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爾鵬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體驗品味。”可見在新的語文標準下,朗讀已被定位成閱讀教學的熱點、重點。朗讀,是一門語言的藝術(shù);朗讀,是一門情感培養(yǎng)的藝術(shù);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朗讀的正確、清楚、自然、流暢、傳情達意中逐步掌握朗讀方法;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課文中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現(xiàn)我圍繞“想”、“樂”、“愛”、“會”這方面談?wù)剬首x教學的看法。
一、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想”朗讀。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辛伺d趣,不用教師要求,學生也會自覺、主動地朗讀;有了興趣,學生就能從朗讀中享受到朗讀的快樂。如何讓學生對朗讀產(chǎn)生興趣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萬次地相信,若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確實,情感是作者心靈在文章中的訴說,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語言文字中的呈現(xiàn)。尤其語句優(yōu)美的課文,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步入有感情之水澆灌的課堂,學生心中將涌起感情朗讀的沖動。這需要教師深切感知語文內(nèi)涵,引領(lǐng)學生通過具有情感的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感悟。這樣,課文朗讀教學才能呈現(xiàn)“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情景,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悟,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基地,真正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二、及時評價,讓學生“樂”朗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巧妙的評價語言會使學生興奮不已,情緒高漲,同時課堂氣氛也會異常活躍。即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只要教師運用巧妙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幫助,則不僅可避免學生的尷尬,還可維護他們的自尊,使學生在糾正朗讀錯誤的同時更有信心,更樂于進行朗讀活動。
朗讀是一種極具個性、融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學生能讀出真情實感,準確理解和表達朗讀內(nèi)容,就應(yīng)該給予肯定。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肯定有所差異。學生口誦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讀傾吐自己的心聲,就會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現(xiàn)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脫脫地表達出來。這時,學生才是真正的閱讀主體,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所帶來的快樂,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
如:學習了《七子之歌——澳門》這篇課文后,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感情朗讀,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臺朗讀,按不同要求讓學生作出評價,給予后進生鼓勵性的評價。學生們都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讀,效果很好。
因此評議時,教師應(yīng)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學生,應(yīng)該允許并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視角體會,解讀課文,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評價過程中領(lǐng)略成功的喜悅。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欣賞學生看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方法的習慣。
三、趣味內(nèi)容,讓學生“愛”朗讀。
教師指定的朗讀內(nèi)容應(yīng)有趣味性,不但要符合語文學科特點,而且要符合兒童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例如,我在教學《大話的話》一文時,就可以讓學生朗讀有關(guān)“春”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走出課本去尋找春天,收集有關(guān)春的兒歌、古詩詞、散文等,編成節(jié)目來描繪春天。這樣的朗讀,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找尋,精心篩選后得來的,是學生喜歡的。因為喜歡,所以讀的時候會更加認真與投入;越是認真投入,學生的朗讀就越有感覺,自然也會慢慢地愛上朗讀。
三、循序漸進,讓學生“會”朗讀。
俗話說:人伸出的五個手指都會有長有短。因此,學生的認知水平先天就有不同,作為教師,我們應(yīng)承認并尊重這種差別。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yīng)有所側(cè)重,這就是具有特殊性的朗讀教學,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朗讀,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能力。對于一部分后進生,如果他們能把一篇課文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讀下來,那么,就是滿分了。而相對于優(yōu)秀生,就必須引領(lǐng)他們?nèi)硇牡赝度肜首x,不僅要用嘴巴讀,還要用眼睛、眉毛,用表情、肢體語言等參與朗讀,讓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血管都充滿情感來朗讀。要讓聽者不觀其人,便知其表情。此外,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yīng)遵循從易到難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力求多樣化。朗讀中教師以書本內(nèi)容為主,但實際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朗讀的內(nèi)容不僅可以是課本上的,而且可以是課本以外的童話、故事、寓言、詩歌等,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注意將所讀的內(nèi)容與客觀事物的觀察表達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文化素質(zhì)的發(fā)展。
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在指導朗讀時,我先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故事背景,把握住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掌握好基本情感:讓學生用同情、哀怨的語氣表現(xiàn)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時見到的美麗幻景,表達小女孩內(nèi)心美好的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然后,指導學生理解更深層次的情感:用凄婉、悲憤之情表現(xiàn)小女孩希望破滅和最終被黑暗的社會所吞噬而死亡的悲慘命運。語氣的變化、氣氛的渲染,處境和愿望的強烈對比,使學生心中激起情感的波瀾。這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就能由淺到深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
總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shù),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只有通過教師們的精心指導、循循善誘,讓學生由想讀——樂讀——愛讀——會讀,層層遞進,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領(lǐng)略到朗讀的藝術(sh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