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
摘要: 本文從語用學出發(fā)論述視角轉換技巧使用的必要性;分析形象轉換、虛實轉換、正反轉換、語態(tài)轉換等視角轉換手段的應用,對于應用視角轉換帶來的好處也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即視角轉換不僅提高了譯語讀者對譯文的接受性,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而且完整地表達了原文所要傳達的信息和情感,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關鍵詞: 英漢翻譯視角轉換信息傳達
1.引言
隨著全球化發(fā)展,人類古老的交際活動——翻譯,正以更加迅猛的勢頭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對翻譯漸漸熟悉的同時,越來越感覺到翻譯的復雜性。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述及翻譯的復雜性:“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尤不譯也,則達尚焉。”(轉引自許鈞,1999:49)的確,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只有譯者在理解原文信息和作者的交際目的,符合譯文讀者的文化和認知期待條件之下進行翻譯,才能使這種跨語言、跨文化交際取得成功。
翻譯是復雜的,這不僅因為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思維方式、文化習俗、句型結構、表達習慣等方面存在著紛繁復雜的差異性,而且因為文學翻譯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并注重風格效果。要有效地處理好這些問題,柯平教授認為,譯者在不涉及特殊文化背景因素的情況下,可以“重組原語信息的表層形式,從與原語不同或者相反的角度來傳達同樣的信息”(1993:116)。
2.視角轉換在翻譯中的具體應用
孫藝風教授在《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中說,“距離和視角是息息相關的,視角的轉換可以立即改變距離”(2004:107)。由此可見,視角轉換在翻譯過程中起著縮短兩種語言之間距離的重大作用。從目的語讀者角度看,視角轉換本著最低限度地減少信息和效果損失的原則,通過對源語句子的某個形象或者表達方式等形象轉換、虛實轉換、正反轉換等方式,增加譯文的可讀性和流暢性,使譯文能夠被目的語讀者接受。
2.1形象轉換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完成語際交際任務,原文信息和作者交際意圖需要準確傳達。但是由于兩個語言的差異性,同樣的形象在不同語言使用者心中留下的概念或者印象可能不同或者完全相反。如果一味按照源語中形象翻譯,目的語讀者就無法獲得準確的原文信息。在這種情況之下,譯者可以進行變通,選擇一個不同于源語形象的形象,但前提是此形象給目的語讀者的感知應該與源語形象給源語讀者的感知一致或盡可能接近。
“Their father,already driving out of the town, said that a grocery shop without oil was like a winter without snow, it was not natural. Not natural at all, he laughed to himself. ”“一會,父親已駕車駛出了這小鎮(zhèn)。雜貨店沒有油,那真像夏天不下雨一樣,不正常啊,一點都不正常,父親暗自苦笑道?!蹦赣H為了偷偷買酒,不惜欺騙家人說雜貨店沒有油,并且承諾過幾天會親自送油上門,實則是讓小店送酒上門。父親在聽聞母親的解釋后,感嘆說道:“A grocery shop without oil was like a winter without snow.”這個句子在處理上,不能按照原文的形象直接翻譯成“雜貨店沒有油像冬天不下雪”。因為對于譯文讀者(中文為母語者),尤其是中國的南方人來說,冬天是溫暖的,冬天不下雪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他們無法感知其中的不正常,翻譯也就沒有將原文的信息和作者的意圖有效地傳達出去,語際交際的任務也就沒有完成。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形象轉換,將“冬天不下雪”轉換成“夏天不下雨”,譯文讀者理解上的偏差就可化解。
2.2虛實轉換
虛實轉換,是指具體概念概括化或抽象概念具體化,它也是視角轉換的一個方面。前文提到,翻譯這一語際交流要成功完成,就要將原文信息和作者意圖有效表達。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譯者對于兩種語言的使用特點就要有明確的認識。英語存在很多實詞虛意或者虛詞實意的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不能僅限于表層的概念,而應轉換視角,譯出內(nèi)在意義。
“There were still ten or twelve houses inhabited in the village, nothing happened that was not noticed...”“村上仍住了十幾戶人家。因此只要有事發(fā)生,鄰居都會知道?!痹闹小皌en or twelve”的翻譯就是一個典型的由實到虛轉換的例子。是翻譯成實實在在的數(shù)字“十或者十二”,還是進行虛化,譯成“十幾戶”,要通過上下文判斷。主人公對自幼生活的小鄉(xiāng)村應該了如指掌,因此不可能是“十或者十二”這樣不確定的數(shù)字,在此應該是“實詞虛意”。譯者通過分析可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翻譯處理時就可通過“虛實轉換”準確表達原文信息。
2.3正反轉換
翻譯成功的標準之一是譯文要被目的語讀者接受。為做到這一點,譯者在翻譯時,也要注意目的語的表達特點,使譯文符合讀者的文化、認知和情感期待。在表達正反概念時,英漢兩種語言具有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
