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法律范式的轉換與法律虛擬

        2012-04-29 00:44:03溫曉莉
        東方法學 2012年2期
        關鍵詞:法律空間思維

        內容摘要:人類第三次文明浪潮——數(shù)字化虛擬空間的出現(xiàn),帶來法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即“法律虛擬”的出現(xiàn)。信息中介的大量運用,使人的認識從“反映論”的認識論發(fā)展到“虛擬論”的認識論,人類實踐也從“現(xiàn)實性”必然關系領域進入到“可能性”的創(chuàng)造關系領域,它也帶來法律認知的虛擬轉變,使法律文明具有了虛擬特質,法律空間范式正日益凸顯出虛擬性的層次和特點(如思維空間、中介系統(tǒng)和法律實體空間等),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關鍵詞:第三次文明浪潮法律范式轉換法律虛擬

        人類的第三次文明浪潮——又被稱為“第二次現(xiàn)代化”,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第三次文明浪潮的顯著標志是創(chuàng)造出了人類生存的“第五空間”——網絡虛擬空間?,F(xiàn)在已有10億—14億人口生活于這一空間。虛擬哲學家們預言:21世紀將是第三次文明為主導的世紀;全球體系的邏輯將不再按“南北”貧富區(qū)域劃分為三個世界,而是按照第五“虛擬空間”的入局和出局,被劃分為“四個世界”;〔1〕出局者將被邊緣化,并導致文明的沒落;入局者如果創(chuàng)造力貧乏,其體制、制度與理念上的重大缺陷便會被“第五空間”帶來的文明無情放大和淘汰出局。

        “數(shù)字化虛擬空間”究竟給人類的生存和實踐方式帶來了什么變革?作為“法學之法學”的法理學不得不對此給予深切關注,并由此引出了“法律虛擬”問題。本文乃專門探討這個問題。

        20世紀70年代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和奈斯比德在《大趨勢》中提出,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農業(yè)文明,幾百年工業(yè)文明之后,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這一新文明的基礎和動力最初被稱為“知識”或“信息”(廣義上的信息亦屬于知識范疇);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感到這一“新文明”的基礎遠非簡單用“知識”和“信息”所能概括。美國著名虛擬哲學家曼紐爾·卡斯特的《信息時代三部曲:經濟、社會與文化》一書指出,我們正在經歷一場“驚人的革命”,這一革命的領頭之馬是科學技術,它將“擴散到整個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之中”,以致重新塑造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方式、實踐方式和社會結構?!?〕卡斯特在該書中對揭示和梳理一“新文明”的系統(tǒng)邏輯,最杰出之處在于他貫穿全書的對新技術與人類自身變革是何種關系的分析,全書充滿了哲理性敘述,被西方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稱之為如一個世紀前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EconomyandSociety)之于工業(yè)社會,該書之于信息化社會,將標志著“社會科學更新”的到來。〔3〕

        “社會科學更新”首先是思維方式、思維框架的轉換,這在20世紀60年代已由美國科學史學家?guī)焖加谩胺妒健鞭D換一詞作了高度概括。“范式”,作為社會科學研究中“體系”和“框架”的哲學用語,是指“在一個時代里人們對事物具有支配地位的看法”,是“某個時代人們公認的有系統(tǒng)的思想體系”?!?〕中國法學界在21世紀到來之際,提出了“法學研究范式轉換”的問題,認為“范式轉換”存在多域性、多層次性和多元性,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開放過程。〔5〕

        法哲學和法學研究范式轉換的提出,是中國法理學界在新世紀面對時代的挑戰(zhàn)進行的積極回應和探索。幾年來,筆者在思考這一問題時,認為“社會科學更新”和法學研究“范式”轉換,離不開三個基點;或者說,貫穿了三條主線:第一,必須站在人類第三次新的文明到來的歷史高度,才能看清我們究竟該“更新”和“轉換”什么;第二,必須抓住“更新”和“轉換”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發(fā)展與展示的意義,以及將克服和清除的障礙;第三,“更新”和“轉換”并不是要重建一個龐大的思辯體系,它迫切需要的是在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和實踐方式上進行多元的探索變革;視角的轉換,方法的變革,才能使法治發(fā)展和制度創(chuàng)新在開拓中前進。根據這三個基點,筆者就新的文明時代在當前所顯現(xiàn)的“虛擬性”特征,從法哲學角度,對虛擬和法律虛擬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在法學研究范式轉換和社會科學更新的探索過程中,對中國當前的制度創(chuàng)新和法治發(fā)展有所裨益。

        一、第三次文明浪潮與法律虛擬

        現(xiàn)代社會科學包括法學,崛起于工業(yè)文明創(chuàng)造的巨變之中,它來自西歐封建社會的廢墟;而今天,當?shù)谌挝拿骶拮兊睦顺痹谌蚍秶杆賮砼R之時,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它給人類帶來的變化,以及將會對法學及整個社會科學產生的深刻影響。

        人類目前正在經歷第五次科技革命。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始于17、18世紀,其標志是蒸汽機、紡織機和冶金業(yè)的革命,至18世紀已使人類生產力發(fā)生了巨大飛躍。第二次發(fā)生于1870年,主要標志是電氣和化學的革命。第三次出現(xiàn)在20世紀初,因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物理學革命,出現(xiàn)了科技領域的自動化革命;第四次則是20世紀40年代發(fā)生的,其標志是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fā)展?,F(xiàn)在是第五次科技革命,其特征是科學技術的智能化、群落化。這一次不像前幾次科技革命,以某一項技術為主導,而是由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新制造技術、激光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等高技術組成的一個技術群,其中信息技術具有迅速引領、無所不在的特殊作用,而這一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

        (一)第三次文明浪潮與法律變革

        這一以科技革命引領的新文明的到來,將對法律發(fā)展產生什么影響呢?有學者認為:這一次科技革命必將引起人類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的變革,從而引起法理學研究對象、某些基本理論、基本內容、知識結構、研究方法的重大變化;新的科技革命必將成為制度創(chuàng)新、法制變革的資源尋求之一,并將使工業(yè)文明基礎上形成的民主政治、憲政制度、公法框架內的權力結構、立法與決策機制等發(fā)生重大變化,使公民享有的權利自由大大超過工業(yè)文明時代?!?〕由科技革命引起的新文明到來之際,必須重視法律對公共權力進行規(guī)制,注意研究法律發(fā)展的新特點?!?〕也有學者談到“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基本的法律觀也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并認為法律觀、法學理論、法的內容和法律方法都受到自然科學的制約和影響。〔8〕實際上,這第三次新文明浪潮的偉大變革,正是科學技術革命所推動的,今天,“數(shù)字化虛擬”的科技革命對法律虛擬、法律變革發(fā)展的關系有深刻啟示:

        第一,“數(shù)字化虛擬”的信息技術革命對法律決不僅僅是一種有用的、有“某些偉大發(fā)現(xiàn)的因素”,正如曼紐爾·卡斯特所說,信息技術引起的是“人類自身”的變革。我們今天也需要通過對“數(shù)字化虛擬”的科技革命是如何展示了人的“本質力量”的了解,反過來認識由語言文字符號、程序、規(guī)則所構成的法律,是如何體現(xiàn)了人的生命;從“虛擬”的角度理解法律、法律空間和法律對社會治理,以及在法治中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

