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萍
隨著社會與科學的綜合發(fā)展及“社會的數學化”,不具備數學語言能力的人不能更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數學教學中凸顯出它的重要性。我是從以下方面入手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
一、激發(fā)興趣,變“課本資源”為“說話源泉”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小學生的隨意性很強,在觀察、記憶和注意力方面表現特別明顯,所以教師要準確挖掘和合理利用課本資源,使課本像動畫片那樣吸引學生。教材上的情景圖,色彩鮮明、形象生動,來源接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易激發(fā)起學生說話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第一冊上的準備課“開學圖”時,把握學生剛剛來到學校這一時機,引導觀察校園生活畫面后,每個學生都有所發(fā)現并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同時有想說的欲望。我就不失時機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然后,適時地點撥:“這里還隱藏著許多數學知識呢,同學們看看哪些物品可以用一些數字來表示?”這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發(fā)現和表達的欲望。
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面帶微笑,耐心傾聽,并適時予以鼓勵,如“說得好”“不要急,慢慢說”等,并要求全體學生注意聽,給說得好的同學予以鼓掌或送上小紅花,教師對每個學生發(fā)言都應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揚,激勵學生喜歡“說”,有信心“說”,漸漸喚醒學生“說”的欲望。
二、創(chuàng)設情景,變“要你說”為“我要說”
雖然有了圖文結合式的課本,但在概念教學時還存在著一定難度。主要原因是概念較抽象,學生在用語言描述時往往會產生畏懼心理。所以在說話訓練時要創(chuàng)設“場景”,營造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激發(fā)學生能動性,促使他們敢說愿說。
例如:在“加法的初步認識”中,學習例1后,我讓學生說說1+2的含義。有一個同學舉手說:“1+2就是有1只羊在草地上吃草,又來了2只羊,一共有3只羊 ?!边€有一個說:“1+2我先吃了1個橘子,接著又吃了2個,一共吃了3個橘子。”我都給予肯定。我問:誰有不同的想法?有個學生想舉手,卻看見別人沒舉手,縮了回去,我就請他,他聲音很小地說:灰太狼先捉來1只羊,沒過一會兒又捉來2只羊,總共捉來3只羊。他的回答立刻引起了學生的哄堂大笑。這笑聲,打破了剛才課堂上沉悶的氣氛。這時,我說:說得真棒!我們用熱烈的掌聲來表揚他。這個學生得到了老師和同伴的贊美,笑了,這發(fā)自內心的快樂正是成功和贊美所帶來的。此時,我不失時機,鼓勵每個同學都來編編,看誰編的好?學生激情洋溢,編的內容從飛禽走獸到花草樹木,各種內容應有盡有,整個課堂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學生在笑聲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了加法的含義,且獲得了諸多滿足與發(fā)展。
三、展開聯想,變“苦于說”為“樂于說”
培養(yǎng)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jié)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不論是一堂課中開始的復習導入,還是新知識教學或組織學生練習,都要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進行數學語言的培養(yǎng)和鍛煉,讓學生樂于說。
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都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找一找哪里用到了這些數學知識,讓他們提出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或者是讓學生把自己的解決辦法講給大家聽。小學生表現欲很強,都愿意把自己的發(fā)現和大家分享。于是,看似不經意的一個生活細節(jié),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學數學和說數學語言的興趣。
比如教學“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你能用‘△○□這幾種圖形拼一拼,畫一畫嗎?看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同學們拼出的作品有樹、房、車等,有的還賦予這些圖形具體的形象和生命:“老師,我用‘○畫了一個地球,一個太陽。”“我畫了兩個‘○,大的是井口,小的是水中的月亮?!薄拔矣谩鸷汀鳟嫵隽诵茇埖念^?!鄙鷦拥恼Z言來源于多彩的生活,能夠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展開想象翅膀,感到有話可說,非說不可。
四、方法多元,變“不會說”為“很會說”
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意會”數學精髓,還要讓學生“言傳”數學精華,用數學語言準確表達數學信息,達到數學教學目的之一——會說。
示范幫助“說”。學生模仿性較強,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語言的運用:語言要規(guī)范;要符合語言規(guī)則和邏輯要求;要完整、流暢;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因果關系明朗;要規(guī)范準確使用數學語言。
教師運用正確、清晰的語言教學概念、定理、公理、公式、計算方法等,是一種良好的示范作用,學生通過對教師的模仿和相關信息的接受,是一個同化過程,并逐漸成為自己的語言表達。以教學“平均分的應用題”為例:18條魚,平均放在3個魚缸里,每個魚缸放幾條?學生會列式,但無法表達思路。因為學生很難將這個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語言。教師應適時表述:先把1個魚缸看作1份,那么可以想到3個魚缸就是3份。把18條魚平均放在3個魚缸里,又可以想到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求出每份是多少,就知道每缸放幾條魚。學生在領悟過程中試著模仿講述,也可以請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做“小老師”帶領大家講述,強化此類應用題的解題思路。然后放手讓優(yōu)生講講練練相類似題目的解題思路,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示范,學生的模仿與示范,使學生們學有榜樣,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語言表達。
形象促進“說”。兒童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因此,教學內容力求形象化,使學生透徹理解教學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講述,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以“9+3”為例,出示實物演示后啟發(fā)提問:9+3=?你是怎么想的?通過直觀演示和教師及學生共同語言表述,誘導學生引出思考過程。由于語言與直觀相結合,學生的感知較為深切,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獲得了知識,又提高了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
操作激發(fā)“說”。認識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運用教具和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多感官參與教與學,通過操作激發(fā)“說”,既滿足了他們好動特性,又為理解計算方法積累了感性認識,更為重要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
總之,只要我們數學教師在教與學過程中緊緊抓住數學語言培養(yǎng)與表達這一主線,才能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求的社會人,才能為學生終身學習夯實基礎。
(責任編輯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