因此在教學中,要堅持以“愛心”為培養(yǎng)學生的著力點,以親切、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學會賞識學生,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點滴想法,傾聽每一次孩子們迸發(fā)的心聲。同時 ,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讓不同層次的孩子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的精彩源于每一個孩子,而不是部分的組成,人文色彩的凸顯對于我們提高教育教學,培養(yǎng)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
(3)改變教師教學思考的角度——“蹲下來做學生” 。記得于永正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師要蹲下來看學生”。這句話讓我感觸特別深,我們知道課堂教學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我們要蹲下身來做學生,去體會學生在課堂中的感受,這樣更有利于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藝術。因此,教師要學著做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希望老師這節(jié)課怎樣開展,怎樣才能學得輕松,學的活潑,學的快樂?記得在骨干教師的培訓中,馬俊華老師明確地向我們指出:“一節(jié)好課主要看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能力提高了多少,是否真正感受到了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才是深受學生喜歡的課堂,如果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都這樣進行自我反思,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智慧與藝術渾然一體的精湛課堂,一定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課堂!
三、構建學科之間的相輔教學——引導學生多角度體驗、多方位品味
學生能力的提升途徑是多方面的,是各方面能力的整合的體現(xiàn)。以前,各學科只是恪守各自的教學職責,著力于學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形成。教師一科一科地教,進行著物理相加,由學生進行著化學反應;有的學區(qū)甚至只是重視文化課的教學,忽略了體育、音樂、美術的教學,走向了教育的誤區(qū)。現(xiàn)代教學理念提倡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學潛能,認為“學科教學的最高目標在于最大限度地促進人格的全面發(fā)展?!庇浀糜形粚W者介紹美國布魯納等作過的一項實驗:受試學生分為兩組,一組采取整體法策略,從整體出發(fā),注意各部分的聯(lián)系,以解決問題;另一組采取部分法策略,從部分出發(fā),然后將部分綜合起來,以解決問題。研究結果表明,不論問題的難易或特性的多少,都以“整體法優(yōu)于部分法”為結果。同樣,在技能的學習中,試驗也表明,整體法優(yōu)于部分法。
四、敞開語文課堂教學之門——引導學生接觸生活的活水、拓展閱讀的空間
文本與生活是語文的雙翼,脫離了生活就不能學好語文。生活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大課堂;語文源于成活又高于生活。在我的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深深地認識到語文教學必須敞開課堂之門,從小天地引領孩子走向大天地,從學校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引導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活水。學習是課內與課外的結合,而課堂的教學畢竟是有限的,因而我們必須拓展閱讀的空間。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跟上時代的要求。在從事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我側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結合學生的年齡、智力,個性發(fā)展情況與學生的學習情況,每一學期開始就為學生開列了《小學生必讀書目》的告家長書,讓家長配合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指導學生完成這一學期課外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比賽活動,閱讀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學會收集、篩選信息,加強對文本理解的同時拓展孩子的知識;班級里成立班級圖書館,開展閱讀課外書“講、論”賽活動,為孩子閱讀創(chuàng)建平臺;鼓勵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在浩瀚的文學作品中讓學生領路書中的真諦,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了生活……
總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教師只有具備深厚的學養(yǎng),開闊的視野,高超的教學技藝,一顆真誠的愛心,這就是構建開放創(chuàng)新有活力的小學語文課堂的活水。
參考文獻:
[1]單肖天,劉旭光,郭英.《評課的新理念與有效操作》
[2]王佰銘.《教師實踐智慧的積累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