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敦波
1. 溫故知新引入法。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及運用常常是對原有知識的一種鞏固與提升,因此我們有時可以搭建好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以復習舊知識為抓手,有系統(tǒng)、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把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到新課的邊緣上來,讓他們經歷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筆者在教學“氣體的壓強”這一節(jié)內容時,先將壓強的定義和液體的壓強的特點復習了一下,然后向學生說明氣體和液體具有流動性這個相同點,那么氣體內部的壓強可能會有什么特點?它與液體壓強的特點可能會有什么區(qū)別?這樣的導入,不但讓學生短時間復習了舊知識,而且把新知識在這個基礎上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層次到高層次地建立起來了。通過知識的遷移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了新知識的理解和構建,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心理,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2. 生活經驗引入法。生活經驗是一種感性認識,是人們總結日常生活和勞動的體會。每個學生都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量。雖然說物理學科研究的是事務道理,但這種道理又包含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們在講授新課的時候,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切入點,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典型事例為先導,引入新課,來讓他們體會物理學科的親切與自然流暢,這樣常常能使教學事半功倍。如,筆者在教學“磁現象”時,讓學生闡述小時候玩磁鐵的經驗;教學“壓強”時,請學生思考用滑雪板和直接踩在雪地上腳印深度為何不同,每天背的書包,帶子寬點舒服,還是窄點舒服;教學“浮力”時,讓學生思考小鐵釘扔下去就沉入水底,而輪船為何能安然無恙地在上面航行等等。像這樣從學生簡單的生活經驗入手,既能幫助他們輕松地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及規(guī)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讓他們感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
3. 故事引入法。在物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中,肯定承載著很多物理學家的有趣故事。初中學生還是會有小孩子的天性,對故事情有獨鐘,因此故事引入法對新課的導入有時也能起到美不勝收的效果。首先,它可以使學生緊張的學習氛圍得以舒緩,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故事的引入一定要講究技巧,已新知內容要緊密相扣,至少要讓物理問題蘊含在這個故事中,而且故事本身必須具備趣味性。如,筆者在教學“大氣壓強”時,把馬德堡半球實驗的故事帶給了學生;在教學“密度”這節(jié)內容時,阿基米德鑒別皇冠的故事讓學生頗感興趣;在教學“磁場”時,可講述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指南針的故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一些故事中,他們產生了疑問:為什么十幾匹馬都不能把那個球拉開?阿基米德是如何知道那個皇冠是假的呢?指南針為什么總是指向南方?他們會帶著這些疑問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去,最后當他們能用所獲得的知識準確解釋起初的疑問時,他們會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快樂。可見,故事引入法生動活潑又引人入勝,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啟迪學生進行合理的思維。
4. 欣賞助學導入。精美的藝術品、小制作也是激發(fā)學生情趣的金鑰匙,假如我們能結合教材內容,把它們帶入學生的視線,以此來引入新課,有時也能讓教學效果妙不勝言。如在講連通器時,把自制的山水盆景改成“桌上噴泉”了(將噴泉的口與水塔的水箱用假山隱蔽起來),神秘地進入教室(先用大紙盒罩?。?。一上課,將紙盒拿去,讓學生邊欣賞山水盆景,邊根據盆景的藝術造型配兩句恰當的古詩,學生的意猶未盡,之后在水塔里盛水,泉水噴了出來。正當學生興致高漲之時,筆者將隱蔽部分卸掉露出了水箱盒噴泉的口,繼而輔以其他器材做其他實驗再講什么叫連通器。這樣“引入新課”,很受學生歡迎,整節(jié)課上得輕松、愉快、夠味!
5. 實驗引入法。通過一些有趣的且能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實驗引入新課,能直觀形象地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能迅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到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上來。實驗引入新課可以是演示實驗,也可以是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引入新課。如,筆者在學“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鋁制硬幣和直尺(或鋼筆),放一枚鋁質硬幣于桌邊,在硬幣前10cm左右用直尺或鋼筆支起一個欄桿,高度約為2~3cm,再沿著與桌面平行的方向在硬幣上方用力吹一口氣,硬幣就可能跳過欄桿。比比看,誰能讓硬幣“跳”得最高?思考是什么力讓硬幣向上跳起來?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開始積極思考,希望能正確地解釋這個物理現象,使他們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tài),帶著對實驗現象的濃厚興趣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