        第二,“數(shù)字化虛擬”技術對人的視覺感官和心靈都造成了極大沖擊,使人在人創(chuàng)造的虛擬空間中如臨其境地沉浸其中,它沖破了農業(yè)社會的封閉空間,動搖了工業(yè)社會的固化空間,及在這兩種傳統(tǒng)空間形式上建立起來的民族國家的社會結構、法律制度和秩序;從而為人類開辟出了一個沒有疆域的自由流動的“第五空間”?!?〕這“第五空間”有如一些學者所說,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理的空間,它有“場”而無“域”(有一定的物理場,卻無邊界),本質上是“人類想象力付諸于現(xiàn)實的感覺空間”?!?0〕因而如同美國虛擬哲學家邁克爾·海姆所說,網絡虛擬空間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力,“是從柏拉圖想象力所構造出的理念出發(fā)”的?!?1〕“數(shù)字化虛擬”的“第五空間”出現(xiàn),給了人類極大啟發(fā);使人從“物理時空”轉向了“主體時空”和“思維時空”、“感覺時空”;人用數(shù)理符號、語言文字等“人的方式”完全可以創(chuàng)造出、虛擬出人自己需要的一種“空間”,這就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和實踐方式。而人正是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空間中獲得的發(fā)展和意義?!皵?shù)字化虛擬空間”原本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它遠遠大于“現(xiàn)實空間”,它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人的偉大,同時也使人看到:所謂“發(fā)展”,就是由人的能力在現(xiàn)實物質與精神文明基礎上,獲得的一種新的空間。人不僅是制造工具的動物,符號的動物,也是創(chuàng)造空間——即創(chuàng)造“第二自然”的動物。人的發(fā)展程度就是以它能否獲得和創(chuàng)造出更多“空間”形式為轉移的。什么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就是人的能力在現(xiàn)有條件下,在空間和時間中實現(xiàn)的物性的對象化存在。隨著時代發(fā)展和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空間結構會越來越開闊和復雜多樣,這給了法律發(fā)展以深刻影響。

        法律本身是由語言、文字、符號、程序、儀式和思維、邏輯演化與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規(guī)則空間”、“制度空間”和“公共性空間”。法治的實現(xiàn),首先是人類自己思想中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法律思維空間”——即先“虛擬”出一個空間,然后把它轉化為“現(xiàn)實空間”——達到“虛擬”,實現(xiàn)“虛擬”的結果。法律“虛擬空間”體現(xiàn)的是“思維的力量”和“思維的此岸性”,而不是簡單地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如同“法人”并不必然就具有“人”的自然屬性,推定的案件“真實”并不一定就是事實真相)。“虛擬”大大擴展了人們對法律的認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實際是人對自己本質力量的自我認識和展示?!叭梭w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薄?2〕“法律虛擬”作為一種“抽象的虛擬”,是在“數(shù)字化虛擬”已比較充分地展示它的力量時,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法律虛擬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例如,法律虛擬的思維方式與傳統(tǒng)的邏輯思維和認識論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法律虛擬如何才能從想象理性、邏輯推理等理性思維達于感性實證;法律虛擬對法律創(chuàng)造、法治如何可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虛擬空間的創(chuàng)造對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意義何在;法律虛擬的哲學主體性原理和對象性原理是什么;法律虛擬與現(xiàn)實物質性經濟形態(tài)有什么關系;法律是如何虛擬的,它與法律擬制、假定、推定等法律技術的發(fā)展運用有何關系;法律虛擬對法哲學諸范疇(如法律中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偶然性與必然性、時間與空間、主體與客體、權利與義務等)將發(fā)生什么影響;等等。當新的人類文明到來之際,筆者在思考和研究這些問題時,深感“虛擬”對法學研究范式轉換、法律思維和法律制度的創(chuàng)新以及法律發(fā)展有重要意義。數(shù)字化虛擬“第五空間”出現(xiàn),將啟迪人們去認識“法律空間”的構成要素和規(guī)律,去思考如何合理地建構社會的“法律空間”,從而促使法治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

        第三,“數(shù)字化虛擬”的信息技術革命引領的第三次文明浪潮,最令人深思之處在于它引發(fā)了人類對自身從理性到感性,從思維到行動,從心理到情感全面的重新認識。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是有自覺意識,能認識自己;而人最困難的也在于認識自己。古希臘太陽神廟中的神諭便是“認識你自己”;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第三次新文明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由于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人作為認識與實踐活動主體,在與對象性的客體(如自然、物質、他人)關系中,再也不是簡單的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所說的“反映式”認識論關系,不是簡單地主體“反映”客體的二項關系,而是主體、客體與主體認識和實踐借助的中介系統(tǒng)之間的三項關系?!?3〕新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是“數(shù)字化虛擬”的信息中介系統(tǒng)的高度發(fā)達。它具有主客體的雙重特征:對于客體來說,信息中介來自于客體,取之于自然,并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自然客體(作為數(shù)字化虛擬必不可少的電波、數(shù)理邏輯符號等),這一中介還向客體傳遞著主體的作用,成為主體的大腦、視覺、感覺、肢體的延長(故又稱為“人工智能”),是主體的自然力、生命力的一種投射,即中介本身成了主體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客體——第二自然的一部分。對于主體來說,信息中介又傳遞著客體的反作用,傳遞著物質性的自然對人的反作用,同時它自身也成為了主體直接與之作用的客體;并由于這種客體被賦予了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反過來成了具有一定自為性的實體?!蔀閷θ说乃季S和感官都發(fā)生全面影響的虛擬實在,即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的中介橋梁和組成部分。

        這使人的認識從“反映論”的認識論發(fā)展到“虛擬論”的認識論;使人類實踐從“現(xiàn)實性”的必然關系領域進入到“可能性”的創(chuàng)造關系領域,給人的發(fā)展擴開了廣闊的天地。即主體必須通過自己從自然客體中分化和創(chuàng)造出的“第二自然”、“人化自然”來證明自己現(xiàn)實的、感性的存在。

        “數(shù)字化虛擬”的深刻之處還在于:它標志著人的理性、感性、大腦、肢體和心理,以及人與人的社會交往關系等人的“全面發(fā)展”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如果說工業(yè)革命展示的主要是人的肢體的自然生命力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那么信息革命所揭示的就是人類自身最神秘的大腦和心靈的智能與智慧生命力所成就的輝煌。人類歷史上每次自然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都是一次偉大的“人的解放”。與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不同,上兩次獲得解放的僅僅是人的體力,而這次科技革命獲得解放和極大發(fā)展的則不僅僅是體力,更是腦力。它將是人的大腦智慧力量的極大釋放和自由發(fā)展。因此,一些學者又把新文明的經濟形態(tài)稱之為“心智經濟”、“頭腦經濟”、“腦力經濟”、“想象力經濟”、“注意力經濟”和“眼球經濟”。

        (二)法律認知的虛擬轉變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證明:大腦工作的基本原理是“虛擬現(xiàn)實”?!?4〕生物醫(yī)學、腦科學和神經科學對人腦的工作原理研究的成果表明:人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最顯著的特征是具有驚人的接收、加工、儲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首先,人的大腦對外界信號可同時在數(shù)多萬條通道中進行加工處理。其次,在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兩群神經元之間具有交互性的通訊聯(lián)系,使腦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復雜行為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并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周圍環(huán)境。〔15〕第三,通過對大腦視覺和知覺神經系統(tǒng)的研究表明,人腦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并非只是分析客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映象;大腦視神經系統(tǒng)本身就具有主動虛擬和構建一個主觀的視覺空間的功能。〔16〕生物醫(yī)學尤其腦科學的這三大發(fā)現(xiàn),有力支撐了傳統(tǒng)的哲學認識論和實踐論向“虛擬認識論”與創(chuàng)造性實踐論轉向和變革。它顯然證明:人腦生理性工作機理與傳統(tǒng)哲學所說的“大腦首先是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性感知”、“正確認識就是完全真實地反映客觀”,這些傳統(tǒng)論斷與科學發(fā)展的不相契合;自然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不斷地粉碎了陳舊的思維定勢為人的發(fā)展所設置的藩籬,它必將影響人類哲學觀念產生重大的革命性變化?!?7〕

