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錄壽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語
言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2—0064—01
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語言不但要力求規(guī)范清晰、形象準確,而且還應該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一堂語言精彩的語文課,猶如引導學生在旅途中欣賞一路美景,“山陰道上,目不暇接”。
一、導入語——揚波掀瀾
一堂語文課,一開始教師的語言就應該像清泉出谷,揚波掀瀾,做到“轉軸撥弦三兩聲”,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界,一下子扣動學生心弦。記得幼時的語文老師在講《望梅止渴》一課時,首先給我們講了一個簡短的故事:“三國時,一天曹操帶兵行軍,正值天氣炎熱,將士們走得又渴又累,行軍速度越來越慢,曹操眼看著這樣下去必定按時到達不了行軍地點,影響整個戰(zhàn)局,便心生一計,沒有強令將士們加快速度,而是大聲對將士們說:‘大家一定渴壞了吧,再往前走就有一片梅林,估計梅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熟了,大家到了那里休息吃梅子吧。將士們一聽前方有梅子吃,立即口中生津,加快了行軍速度,按時到達預定的地方,最后取得了勝利。他在講這段故事時,輔之以口中酸澀生津的表情,一下子把我們引入到這個精彩的歷史畫面之中。然后老師才讓我們把課文翻到《望梅止渴》這一課,開始進行講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十多年過去了,課文的內容和老師講課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印象至深。
二、 提問語——撩撥心弦
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他們在陌生而又多彩的知識海洋中探索、尋求,從而不斷地開拓思維,積極思考,而且還能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學文章的難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要使提問富有啟發(fā)性,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擅長設疑、擅長提問,使課堂不時籠罩在問題的“迷霧”中,雖虛無縹緲,卻神秘誘人,學生樂于在這迷霧中“探險”和“追蹤”,由此使他們的思維得到升華,能力得到釋放。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七年級的《諾曼底號遇難記》。在課堂上,當老師那富有深情的語言詢問孩子們:“如果你當時在場,看到船長隨著船慢慢地沉入海底的時候,你是什么心情?”當時聽課的人都被老師那富有激情的語言深深地感染了,同時被船長那崇高的精神所打動,流下激動的熱淚。教師的語言具有多么感人的魅力呀!
三、點撥語——撥云見日
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動的文學作品,教學這樣的課文,教師的語言點撥顯得尤為重要。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岳陽樓記》時,這樣說道:“作者所描繪的是一幅洞庭清明圖:湖上微波蕩漾,天空萬里無云,碧水藍天相映,上下一碧萬傾,水中魚兒游戲,湖面水鳥成群,岸上芳草茂密,濃郁馨香醉人。作者把水上、水下、湖面的景物信手拈來,組成畫面。既有動物,又有植物;既有靜態(tài),又有動態(tài)。讓你不僅用視覺看到賞心悅目的景色,而且用嗅覺聞到沁人肺腑的清香。如果在夜晚,景色則更加迷人:清風徐來,煙霧全消,皓月如洗,一瀉千里。湖面上泛著金色的漣漪,水底下嵌著皎潔的月影?!边@段話鮮活清新,繪聲繪色,形象地把課文中洞庭美景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將文章的神韻表達得淋漓盡致。
四、評價語——如沐春風
由于學生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的差異,致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既要中肯,又要委婉。對學生的正確理解應該予以鼓勵,指出不足;對不全面甚至錯誤的理解,則可以委婉地說:“也許有的同學還有新的見解,你想不想聽一聽?”這樣使學生易于接受。課堂才會和諧生動,活力無限。
五、總結語——余音繞梁
在教學終了之時,教師運用準確精練的語言,對課文進行概括、點化、揭示,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感情。比如,一位教師講完《荊軻刺秦王》后這樣總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這一去可能永遠回不來,但仍然義無返顧,驅車而去,這正體現(xiàn)了一種大無畏的精神,體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精神。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如果不經(jīng)歷這種悲壯,也就注定無法維護自己的尊嚴!”寥寥幾句,升華了事件的本質,給學生留下了回味和思考的空間。
總之,一堂語言精彩的語文課,就像老師帶著學生一路欣賞美景,這些目不暇接的美景不斷激發(fā)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沖淡著學生學習的疲勞感,最終以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獲取了知識。
??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