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掌握接受、探究、質(zhì)疑、模仿、討論、體驗等各種學習方式,使語文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它強調(diào)課堂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發(fā)揮學生巨大的生命個體潛力。于是乎課改課堂中出現(xiàn)了“刻意”突出學生主體性現(xiàn)象。教師該問的時候不敢問,該講的時候不敢講,甚至把少講話及無原則的寬容視作課堂主體性的體現(xiàn),唯恐講得多了,走入架空分析肢解文章的誤區(qū)。學生把頭湊在一起,合作、討論、探究似乎成為一節(jié)“好課”的必需。有的教師甚至成了旁觀者,只有學生熱熱鬧鬧的表演,一節(jié)課下來收獲甚微。
南京市初中小班化實驗教育已經(jīng)走過了8個年頭,筆者所在的中學也是南京市首批初中小班化實驗學校之一。經(jīng)歷了8年的教育嘗試和教育實踐,我對初中小班化教育教學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如何在小班化的課堂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能讓學生真正的學有所獲呢?語文大家余映潮老師說過:“課堂教學藝術(shù)的高層次境界是‘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所謂“活動”表現(xiàn)為將教師教的活動科學地、巧妙地變?yōu)閷W生的活動,教師講析的內(nèi)容由學生在充分的課堂活動中讀出來、找出來、析出來、悟出來、練出來、品出來,所謂“積累”則是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真正的有所收獲。以往大班的課堂教師也想真正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也想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意識,但往往受到大班時間空間的約束,教師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小班化的課堂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更科學化,課堂活動也就更能體現(xiàn)活動的價值。
一、用小組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學習為這種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實現(xiàn)了信息與資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擴展了自己的認識,還學會了參與、傾聽、尊重他人。但是隨著美好愿望而來的問題是討論形式化:為聽課而討論,為課改而討論等。小組討論沒有含金量,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一聽即會。討論的時間也極其隨意,給五分鐘時間討論在三分鐘左右就結(jié)束了。更關(guān)鍵的是小組討論往往成了某幾個學生的一言堂,其他學生形同虛設(shè),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呢?學生的收獲當然也極其有限。
小班化的小組合作學習倡導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進行個性化的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所以小班化課堂中的小組合作討論首先需要進行有價值的討論,語文中的字詞學習,語言鑒賞等這類約定俗成或需要個性感悟的問題,就不適宜拿到小組中來討論學習。其次小組合作討論必須有明確的分工,人人都要參與,人人都要發(fā)言,力爭做到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人人都是主角。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應該積極參與。這參與不是包辦代替,而是在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shè)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二、用小組的交流匯報,深化學生的多重對話
學生活動怎樣充分,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問題,所謂“充分”,意味著學習要有質(zhì)量,即有深度和廣度。《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在小班化的課堂活動中,要盡可能地將這種對話推向深處。
有小組的合作、討論,有學生自主的思考、探究,最后關(guān)鍵還得要落實到相互的交流上來,這就顯得小組或?qū)W生個人的發(fā)言匯報尤為重要。小班化的課堂交流重在把發(fā)言的主權(quán)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其中。王尚文教師曾強調(diào):“教師要通過學來教,即通過自身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對話中來,一起探索,一起發(fā)現(xiàn)?!睂υ挷皇菃蜗虻膫鬏斉c接受,而是相互推動的一種互惠互贈的交流活動。一個小組的成員在充分發(fā)表見解之后,小組內(nèi)及其他小組成員應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發(fā)現(xiàn),給學生一種觀點碰撞,使學生彼此之間受到激勵,得到啟迪與深化,或獲得智慧與方法。當然,不能光有學生的交談而沒有教師的對話交流,小班的課堂中教師是平等的對話者之一,理應參與對話,沒有教師的參與,就不成為多向互動,也就難以“動態(tài)生成”。
當課堂里閃爍著師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回蕩著師生情感共鳴的音符,洋溢著人文精神的關(guān)愛時,教與學真正變成了一種探究的樂趣,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課堂就會真正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才能真正的“學有所獲”。
(成萍,南京市第八中學,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