“They had been brought up to depend on no one around them,but it was only in recent years that the hostility between their father and the rest of the village had grown so intense that there was almost no contact with the neighbors.”“雖然他們從小到大灌輸了獨立自主的思想,但是他們和鄰居幾乎斷絕聯(lián)系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因為父親和鄰里的關系變得異常惡劣?!痹谠摹癲epend on no one”和“no contact with the neighbors”都有否定詞“no”。初譯的“不依賴任何人”和改譯的“獨立自主”,雖然兩者在意義上等同,但是后者因為沒有弱化語義的否定詞,表達更加直白,意義更加強烈。同樣,“斷絕聯(lián)系”比“沒有接觸”具有肯定的動詞短語表達比否定表達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譯文在經(jīng)過正反視角轉換之后,不僅譯出原文的意思,而且傳達了原文的語氣效果,更符合譯文讀者的表達習慣。
2.4詞性轉換
翻譯的過程,不是機械性地逐詞逐句兩種語言一對一轉換的過程。為了提高譯文對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程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目的語的需要,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可以將源語詞性作適當調整和轉換,使之更加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增強譯文的可讀性。
“Her parting was abrupt, as though she felt that he would argue with her if she stayed a moment longer.”“她急忙離去,似乎只要她多逗留一會,米克爾就會與之辯駁?!薄癶er parting”為名詞短語,“abrupt”為形容詞。初譯“她的離開是突然的”,句子帶有明顯的翻譯腔。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詞性轉換,名詞變動詞,形容詞變副詞,譯成“她急忙離去”。這樣的句子既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又完全表達和體現(xiàn)出了母親急于甩開大兒子米克爾買酒的急迫性。
2.5語態(tài)轉換
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意義層面上,更體現(xiàn)在結構上。英語句子結構嚴謹,主語突出,不管是“形式主語”還是“真正主語”,不管是“人”或“物”,動作的“施行者”還是“受動者”,主語都必須在那兒,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時常還可省略主語。為了避免英漢翻譯的過程中的翻譯腔,可以將英文的主語進行轉換或省略或者將句子的語態(tài)進行轉換。如:
“On Saturday, he would be taken to La Seu for a special haircut and be gone by Tuesday to do his military service. ”“那是因為周六他去拉塞尤理發(fā)后,下周二就要開始兩年的兵役生活了?!痹氖且粋€典型的被動句,但是若譯文也譯成一個被動句“他將被帶到……”,句子的表達就不太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在翻譯過程中不能機械地對等翻譯,為了保持表達的自然流暢可以將被動改成主動,這并不影響對原文的感知。
3.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在他們的生存、教育、職業(y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性,不僅造就了風格迥異的英漢語言,還使得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在認知上出現(xiàn)了不一致甚至不平衡的現(xiàn)象。在英漢翻譯中,譯者應該尊重譯文讀者的感情和期待。但是如果譯者不顧源語和譯入語在結構和表達上的差異,不顧譯文讀者的期待,一股腦兒將原文的所有信息直譯出來,那么不僅會影響到譯文可讀性和流暢性,而且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使用者在認知上的不平衡,甚至可能導致譯文的不可理解,以及原文意義的缺失,最終使得譯文讀者“對原作意欲傳達的含義不解、異解或曲解”(何自然、陳新仁,2004:203)。
翻譯不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簡單轉換,而是一個動態(tài)、復雜的過程。為滿足譯文讀者的期待,翻譯也應該在動態(tài)的視角轉換中完成。可以通過形象轉換,把源語中譯語讀者不熟悉或者造成誤解的形象替換成易于譯語讀者接受的形象,縱然形象不同,也能做到“達意”的同時“傳神”;可以通過虛實轉換,將英漢兩種語言的語言差別給翻譯帶來的損失降低,使譯文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可以通過正反轉換——正話反譯或反話正譯、主語轉換、語態(tài)轉換等,克服直譯帶來的冗長呆板的弱點,增強譯文的緊湊性、精煉性、可讀性和流暢性,從而使譯文更能被讀者接受。
參考文獻:
[1]方銘.翻譯中的視角轉化及文化因素——孫藝風《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評價.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7,(1):19-22.
[2]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2004.
[3]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孫藝風.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許鈞.譯學探索的百年回顧與展望——評《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中國翻譯,1999,(4):47-49.
[6]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