        自然科學這些驚人成就在18—19世紀完全是不可想象的。當時科學發(fā)展的水平限制了人類的認識,使傳統(tǒng)哲學認識論帶有較濃厚的機械論色彩和僵化、絕對性??茖W發(fā)展表明,大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一個雙向虛擬建構過程:人腦當然首先憑籍和依據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客觀事物,從現(xiàn)實出發(fā)去認知、感知事物,否則就是癡人說夢;然而人參與其中的“客觀現(xiàn)實”,無論是感性現(xiàn)實還是知性與理性現(xiàn)實,都是以“人的方式”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因而它又必然要體現(xiàn)大腦機能對客觀信息進行“加工”和“改造”的特點:它不可能是完全絕對客觀地反映真實,必然帶有認知主體的想象、構思和追求在其中。因此,僅僅用“實事求是”來表述人的認識和實踐是遠遠不夠的,它表述的只是人類主體性實踐的一個方面,即從現(xiàn)存事實中求規(guī)律,從現(xiàn)實的“實然”中求得“必然”,最多再從實然和必然中去提升、追求“應然”的、“應當”的價值范疇。也就是有學者提出的從掌握客觀世界規(guī)律,尋求真實的基礎上,走向創(chuàng)造未來的崇高價值觀念。〔18〕

        這當然也是符合人類的類本質和大腦工作機理的。但這只是虛擬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很不完全的虛擬。人類自來就有對烏托邦理想的虛擬或虛構。之所以說自然科學及腦科學的發(fā)展有力支撐了人的認知向“虛擬認識論”轉向,不完全是指人有建構未來理想和目標的能力;它其中還應包括人在感知和認知“在場”的“真實”中,大腦具有即時感知、認知“不在場”的“虛無”的能力,即大腦具有從“無”中去責“有”,從“微”中去知“著”,從“虛”中求“實”,從“恍兮忽兮”的混沌中去找具象(其中有物);從大量不確定的非線性的模糊中推出恒定的真實,甚至合理地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并不存在的“逼真”。

        主體認知向“虛擬認識”的轉向對法律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法律大量面對的是各種瞬息萬變的不確定因素;法律現(xiàn)象中的“實事”存在于即逝的時間,缺損的信息空間和復雜的人際交往之中。而法律追求的價值之一就是秩序的穩(wěn)定和解決爭端的確定性。這就使立法和司法不能不是一種人的心智創(chuàng)造和高超技能與藝術的運用。法律本身的術語、概念、規(guī)則、原則、程序和制度,莫不是人從現(xiàn)實出發(fā),虛擬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套中介系統(tǒng)和“第二自然”。法律是一種典型的通過語言文字和程序、邏輯思維等抽象與具象結合的方式,虛擬出來的“人化空間”。法律對社會治理的有效性程度,體現(xiàn)了一定社會的人的本質力量和文明程度,法治本身就是這一社會主體的物性的對象性存在物。因此,對“法律虛擬”的探討,實際是從新的文明歷史開端展露出人的心智創(chuàng)造特點來認識法律,是結合自然科學和技術發(fā)展成果,來思考法律這一同樣要運用發(fā)達的中介系統(tǒng)才能實現(xiàn)的人腦創(chuàng)造物在現(xiàn)實中是如何適用的。

        二、法律文明的虛擬特質

        對法律虛擬的探討,歸根結底是從法哲學角度對法律創(chuàng)造和法治發(fā)展的探討。法律虛擬,是探索法律創(chuàng)造的一個重要途徑。凡人類歷史上伴隨著人的主體性意識覺醒而產生的法律規(guī)則、法律原則和法律制度,莫不充滿了社會主體的創(chuàng)造精神,體現(xiàn)了法律虛擬的特點。

        凡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進步,都是社會主體主動積極創(chuàng)造的結果。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面臨三個方面任務,也使它必須呈現(xiàn)一種主動創(chuàng)造的姿態(tài)。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面臨的嶄新任務:一是吸取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創(chuàng)造更高層次的法治文明;這就要積極揚棄資本主義法律發(fā)展中的異化,揚棄自己過去法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而這種“積極揚棄”和改革,同時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二是面臨正迅速融入世界經濟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的任務,這種經濟不僅是全球化的,而且是高度智能性,虛擬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與之相適應的法律若不考慮這些特點,將使中國經濟發(fā)展受到嚴重阻滯。三是面臨中國社會民權意識的普通覺醒和社會進步的全面推進,法治必然進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術語、規(guī)則、程序、原則、制度和標準的創(chuàng)新,以及新的法律觀念的形成。

        (一)法律虛擬與契約關系

        法律在現(xiàn)實中的虛擬,最起碼的應體現(xiàn)在平等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形成和創(chuàng)造上。契約關系是一個深刻的人認識自身、認識他人和認識自然的自覺的自我意識生成過程。凡自我意識缺損或有重大缺陷的人與人之間關系,都不可能形成誠信基礎上的契約關系。而契約法律關系在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重要發(fā)展,都不是“任其自然”地習慣性生成,而是人有意識虛擬創(chuàng)造的結果。同時,契約法律關系在現(xiàn)實中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主體自我意識在覺醒中,對自身異化的揚棄;它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獨立、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實現(xiàn)。

        契約法律關系體現(xiàn)了獨立、自由、完整、平等的主體之間關系,無論他們是為了“物”的利益,還是為了政治的、文化的、精神的利益,主體的獨立性、自由性、平等性都不可能產生于單獨個人的臆想,只能產生于與他人有目的的社會交往行為。而社會交往空間的形成越廣闊,融入單個個體的感性與理性的豐富性越多,對具體人性和社會整體人性兩個層面“人的本質”實現(xiàn)要求就越高,就越具有虛擬創(chuàng)造性。契約法律一方面要求體現(xiàn)個體的獨立、平等、自由,消除歧視和不平等,保障個體獨立性、自由性的拓展和實現(xiàn);另一方面,要求個體不斷融入“社會”群體;區(qū)域群體融入整體;民族國家融入世界。因此,它是三個層面上的虛擬和創(chuàng)造:全球化和充分自治的民族獨立平等;社會化和個體權利自由的充分保障;社會整體性和分離性在兩個方面的高度實現(xiàn)和統(tǒng)一。這中間包含了諸多“人的本質”在實現(xiàn)過程中對“異化”的揚棄,由于交往狹窄、視野狹窄把人異化為“物”、工具;由于對物崇拜,對權力崇拜,使人在物中,在權力、國家、領袖的權威中喪失;由于人對人的不平等、奴役和種種非正義,使獨立自由平等主體性缺損;等等。因而,契約法律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上缺乏自由與法治傳統(tǒng)的社會中實現(xiàn),就必然是一個社會主體消除對自身異化,進行自我揚棄的運動,是法治被虛擬性地創(chuàng)造生成過程。

