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功
摘要高校公選課中逃課現(xiàn)象的普遍性使人們去關注這一突出的問題,而學生逃課歸因的主觀性則迫使我們從學生內在心理去尋求解決之道。運用潘光旦先生的“位育”思想,避免學生“位育”失當,是解決公選課中逃課問題的關鍵路徑之一。
關鍵詞“位育”失當; 公選課; 逃課
高校公選課中逃課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歸結起來大體為學生方面的、教師方面的和教學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教師和教學管理這種外在的因素若想發(fā)揮其影響作用,無論是積極地規(guī)制還是消極地阻礙,都必須獲得學生內在的心理認同,學生總是“使自己成為衡量一切生活關系的尺度”,因此解決學生內在的心理問題,能夠有效地減少他們的逃課行為。本研究以學生為討論對象,以潘光旦先生的“位育”思想為理論基礎,來探析學生公選課逃課行為的失當之處,并尋求解決之道。
一、高校公選課中逃課問題突出
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國內各高校紛紛開設種類多樣的公選課。隨著公選課的深入實施,學生在公選課中的逃課問題日益突出,在學生中普遍流傳的諸如“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等一系列口號就真實的反映了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筆者于2011年3月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在遼寧師范大學抽取200名學生作為樣本對其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回收有效問卷193份。調查顯示,學生在公選課中的逃課現(xiàn)象是比較普遍的,只有9%的學生從來不逃公選課,偶爾逃公選課的學生比例為36%,另外有55%的學生經常逃公選課。至于他們逃公選課的原因,84%的學生為主觀方面的原因。
學生逃公選課現(xiàn)象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去關注這一凸顯的問題,而逃公選課歸因的主觀性則迫使我們從學生內在心理去尋求解決之道。公選課中學生的逃課問題之所以突出,從學生因素考慮,主要是不能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位置,理性的厘清發(fā)展的方向,即“位育”的失當,這里所說的“位”既包括學生自身的內部環(huán)境也包括其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而外部環(huán)境又包括橫亙空間的物質環(huán)境和縱貫時間的文化環(huán)境;所說的“育”既指使學生已知的個性和能力得到有效地發(fā)展,也指使自身潛在的個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挖掘。
二、“位育”失當與逃課頻繁
“位育”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中庸》上記載:“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位學者下腳注曰:“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潘光旦先生進一步提出:“安所遂生”不妨叫做“位育”,并對“位育”這一思想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和引申。張詩亞教授通過對“位”和“育”這兩個字的甲骨文進行分析,闡述了其蘊含的深層意義:“‘位就是‘立的地方,它是秩序,是定位,它強調的是當一個人立起來的時候,前后左右的關系自然浮現(xiàn),‘育是進步,是發(fā)展”。而“位育失當”一詞則最早見于潘光旦先生的《位育論》一文:“生物,尤其是進入文化的人類,尤其是今日適當中西新舊之沖的中國青年,往往有不能安其位不能遂其生的,這種現(xiàn)象以前叫做‘順應失當,如今我們叫做‘位育失當”。目前高校公選課中突出的逃課問題從學生的因素考慮,乃是“位育”失當?shù)捏w現(xiàn)。
首先,學生沒能夠做到“安其所也”,知曉其位置。一方面,學生或是不明確自身的愛好、興趣、和取向,或是不了解所選擇的公選課程,從而造成選課的盲目性。調查顯示,有66%的學生在選學公選課之前沒有明確的目的,說的更確切點,是沒有適宜的目的,因為這部分學生只是為了修學分才不得不選學公選課。這種盲目的、被動的選課缺少了內在動力的牽引,從而導致逃課問題嚴重。另一方面,學生沒有明確自身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橫亙空間的物質環(huán)境暫且不論,就縱貫時間的文化環(huán)境來講,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任何單一的素質都不足以確保其穩(wěn)定地立足于如此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學生若不在種類多樣的公選課中尋求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而頻繁逃課,自然是失“位”之舉。
其次,學生沒能夠做到“遂其生也”,在現(xiàn)有的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中,使自身得到充分地發(fā)展。學生不僅要注重自身個性和能力地深入發(fā)展,以達到對每門課都能系統(tǒng)的掌握,還要注重自身個性和能力地全面發(fā)展,以使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對自己的深入了解和對已知能力的提升,可以幫助其充分挖掘自己潛在的個性和能力,最后達到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高校設立種類多樣的公選課程主要是以挖掘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素質為旨歸的,若學生沒能利用公選課這一平臺廣泛汲取知識,使自身得到充分發(fā)展,而是頻繁逃課,這自然是逆“生”之舉。
三、問題解決:明其“位”而順其“育”
學生在公選課中逃課這一外顯行為更多地歸因于其內在的問題心理,任何外在的規(guī)制舉措若想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效用,都必須獲得其規(guī)制對象的內在心理認同,恰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述“正是由于他愿意受我的約束,所以他受到的約束是最嚴格不過的”。因此學生若能明其“位”而順其“育”,產生強大的內在約束力,公選課中的逃課問題就不會如此嚴重。
首先,學生在選擇公選課時應避免“幼兒園原則”。所謂“幼兒園原則”,就是學生只選學那些內容簡單或容易通過考核的課程,調查顯示,有41%的學生以課程內容簡單為選課依據(jù),有36%的學生以容易通過考核為選課依據(jù),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不夠。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及課程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選課和學習,以增強他們上公選課的內驅力,也就是達到明其“位”而順其“育”,這樣方能減少逃課的次數(shù)。
此外,學生應該在公選課上認真聽講,主動接受知識,不能簡單地適應和被動地接受,還要以已知的個性和能力能動地與教師、課程進行交流和融合,以進一步明確自我,獲得進步和發(fā)展,這樣既明確了一名學生的“位”,又達到了自身發(fā)展的“育”。當學生融入到公選課課程的學習中,獲得了學習的成就感和心靈的滿足感后,會對公選課有著發(fā)自內心地熱愛,那么公選課的逃課問題就能得到有效地解決。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9.
[2] 張詩亞.“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華人教育路向[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6).
[3] 潘光旦.位育[J].華年,1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