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霞
如何上好欣賞課,這是長期以來困擾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的一大難題。許多音樂教師只注重課堂上的精辟分析,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那么,如何使音樂教學達到思想的情感效應?
筆者認為,加強音樂欣賞課的意境設計至關重要。音樂欣賞課的重點是欣賞,即從“聽”中去感受作品,但是如果提高和加強音樂課堂意境的設計,會使課堂更為精彩、生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音樂欣賞課的有益補充。
一、借助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音樂意境
聽故事本身就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樂意接受,對于故事中提出的問題也自然有很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教師正是利用了學生的這一情感因素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故事的設疑,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提高了他們的欣賞能力。
如在欣賞管弦樂《閑聊波爾卡》時,為了營造出使學生樂學的音樂氛圍,我特地將兩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閑聊波兒卡》音樂讓學生進行對比欣賞,一種是管弦樂,一種是維也納童聲合唱,為的是豐富聽覺、引發(fā)思索、激活課堂、發(fā)展學生想象空間、提高課堂欣賞效果。當學生分別聽完兩首曲目,在討論總結之后,我用簡短的語言將音樂形象進行描繪,然后讓學生再聽音樂,這次我要求大家聽音樂的同時展開想象,隨音樂想畫面、想情節(jié)、編故事,并按組提前進行分工。這樣,同學們帶著問題開始認真的聆聽、感受、想象音樂。音樂結束,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是這樣描述音樂形象的:在歡快的舞會上,人們在盡情舞蹈,氣氛異常熱鬧,但也有一些人唧唧喳喳說著閑話。描述完音樂,這時我又讓編故事的同學和設置情節(jié)的同學合作,一個講故事,三個來表演,既要有故事情節(jié),又要有故事內(nèi)容,包括臺詞的設定。表演開始了,只見說故事的同學繪聲繪色地描述著他設定的長舌婦在說自己的孩子樣樣好,別人的孩子這不行、那不行,另一個說閑話的人也同聲附和,第三個則表現(xiàn)出相對的懷疑,學生的表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雖然盛大的舞會氣氛他們無法體驗,但孩子們對家長的“不滿”是他們心靈的體驗。
二、借助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音樂意境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必須由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作為思考的開始階段?!敝挥胁粩鄤?chuàng)設有激發(fā)性的音樂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思考熱情,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而問題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催化劑,是和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的。教學實踐中,許多學生認為音樂課就是放松心情。
欣賞音樂時,學生總是讓老師指揮著,“欣賞這首鋼琴曲”,“學唱那首樂曲的主旋律”,這主要的原因是學生不知道怎樣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怎樣的問題,導致學生上音樂課只帶了“耳朵”,而沒帶“腦子”。是教師沒有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怎樣發(fā)現(xiàn)音樂中的問題,鼓勵他們提出問題。例如,對于一首作品,我們要聽的是什么,感受的是什么,總結的是什么,讓這些問題觸動學生去探究隱藏于音樂作品背后的東西,從而上升到高層次的音樂鑒賞層面。
三、借助視聽結合,創(chuàng)設音樂意境
根據(jù)教學需要,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聽、視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lián)想,那么“視”就是把這一聯(lián)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
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如果過分強調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排除干擾專心的聽,那只是注重了音樂藝術本身的個性。如果能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多元化地幫助學習者消化、吸收音樂,這就注重了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聯(lián)系,可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理解多元文化。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那會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能有效地把握學習對象。如動態(tài)的、視覺沖擊等參與音樂的感知與體驗,收效會不錯。因此,采用視聽等現(xiàn)代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有一項調查顯示:視聽與只聽獲得的收益,視聽明顯大于只聽效果。而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學生積極參與。作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給學生留下足夠大的想象與參與空間。(下轉 141頁)(上接 175頁)
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說,“當語言不能表達某種情感時,更雄辯的語言——音樂便全副武裝地登場了?!笔堑?,好的音樂作品是不會被遺忘的,仔細聆聽、欣賞,你能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在遵循以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發(fā)展整體音樂素質,建立民主、合作協(xié)調的教學關系,以主動、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建立和諧、愉快、寬松教育環(huán)境的教育觀指導下,讓學生體會和感受音樂欣賞的樂趣,多接觸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逐步提高音樂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