        法治之所以在中國是虛擬性地主動創(chuàng)造生成,而不是被動演化,是因為法治本身含有對現(xiàn)實不合理的深刻批判,是從消除人類社會的種種異化中產生出的需要。

        (二)法律文明的虛擬特質

        古希臘人所理解的“物”——作為人感性存在的本質力量之對象物、體現(xiàn)物,不是這個“物”本身,而是自己“感性存在”的虛擬創(chuàng)造物。人對物的“自然感覺”是通過人的虛擬創(chuàng)造活動而存在的。這恰好是“數(shù)字化虛擬”展示的創(chuàng)造物特點:在這里,人機一體,人的感覺與思維的對立也消失了。物,必然在創(chuàng)造中成為人發(fā)展和證明人自己自然感覺存在的“需要”。真正的實踐必然是一種虛擬創(chuàng)造:是人通過對象物證明和發(fā)展自己從肉體到精神的器官、心靈、能力的活動;是人本身力量的實現(xiàn),而不是以“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和人對財富占有的豐富為目的的實現(xiàn)。

        物質財富的貧困固然使人能力受限,發(fā)展狹隘;但人的發(fā)展并不以物質財富為最高目的;物質財富本身只能是人的發(fā)展和能力實現(xiàn)的一種確證;是幫助人向人本質回歸的中介。因此,現(xiàn)實世界從不存在一種與人無關的被稱為“物質生活條件”的經濟東西;“物質生活條件”從來都與構成這一經濟體的法治、法治化之制度、體制密不可分。法治對主體權利的保障,對參與社會物質財富創(chuàng)造各方自由的界定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實現(xiàn),這是英國之所以在16—18世紀把西班牙遠遠甩在后面的根本原因,也是現(xiàn)代西方經濟成功的全部秘密。〔19〕人在物質生活條件創(chuàng)造中,不可能只創(chuàng)造人通過物而發(fā)展的人的感覺存在;人是精神與肉體融合的存在物,人在對物的創(chuàng)造中,實現(xiàn)的對人本身的、人與人關系的創(chuàng)造,是更為本質、更為重要和復雜的實踐活動,它關系人的更豐富的精神、思維、心靈、肉體感官的存在和發(fā)展,因而是真正社會本體意義上的實踐。這些實踐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人的虛擬活動,更離不開法律的虛擬。

        由于交往實踐的世界性拓展,一個國家已不可能在自己的局限地域內談文明的復興;更由于這世界性拓展的歷程,近代以來中國與世界一百多年的交往,已被深深卷進了現(xiàn)代化這一世界性歷程。

        作為與現(xiàn)代經濟連在一起發(fā)展起來的規(guī)則文明、法治文明、制度文明,都不是自然經濟狀態(tài)下的自然習慣生成,而是人通過虛擬現(xiàn)實的自覺創(chuàng)造。從現(xiàn)代最高端的金融經濟——虛擬經濟十分復雜的監(jiān)管規(guī)則,到最低端的土地財產權法律,無不是人在實踐中虛擬創(chuàng)造的結果。我們往往把法律、規(guī)則、制度看成是自然而然從物質生活條件中生出來,是自然演化的,就像稻子自己從田里長出,或者認為它們是被經濟決定的,因而等經濟有一天發(fā)展到那一步,自然會實行法治;或者認為法治對經濟的能動反作用就是通過大量立法來促進??墒侵袊?992年以來近20年的“市場經濟”中,并未看到法治自然從中生出。我們有了《合同法》,可是我們的經濟合同50%得不到履行,法院的經濟案件裁判70%得不到執(zhí)行;〔20〕許多立法“只有法的名分而并不像法”;而這些法律有“80%左右未能進入訴訟領域”?!?1〕當法學家們因為農民土地承包權無法在《物權法》中定位,而寄希望于讓其自然生成某種物權形態(tài)時,農民的土地流轉財產權已在短短幾年大量喪失?!?2〕中國兌現(xiàn)WTO協(xié)議的承諾:人民幣業(yè)務向外資銀行開放,將使國有商業(yè)銀行可能在外資準入后面臨嚴重挑戰(zhàn)。事實表明,缺乏法治和規(guī)則的市場經濟,必是有缺陷的。

        在交往狹小的時代,由于受民族、地域等限制,但每個人都是“被創(chuàng)造的”,“被決定的”,自發(fā)的,被動的;而交往的世界性擴展,使法治作為公共理性、交往理性的產物,不僅融入了更多的群體智慧和精神,更與封閉時代的交往理性有區(qū)別:法律不再是被動的、自然而然的習慣性生成,而是人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生成,觀念性的主動生成??偠灾?,也就是虛擬化生成。

        過去時代常常把人們的打算化為烏有,這是過去的社會生活固定化造成的。在現(xiàn)代的世界性交往時代,社會生活快速流變和物質生活條件創(chuàng)造方式的巨大變革,使法律創(chuàng)制由被動生成變?yōu)榱酥鲃討獙?,也就是虛擬化生成。在一個高科技不斷推進、全球化不可阻擋的時代,財富價值的創(chuàng)造核心,已從有形的物質轉到無形的觀念領域(如服務業(yè)的智能產品、虛擬經濟產品、知識產權、設計、企劃、創(chuàng)意、信息產品等等)。有形實物占一國GDP的總量正讓位于概念產品、觀念產品和虛擬產品。在一個財富價值日益體現(xiàn)在不確定的、流變的、飛速發(fā)展的虛擬觀念中,而非有形物質資產的經濟中的現(xiàn)代社會,法律不僅需要主動應對經濟生活的流變,為經濟發(fā)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平臺;而且,它也直接融入了生產力(不僅是生產關系),自己就直接成為這種具有極大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生產力的有機部分?!?3〕

        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一個主動創(chuàng)造的過程;與之相適應的法律也必須是主動創(chuàng)造的產物,這種創(chuàng)造不能不與新經濟形態(tài)的虛擬性有密切關聯(lián)。

        三、法律空間范式轉換與法律虛擬

        法律空間首先是法律思維空間,而法律思維空間就是法律的思維方式,是法律理性認識的活動方式,它對一個社會的法治實現(xiàn)至為重要?!胺绞健币辉~源自拉丁文(modus),意指具體的定型化的活動樣式、結構和過程。法律思維方式是社會主體(尤其是法律職業(yè)者)把握法律實踐客體的精神方式,是法律思維范式和思維要素的統(tǒng)一;通過法律理性活動的思維方式,才能展示主體對法律世界的理解水平、深度和廣度,體現(xiàn)出主體對外界法律信息的處理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虛擬出社會需要的法律觀念產品,從而創(chuàng)造出感知環(huán)境和行為環(huán)境。法律思維方式是社會的法律創(chuàng)造力、法律心智力、法律智能和智慧水平的整體凝結,是社會的法律精神素養(yǎng)和法律知識水平的總體體現(xiàn)。因此,沒有現(xiàn)代的法律思維方式,就沒有法治。

        (一)法律思維空間結構的范式轉換

        法律理性認識活動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兩項,一是法律思維賴以進行的中介系統(tǒng),即人們在進行法律思維時運用的法律語言、術語、概念、規(guī)則、判斷、原則、推理、方法、技藝和技能,它們是連結法律思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橋梁,是法律思維得以進行的工具和手段,也是構成法律思維空間的基本單位和細胞,是構成法律思維網絡的材料——法律思維要素或因子。

