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質的合格公民.小學數(shù)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如何落實素質教育的任務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有四點體會.
一、實施素質教育,要堅持全員性原則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實現(xiàn)這一宏偉教育目標,在教學中就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把每一名學生納入自己的教育范圍,不讓一名學生掉隊.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是對全體學生的共同要求.能否使全體學生達到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根本標志.如果在教學中只偏愛那些“尖子生”,不僅會導致教學結果的“兩極分化”,而且也嚴重損害了教師自身的職業(yè)形象.
在教學實踐中,不能把學生看成是“標準件”,而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由于遺傳、環(huán)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影響,學生的生理、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和發(fā)展狀況都有著一定的差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面向全體學生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切實解決好共性和個性的矛盾.應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分層次提出不同要求,分類組織教學,以求全員提高.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四點嘗試.
第一,分層次提問.授新課前的準備階段所提出的問題,我多讓能力中下的學生來回答,因為準備階段所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舊知識,這就有利于他們先“溫故”然后再“知新”.而在課堂中所提出的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就讓學習有余力的學生回答.
第二,分層次設計練習題.在設計課堂練習題時我有意地先設計一些基礎題,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使他們把基礎打牢.對那些學習有余力的學生,略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題目,使他們“吃得飽”.
第三,分層次留作業(yè).作業(yè)是學生對于課堂知識進行消化理解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留作業(yè)時,我總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來設計練習題.如設計一些基礎練習題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解答;對于中等生稍增加一點難度來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學習有余力的學生則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思考題,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第四,分層次輔導.在課余,我把輔導的重點放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身上.通過有針對性的輔導,排除其學習“障礙”,彌補知識缺欠,逐步改變“越學知識欠賬越多”的不良循環(huán).對于中等生的指導,我把著眼點放在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上.而對于那些學習有余力的學生,則把輔導的重點放在知識面的拓寬上.
二、實施素質教育,要堅持主體性原則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是課堂教學進程中的一對主要矛盾.沒有不“學”的“教”,也沒有不“教”的“學”.如何擺正師生關系至關重要.我認為,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教得怎樣,要看學生學得如何.因此,如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全體學生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是一個教師取得教學成果的關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應試教育”往往強調“學會”,而素質教育同時重視“會學”.現(xiàn)代的文盲含義包括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一個好教師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的人,還應是能教會學生學習的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往,我總是習慣問學生:“這道題的得數(shù)是多少”、“誰的得數(shù)對了”等等,但解題思路是不是清楚,計算的道理是不是真正懂了卻很少過問.經(jīng)過一段實踐,我吸取了以往的教訓,在課堂教學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入手,在理清學生的解題思路上下工夫,通過點撥和啟發(fā),讓學生自己講清算理,揭示規(guī)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在教學中,由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收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當然,堅持主體性原則,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因為一節(jié)課要教什么,怎樣教,歸根到底還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也是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實現(xiàn)的.
三、實施素質教育,要堅持實踐性原則
真理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施素質教育,也必須重視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小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一個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fā)展過程.借助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對感性材料的觀察、比較、分析,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毫米、分米的認識”一課,由于是概念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通過讓學生測量一分硬幣的厚度,使學生清楚地測得了一毫米的具體長度.在教學“一厘米等于多少毫米”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親自去數(shù)一數(shù)直尺的刻度,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知1厘米等于10毫米.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注意加強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四、實施素質教育,要堅持激勵性原則
堅持激勵性原則,重視和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是教學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jīng)驗.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因此要取得教學的成功,不僅要重視智力的開發(fā),也要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一個人的“笨”與“聰明”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一個具有激勵教學藝術的好教師可以把“笨”學生教“聰明”了;一個教學藝術功底較差的教師也可以把“聰明”學生教“笨”了.因此,在教學中堅持激勵性原則,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給學生制造成功的機會,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將使學生終身受益.我曾有一個看上去智力一般的學生,從一年級起就不喜歡數(shù)學,上課無精打采,一接觸數(shù)學題就頭疼,家長也感到無可奈何.針對這種情況,我先做好她的思想工作,給她吃“定心丸”.在課堂上,我特別設計了一些難易適度的練習題讓她做,做對了,就在全班學生面前表揚她,做錯了,我就當著全班學生的面鼓勵她.為讓她得到好成績,有時我提前打招呼說:“下次老師還要提問你,相信你一定能夠答對.”經(jīng)過師生情感的交流,她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大增,聽課聚精會神,課上積極發(fā)言,學習成績明顯提高,逐漸由數(shù)學課的“局外人”變成數(shù)學的愛好者.
綜上所述,只要在數(shù)學教學中擺正多數(shù)與少數(shù)、教與學、理論與實踐、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就能夠把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