        二是法律思維空間,即法律思維框架、線路和思維建構方式,法律思維的總體結構。法律思維結構具有空間性,是法律思維因子在其中不斷運動的場所;這一空間也決定了法律思維的視野,是法律思維方式接受、理解和處理法律信息的容量框架。

        以上兩項對于揭示法律思維方式的水平和發(fā)展,具有關鍵意義。法律思維方式不是自發(fā)形成的,它是主體在虛擬建構中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法律思維范式是法律思維活動的規(guī)范和樣板,它表現(xiàn)了法律思維方式的特點,也是法律思維方式的社會外化,即為社會多數(shù)人所接受和起作用的、在實踐中具有強大慣性力量的思維范例。

        法律思維范式受到法律思維總體結構空間層的規(guī)范,而法律思維空間則深刻反映著時代的活動方式、節(jié)奏、指向和思維建構形式,因而特定時代的總觀點,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恩格斯曾分析不同時代總觀點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認為每個時代的思維方式的總特征便“是一個特殊的總觀點的形成”?!?4〕而這個總觀點通過發(fā)散運動滲透到思維的一切方面,從而形成特定時代的“思維之網”。思維空間結構作為時代總觀點的體現(xiàn),是不同時代思維方式相區(qū)別的質的標志?!?5〕

        我們通常說的“法律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式的“范式轉換”,實際上就是法律思維空間結構總觀點的轉換。這一總觀點的轉換,離不開時代的發(fā)展,尤其不能脫離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方式——自然科學和技術的變革、經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來考察。而每一時代人們實踐方式的變革,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又常常是與人們的思想體系框架——思維空間的總觀點、思維圖式的轉換同時發(fā)生的。這種發(fā)生開始總是靜悄悄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心理中,尤其是出現(xiàn)在時代的勇敢的探索者們的頭腦和心理上。人類的創(chuàng)造本性總是驅動著人們不滿足于現(xiàn)存恒常的思維框架,在常規(guī)中尋求著突破;生活發(fā)展中提出的往往在現(xiàn)存框架中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迫使人們去尋求突破。因此,思維空間總觀點的范式轉換,是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都無法忍受舊有框架的束縛之下發(fā)生的。

        赫伯特·巴特菲爾德在分析近代科學的興起時說:“變化都不是首先由新的觀察或附加證據引起的,而是由科學家自己的頭腦中發(fā)生著的轉變帶來的?!彼f,近代科學的興起,首先是變換思維框架,“變換一個腦筋”?!?6〕從哥倫布讓雞蛋在桌面上豎立起來到發(fā)現(xiàn)新大陸,從哥白尼的天文學變革到伽利略的慣性原理,人類交往實踐方式的擴展和科學技術變革引領近代生產力的飛躍,無不首先發(fā)生在人們頭腦的變換中?!笆聦嵣?,現(xiàn)代慣性定律并不是你僅僅通過純粹照相式的觀察方法就發(fā)現(xiàn)的東西——這需要一種不同的思維圖景,一種在科學家自己頭腦中的變換。”〔27〕

        16—17世紀自然科學革命在人類思維方式上,產生的理論理性與經驗理性思維方式曾深深地影響了西方法律,中國近現(xiàn)代法律發(fā)展的思維方式也深受其影響。按理論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法律著重于演繹與分析:先確定一個無可懷疑的理念作為推理的大前提,再一步步推演出整個法律理論體系。如中國法理學界多年討論的“權利本位”抑或“權利義務本位”,抑或“義務本位”的理論演繹,均是在對大前提的反復證成后,再進行一步步推演,構成的某種法律理論體系。司法中對案件的裁決也是如此:先對案件證據進行分析,從中找出構成事實真相的完整鏈條,再聯(lián)系相關法律,按大前提(法條)→小前提(案件事實)→推出結論。

        理論理性主義分析方式主要是運用概念抽象法和邏輯分析法。法律概念、法律的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推理方法,法律概念組成的具有內在邏輯結構要素的法律規(guī)范,以及由法律價值觀等形成的法律原則,這四個方面是構成這種以抽象邏輯思維見長的法律思維空間最重要的思維要素。

        另一種理性主義法律思維方式,則是經驗實證的理性主義思維方式,它以歸納綜合為主,注重法律事實、現(xiàn)象、具體法律問題、法律材料的收集和考察,認為法律中的“理”都必須通過實證方式來驗證,并在具體法律實例的考查中,歸納和建立法律理論的金字塔。

        邏輯實證和概念抽象的法律理性主義分析方式深受笛卡爾哲學思想影響。笛卡爾作為杰出的哲學家兼數(shù)學家、自然科學家,他把數(shù)學的演繹分析方法和物理學中的力學定律——當時機械的物理決定論,都用在了對社會和人的分析上。他雖然提出了“懷疑一切”的著名方法,但他的懷疑批判精神很不徹底,他認為懷疑必須有兩個“止點”:一是“無疑問的事實”,二是“無疑問的推理原則”,即推理依據的理念體系。而這兩個“毫無疑問”確立起來的思維前提,都是以“我思”為標準的。這樣,他就等于否定了思維自身存在的矛盾性,也就否定了對思維的反思性,從而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思維困境。羅素對他的評價很有意思,他說:“笛卡爾的認識論的建設性部分遠不如在前的破壞性部分有味?!薄?8〕所謂“在前的破壞性部分有味”,即指笛卡爾的理性懷疑方法對人心智的啟示性。

        經驗實證的法律思維方式同樣作為一種理性主義思維,受到16—17世紀英國歸納法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深刻影響。培根對擅長邏輯概念和范疇的抽象思維的亞里士多德“懷有惡毒的敵意”,而對喜歡直觀經驗,“凡事都親口嘗嘗梨子滋味”的德謨克里特有非常高的評價;他輕視數(shù)學的演繹推理分析,因而低估了數(shù)學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羅素說他由于不重視邏輯推理和“假說”,因此這種思維使人在一大堆事實面前束手無策?!?9〕培根和笛卡爾的思維方式看似相反,實則有許多共同之處:首先,兩者都有在科學中發(fā)現(xiàn)某種永恒不變的普通性規(guī)律和事物本質的終極性本體論追求,并以這種恒常的規(guī)律和本質作為解釋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最重要原因。其次,兩者都以知性和邏輯理性為思維最高真理,笛卡爾認為真理只能來自抽象的理論理性、思辨理性;培根認為單純的理性雖不出真理,但知識就是力量,就是理性,知性加上感性直觀的實證經驗就可以把握真理,即知性力量來自新邏輯、新工具的運用?!?0〕再次,兩者都嚴格遵守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因而有意無意地否認思維本身的矛盾性和有限性,也就否認了思維的反思性和“無知之境”,從而無法從整體上把握現(xiàn)實矛盾,更難以為自由意志創(chuàng)造留下應有空間。第四,兩者都否認想象理性、情感,心理及一切非理性思維在認識和實踐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些都是應當從心靈中除掉的不合邏輯的幻象(如培根的“四假相”說中的“市場假相”和劇場假相都是指此),從而大大窄化了人的精神世界。第五,兩者在認識論上都是“主體——客體”的二維直接思維空間模式,看不到主體在反映客體時對客體的復雜加工、選擇和改造,及二者之間的雙向投射,更看不到語言、文字、符號、技術、技藝等中介系統(tǒng)在反映客體、作用于客體時,同時就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了客體,分解了客體,建構出一個不同于原始客體的第二客體來。

        笛卡爾和培根的抽象理性與經驗理性思維方式的根本缺陷是唯理性至上的形而上學與機械論的唯物主義;也是近代自然科學局限性的反映;他們還把科學與哲學等同起來,使現(xiàn)代哲學的思維方式深受其影響。梯利說:“笛卡爾的哲學面臨許多困難,引起許多問題,這使后來的思想家忙了幾個世紀。”〔31〕18—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到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力圖從不同方面克服與解決16—17世紀近代哲學的這兩大問題,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論證了理論形而上學的不可能,提出為自由意志保留地盤,在思維方式上更提出了圖式論和想象力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的重要作用,極大啟發(fā)了人的心智。黑格爾的思維辯證法則全面而深刻地論證了思維的矛盾運動過程,并提出了人的對象性存在問題。

        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法律觀及法律思維方式,深受西方近代哲學唯理論理性至上的形而上學和經驗直觀的實證理性主義這兩方面的影響,其影響的途徑在半個多世紀中表現(xiàn)非常復雜:有通過前蘇聯(lián)哲學和法學思想對馬克思思想片面強調,以歪曲失真之貌進入中國法律的;有因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利益需要,實用主義地解釋馬克思法律觀的;也有因中國自己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直觀性和知性理性缺乏而受到的文化背景限制。當然,最根本的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制度性實踐中出現(xiàn)的嚴重曲折和問題,限制了法律思維方式的發(fā)展。〔32〕中國法學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對法律思維方式的突破進行探索,力圖從觀念的轉變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和法治實行。

        1999年底,中國法學界部分學者(包括法理學和民法、經濟法、刑法、國際法、知識產權法、訴訟法等各個領域的學者)在武漢召開了“法理學向何處去”的專題討論會。有學者在會上指出:我國目前的法理學還沒有走出教科書時代,顯然不能滿足法治建設的需要?!?3〕2000年底,中國法學界部分學者又在北京召開了“法學研究范式轉換研討會”?!胺▽W研究范式轉換”被法理學界和部門法學界公認為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時代課題,學者們提出關鍵是方法論的轉換,并提出了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邏輯學、歷史學的方法綜合運用分析法律問題),詮釋學研究方法(從規(guī)范分析轉向語言和文本的哲學解釋學分析),具體法治和具體法律技術研究方法(從“大詞”法學轉向“小詞”法學)等多種研究范式的轉換。〔34〕

        法學研究范式轉換也引起了我國港澳臺地區(qū)法學學者的關注。2002年4月在浙江大學舉行的海峽兩岸法學學術研討會上,臺灣東吳大學法律系的楊奕華教授關于《法律虛擬與法學研究》的論文,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該文提出“法律虛擬”是走出法律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困境的一種突圍方式,是人類從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運用其想象力,憑其智慧,以有悖于經驗認識和邏輯推理的表達途徑,尋出法律真理的一種方式。并認為法律虛擬自羅馬法以來就廣泛存在于法律問題的解決之中,美國法理學家富勒曾就此在其專著《論法律虛擬》中作了較詳細的論述;英國法史學家梅因也在《古代法》中有專章論述。楊奕華教授從自然法學派、實證法學派、社會法學派、歷史法學派等西方不同法學流派代表人物的觀點中論證了法律虛擬的來源、意義和如何可能的問題,對筆者深有啟示?!?5〕

        筆者認為,法學研究范式的轉換首先是法學研究中的哲學思維范式的轉換,它的確是一個時代性的課題。因為中國法學研究和法律思維方式的缺陷,首先是社會的、時代的和制度性生成的缺陷,思維的痼疾實際是時代的痼疾,社會的痼疾。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到哲學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薄?6〕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必須與改變一個特點時代的總觀點、中心概念聯(lián)系起來。阿爾都塞說,只有“徹底建立新的領域,建立新的總問題,才能夠提出被意識形態(tài)的提法的再認識結構所歪曲的現(xiàn)實問題?!薄?7〕他認為馬克思就是通過“建立新的總問題”來探索資本主義的經濟規(guī)律的。而總觀點、總問題都不是人們隨便臆想出來的,而是由時代的社會的實踐發(fā)展提出來的。馬克思曾說:“一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和任何在內容上是正當?shù)囊蚨彩呛侠淼膯栴},有著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薄皢栴}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xiàn)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薄?8〕筆者認為,實現(xiàn)法學研究范式、法律思維方式的轉換,需要從20—21世紀一浪高過一浪的科技革命引領的人類第三次文明浪潮到來的大時代背景出發(fā),從16—17世紀肇始至18—19世紀延續(xù)以降的理性至上的思維向虛擬思維轉向,如果說,過去時代法律思維的關鍵詞是“邏輯”和“經驗”,那么,21世紀法律思維的關鍵詞應當是虛擬。

        (二)法律虛擬空間的三個層次

        虛擬是21世紀哲學和認知科學領域最前沿、最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從認識論角度講,“虛擬”首先是指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從實踐論角度講,“虛擬”是人類通過符號化方式和技術與藝術的方式,以人為尺度,進行的對象性客體的建構活動?!疤摂M”并不是人類發(fā)展到信息社會才出現(xiàn)的,人類自古以來就有通過“虛擬”的思維方式超越現(xiàn)實,通過虛擬的“中介系統(tǒng)”建構“人化自然”的歷史。人類文明已經歷了“具象虛擬”和“抽象虛擬”,發(fā)展到今天的“數(shù)字化虛擬”時代。

        法律的世界是一個完全由語言文字符號、程序、規(guī)則和各種技術、技藝手段虛擬出來的人造世界。人類法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法律不斷被虛擬出來的過程。尤其在時代變革、社會轉型時期,人的主體性意識覺醒、自由空間擴展、社會創(chuàng)造性勃發(fā)之際,當既有的知識和概念無法涵攝當下問題時,人們?yōu)榍蟀l(fā)展,在制度上突破眼前困境,窮則變,變則通,法律虛擬便大量涌現(xiàn)。最早的商品社會的法律——羅馬法就是一個典型的法律虛擬空間。羅馬法的擬制血親、宣告死亡、有形物和無形物財產權、擬訴棄權、諾成契約制、委托與代理制、租賃與雇傭制,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等等,無不是法律虛擬的產物。近代的法人與公司制度,公司人格與社團人格,國家人格,程序正義的設置,權力制約機制的建立,同樣是虛擬的產物。發(fā)展到今天信息時代,財富的虛擬化與虛擬經濟的全球化,使法律虛擬空間的創(chuàng)造由數(shù)字化虛擬的啟發(fā)而顯得更為現(xiàn)實和突出了。

        筆者認為,“法律虛擬空間”既是一個思維空間,又是一個由思維和中介系統(tǒng)在現(xiàn)實基礎上通過實踐建構起來的實體空間—人造實體空間。它的構成分三個層次:

        1.法律虛擬的思維空間

        傳統(tǒng)的法律思維空間主要是由法律概念、法律邏輯、法律規(guī)則、法律定義、法律經驗、法律知識和法律方法等思維因子組成的判斷推理。其核心詞是概念知識、經驗判斷和邏輯分析。

        法律虛擬的思維空間則需在此基礎上增加法律反思和法律想象,法律智能和法律智慧的結構層,并進行思維要素的重新組合。其核心詞是法律的想象理性。這種思維空間要素組合是在法律知識、法律概念和法律經驗基礎上,進行法律想象,通過中介和智能把法律知識特殊化、動態(tài)化,運用智慧把握法律發(fā)展總體方向和思維流程。法律虛擬的思維空間結構層如下圖:

        <\\Elecroc-server\顧莉鳴\東方法學\2012\2期\溫曉莉-1.eps>

        (圖1)

        法學研究范式的轉換,關鍵是法律思維空間的轉換,而法律思維空間的轉換關鍵又在其總觀點和中心概念即核心要素的轉換。從傳統(tǒng)法律思維的核心要素邏輯和經驗,轉為法律虛擬思維的核心要素想象理性和中介系統(tǒng),從原有法律思維結構、方法和空間轉為法律虛擬的結構、方法、空間,都不是對原有思維方式的全盤否定和拋棄,不是完全另起爐灶,而是對原有思維方式的吸納、改造、缺陷克服,是辯證揚棄中否定與肯定的統(tǒng)一,是吸收原有思維方式的長處基礎上的轉換和創(chuàng)新。

        其中,法律思維的方法是縱貫整個法律思維空間的具體運行線路和主軸,是開啟思維空間、構成法律思維空間的實體性部分,是建構和形成法律虛擬實在的關鍵性工具。方法不同于概念和知識結構,它在客觀世界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有形與無形的物質實體,例如:我們找不到諸如“分析”、“抽象”、“比較”這類方法的實體。〔39〕因而,法律思維方法是對客觀現(xiàn)實中事物相互關系的反映與加工改造,其原型是現(xiàn)實中的關系,是現(xiàn)實客觀事物的相互關系線路和結合方式,在人腦中的內化、改造、思維化而獲得的相對獨立意義的實體。如果說,比較法是對客觀事物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關系的反映與加工,演繹與歸納是對事物的整體與部分關系的反映與加工,那么,法律的虛擬化方法中的智能化、智慧化和想象化方法,就是對現(xiàn)實中的悖論性存在、兩難困境和大量的不確定性關系的反映與加工。其中,它仍然需要運用傳統(tǒng)法律思維的形式化分析方法:由具體上升到抽象,由個別上升為一般;再由抽象和一般分析到具體和個別,它使法律分析具有準確性、恒定性和不矛盾性、單義性,是法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傳統(tǒng)法律思維的形式化分析方法一定要結合:①智能化的方法:把法律技術、技能和技藝結合進法律方法,為法律擬制、法律假定和法律推定的技術,法律符號中介系統(tǒng)在方法中的構成與運用等等。②智慧化方法:人類在解決悖論性矛盾的生存問題中,在法律發(fā)展方向上的大膽設想和突破。“一國兩制”構想在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就是這種智慧化方法的杰出運用,也是法律虛擬的典型。③想象化方法:法律正義的價值追求只有通過真、善、美三者在法律中的實現(xiàn)才能達于現(xiàn)實,而法律之“真”必須解決現(xiàn)實中不可能為真的矛盾,即真與假、實與虛、有與無的矛盾。法律之“善”存在有限與無限,最低限度之善與最高之善的矛盾,這些矛盾的解決,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法律之“美”則是法律正義的最高境界,它更需要想象的方法。想象化方法還需把法律思維理性化方法所排斥的情感、心理、潛意識及感性、感知等非理性方法包括進去,因而它是理性與非理性方法的結合,體現(xiàn)了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在面對日益復雜的現(xiàn)實面前的智慧潛能和本質力量。

        這樣,就使法律思維空間從原有的對法律現(xiàn)象的直觀空間(又稱“直接空間”),或邏輯化、理論化的抽象空間(又稱“現(xiàn)實必然性空間”)進入到想象空間、可能性空間,從而創(chuàng)造出法律的理想實體空間。就宏觀言,一國法治環(huán)境的創(chuàng)生,就微觀言,一個公正合理的司法判決書的作出,一項良好的法律規(guī)范、法典的制定,都是這種法律理想實體空間在虛擬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

        2.法律虛擬空間的中介系統(tǒng)

        法律創(chuàng)造的實現(xiàn)和法律思維空間的轉換,除了總觀點、總問題、中心與核心概念要素的轉換外,第二個關鍵就是中介系統(tǒng)所起的重要作用。法律與制度的創(chuàng)造,從以邏輯與經驗為核心要素的直接現(xiàn)實構建,轉為以虛擬為核心要素的間接現(xiàn)實構建,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飛躍,其中起橋梁作用的,就是中介系統(tǒng)的發(fā)展。

        虛擬之所以不是虛無和虛幻,而是人類構建和創(chuàng)造人工現(xiàn)實、觀念客體和第二自然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就在于它是一種看得見的符號化、技術化方式構成的。法律虛擬空間的形成,就是這套中介系統(tǒng)與新的思維方式結合運行的產物。

        傳統(tǒng)的法律思維方式和法學研究范式,雖然也包括了法律概念、法律推定、法律程序等符號化、技術化、形式化要素,但它是從法律抽象理性的邏輯體系建構需要來考慮的,而并不把它們作為一種主體在法律實現(xiàn)中達于客體的關鍵性中介來看待,因則長期忽略對法律中介系統(tǒng)—符號和技術的研究。但這并不等于它們在以往法律中不存在。自人類產生法律以來,法律世界就是一個由符號和技術虛擬建構起來的世界。法律思維和法律行為都是典型的符號化、技術化過程。法律虛擬的中介系統(tǒng)由兩部分構成:第一,由法律的語言文字、數(shù)字、符號等構成的法律術語、法律概念、法律符號、法律標準、法律儀式、法律程序等,它們構成了特定時代的視覺上的法律圖式;它們使人類在法律實踐中的知識和經驗積淀、鏈接和組合起來,形成了法律思維之網的網上紐結——法律范疇以及法律虛擬空間的總體結構。

        第二,由一套特殊化、專門化的法律技術、技能、技藝組成的動態(tài)化的中介系統(tǒng)。如果說法律符號系統(tǒng)是從靜態(tài)方面對法律虛擬中介系統(tǒng)進行分析,法律的技術系統(tǒng)則是從動態(tài)著眼分析。法律技術是法律思維和方法何以實現(xiàn)的關鍵層面。傳統(tǒng)的法學研究范式只重視理論層面,兼顧方法層面,認為技術、符號這些研究太缺乏宏大價值,往往不屑一顧。這種重理論、輕方法、無技術的局面,使法學研究中理論法學與部門法學、應用法學嚴重脫節(jié),從而造成法律實踐中,高頭大章的法學理論因方法與技術的無能而為法律實務所不屑;而法律實務又因理論品質的缺乏,形而上精神世界的干癟,走向了一種平庸的極其實用主義的形而下?!?0〕中國法學界的一些學者面對法律與法學發(fā)展的困境,喊出了“拒斥法學的宏大敘事”和“形而上學”、“走向形而下的法理學”、“走向具體法治”、“小詞法治”的聲音。〔41〕

        然而,僅僅提“走向形而下的法理學”,拒斥法學中的“形而上學”是不夠的,它并不能真正解決法學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

        首先,法律中的抽象思維與感性現(xiàn)實的脫節(jié)和對立,并不是在法律思維本身的范圍內產生的,因而它不能僅僅從抽象的精神發(fā)展的方面來消除。人在創(chuàng)造中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是靠第三者體現(xiàn)出來的——人在創(chuàng)造中、實踐中使用的工具、技術、符號等中介系統(tǒng)作用于客體,與客觀實體共同構成一個新客體體現(xiàn)的。故直接通過“形而下”來否定和拒斥法學中的“形而上”,同直接從形而上的“體”跳躍到形而下的“用”一樣,是根本達不到目的的。缺少中介系統(tǒng)和實踐中的工具理性,“形而下”的實踐本身要么變成一種神秘的、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東西,要么就受到直觀經驗的極大局限。

        其次,簡單地提拒斥法學的宏大敘事和形而上學,以及單純地走向形而下的法學之所以不可能,是因為人本身就是形上與形下、精神與肉體、思維與存在兩者不可分的存在物。人的形而下需求是一種自然本能,人的形而上需求同樣是人的本能。形而上法學的危機不能通過另一種形而下法學的建立來解決。只能通過法律實踐方式的變革來解決。

        這種真正知識,表現(xiàn)在法律實踐中,就包括法律創(chuàng)造的符號化、技術化的中介系統(tǒng)知識,沒有這樣一套知識體系,法律實踐活動就無法進行,法治化的最終成果—制度化的法律實體也無法被虛擬創(chuàng)造出來。

        3.法律虛擬實體性空間的存在

        如果說,中介系統(tǒng)是法律虛擬中的對象化活動,那么,法律虛擬的實體性空間——法律的物性和客觀實體,就是法律虛擬(法律創(chuàng)造)的對象化存在。從實體性空間考察法律虛擬,就更清楚地看到法律作為人類實踐中的虛擬物、創(chuàng)造物的本質。

        法律是一種制度性的物化存在,一種客觀實體。這既是社會意識,也是社會存在。盧卡奇認為,首先應當從社會存在的本體論角度,把法律理解為社會存在,才能理解法律在整個社會中的功能和作用?!?2〕他認為:從發(fā)生學意義上,人們的經濟生活方式越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建構的法制等上層建筑結構就越復雜,越具有技術等中介系統(tǒng)的物質性;而有些“后繼者卻把法對經濟發(fā)展全過程的依賴性公式地孤立起來并且機械地將其庸俗化了”?!?3〕

        法律究竟是一種物化的實體還是純粹的觀念意識,是一個關于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全面地理解問題。

        早在古希臘哲學中就提出了法律的實體性問題。而實體觀念是希臘哲學的重要概念。古希臘哲學認為,實體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物性,二是自為存在性。實踐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而人的創(chuàng)造不是憑單純主觀意志的想象,它的整個過程都具有客觀物性,是一個主觀與客觀高度統(tǒng)一的過程:人的創(chuàng)造構想——虛擬圖像的產生,來自人腦對客觀世界反映基礎上的改造和加工;人在虛擬現(xiàn)實、創(chuàng)造現(xiàn)實過程中,必須憑籍物性的中介系統(tǒng)作為工具,人的創(chuàng)造在某一領域的完成,必須以創(chuàng)造對象的物性化的實體存在為確證。

        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一個精神與物質的有機統(tǒng)一體。受數(shù)字化虛擬實在的啟發(fā),人們對法律這種人類創(chuàng)造物、虛擬物的物質實體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僅法律制度是一種物性的實體存在;法律規(guī)則、法律概念等都具有物性的實體性。這不光是由于它們來自于人類物質性生活,由于它們的構成方式(即中介)具備物質性,更是因為它們最終被確證為法律的真理,是通過感性的物性化實體存在得到的確證。否則,實踐本身也成了一種思想范圍內的東西無法證明的概念。法律制度、法律理論、法律規(guī)則等是否具備正當性、合理性、真理性,完全是通過實踐來證明的,而凡是人類實踐的活動,就必須通過物性實體存在,來證明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能動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離開對法律的物性化實體存在的考察,根本無法理解法律的產生和創(chuàng)造,也無法理解法律虛擬。

        法律來自于物質生活,法律實現(xiàn)的中介系統(tǒng)具有物質性,法律最終被作為人的對象化活動得到確證,也要通過物質性的法制實體存在證明。因此,法律虛擬空間的實體存在,使法律虛擬最終得到感性確證,使法治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

        (三)法律虛擬認知的現(xiàn)實意義

        從法律虛擬空間的實體性出發(fā),我們才能改變中國法律發(fā)展重理論輕實踐、重立法輕司法、重實體輕程序、重文本輕技藝等等或主客頭足倒置、或矛盾關系絕對化等不正?,F(xiàn)象。法律虛擬空間的實體性,最根本的是人類法律虛擬、法律創(chuàng)造的制度實體性和時間顯現(xiàn)性。從法律虛擬實體性出發(fā),法治實質是法律制度之治,并首先是法院之治,司法制度之治。沒有獨立、合理的與解決人類實際生活爭端和難題關系最密切的司法制度建立,法律制定再好,法治也無從談起。而立法的滯后與缺陷,卻往往可以由健全的司法加以補充和完善。法律虛擬的實體性還體現(xiàn)在法律時間顯現(xiàn)上。法律的效率與成本,實際是法律正義的時間顯現(xiàn)問題。法律中的公正和正義,必須通過物性化的形式表現(xiàn);這種物性化的法律表現(xiàn)形式,不僅是一種靜態(tài)的感性的物質實體空間形式,也是一種動態(tài)的由生命有限性體現(xiàn)的時間形式。法律空間在一定意義上只是時間的凝聚狀態(tài),失掉了法律的時間性,法律空間就成了虛幻和虛無,而不是虛擬,因此法諺云:“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睕]有法律效率和嚴格的法律時間制度、時效制度,法律成本就無法計算,法律正義就是空洞的。

        法律虛擬認知自然也包括網絡有關的諸多法律問題,如:虛擬空間的合法性與現(xiàn)實空間有何區(qū)別?如何看待當今社會大量出現(xiàn)的“翻墻”軟件和“翻墻”行為?“微博”在何種程度上受國家現(xiàn)實法律管轄?又如何管?人類第五空間的漫無邊界對國家主權的有限空間領域帶來了什么挑戰(zhàn)?……這些問題都是無可回避的。對法律虛擬空間層次實體性的研究,將使我們真正從人類實踐的物質性角度認識法律,認識法治;認識司法改革在整個制度變革中的重要,以及立法與司法的辯證關系;從實踐生活發(fā)展的角度,去構筑一個合理的法律空間,而不是一個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法律空間。以上三點,是法律虛擬空間創(chuàng)造的三個重要方面,是人類在實踐中形成法律、建構法治環(huán)境的三個方面,也是在今天的時代變革中,實現(xiàn)法律思維和法律現(xiàn)實空間范式轉換的三個基本層面。本文通過在新的科技革命引領的新文明到來之際,從法哲學角度,探索人類實踐中法律產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即現(xiàn)實中法律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力求從法律虛擬入手,理解法治“如何可能”,為解決中國當前社會變革中制度創(chuàng)新及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發(fā)展提出的問題,作一些有益探討。

        猜你喜歡
        法律空間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空間是什么?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創(chuàng)享空間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讓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av| 国产av三级精品车模|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2019日韩中文字幕mv|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在线播放无码不卡| 深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18禁成人黄网站免费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五月婷 | 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动漫瀑乳h动漫啪啪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4hu44四虎www在线影院麻豆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5|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蜜芽| 国产一级黄色av影片| 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天天影视性色香欲综合网| 国产丝袜精品不卡| 亚洲av一二三四五区在线|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 国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人妻熟女高跟丝袜| 国产xxxx99真实实拍|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毛片| 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天堂|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亚洲av|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青青草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成人a∨在线观看| 极品熟妇大蝴蝶20p| 自拍偷拍另类三级三色四色|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无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