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勇 黃維蓉
摘要本文對目前高校課程的考核與評測體系進行了分析,提出在素質教育體系下的課程考核體系和傳統(tǒng)的考核體系應有所區(qū)別,以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課程為例,提出了與傳統(tǒng)考核體系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并比較了其優(yōu)劣,提出了應該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主觀能動性作為重點考試內容,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評測體系素質教育傳統(tǒng)考核體系
已故科學泰斗錢學森,曾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
在我國,教育的導向主要是記、背標準答案,學生缺乏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精神,是現有教育體系在培養(yǎng)杰出人才時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為國內傳統(tǒng)教育并未將學生作為主體,充分發(fā)掘他們的潛力。為了解決類似問題,國內高校教學經過不斷的改革探索,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從總的實際效果來看,并不令人樂觀,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是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考試與測評。
1傳統(tǒng)考核體系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原來的“精英化”大學教育現在變得“大眾化”,而“素質教育”則被提得越來越頻繁。大學教育囿于專業(yè)知識教育的定勢,單向度、程式化教育狀態(tài)依然嚴重,致使大學生難以形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其是現在國內高等教育中的考試體系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考試作為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指揮著“教”與“學”。西方一些學者針對發(fā)達國家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研究①發(fā)現,學生會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來應對不同的考試模式。因此為了能夠培養(yǎng)出“金字塔”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必須對現有的課程考核體系進行相應的思考和調整。國內高校傳統(tǒng)考核方式是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該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1.1作弊現象嚴重
盡管各個高校很重視作為檢驗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考試”,也頒布了各種條例,嚴懲敢于作弊的學生,但是,作弊現象在高校還是屢禁不止,且有越演越烈之勢。作為“象牙塔”的高等學府,如今居然淪落到如此地步,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有研究表明,有考試作弊行為的學生比例高達90%。②③
1.2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運用能力差,與素質教育相違背
為了將學生培養(yǎng)成基礎牢固的金字塔人才,國內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學生所學的專業(yè)課程一般都會比較多,一般有十幾二十門(包括選修課程),相對基礎課程,這些課程專業(yè)性更強,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在基礎課程中,如物理、化學和高等數學等課程一般采用的閉卷考試考核內容除了部分是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更多的則是對定理和公式的記憶,那么寄希望于學生在這些專業(yè)課程能夠很好地運用專業(yè)知識是不現實的。從而造成了考試前一到兩周的時間內,學生開始“背多分”,最后的考試成績分數高只能說明學生的記憶力好,很有可能學生考完后對于該門課程完全不理解,尤其是比較抽象性的課程,如“材料科學基礎”、“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該現象尤其明顯。
1.3不能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
對于很多課程如果僅僅采用卷面考試是很難評價學生對于課程的掌握程度。如“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希望理論學習后通過實驗能夠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工具來模擬某些工程控制或者解釋物理化學現象。如果僅僅考慮卷面成績,是不可能正確評價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真實掌握程度和相關的能力。
2考核體系不足的原因
2.1教育體制的不連續(xù)性
眾所周知,我國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是典型的“填鴨式”應試教育,考試成績是主要且唯一的評價方式;但是到了大學,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般老師主要的教學方式采用的是啟發(fā)式教育模式,這樣的轉變對于已經習慣了十多年應試教育體系模式的學生是非常不適應的,自律性不夠的學生就會作弊,分數高的學生也有可能“高分低能”。
2.2國內高?,F有考核體系的不足
國內高等院校的考核特點主要有:考試內容記憶性的比重較大;考試模式單一,一般都是閉卷考試;同時期末考試的成績占最后總成績的比重大。這種考核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是鼓勵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片面追求卷面成績而忽視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創(chuàng)新性是否得到培養(yǎng),更沒有辦法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平時成績的主要依據一般是出勤率和平時作業(y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時,出勤率高也有可能是“人在教室,心在校外”,平時作業(yè)也可以抄襲得到,因此不能夠真實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知識掌握程度和綜合素質。
3解決辦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考核體系應該擺脫傳統(tǒng)考試的“筆試、閉卷”單一模式,轉而向多元化、應用化的方向發(fā)展。
3.1考試形式的多樣化
目前考前一周學生開始復習,背書等現象十分普遍。但是素質教育應該是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不應將時間完全浪費在死記硬背上。學者吳建華④曾在考試中采用分段式的考試形式,即前30分鐘閉卷,主要考核學生的基本知識,后90分鐘為開卷考試,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證明,分段式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2學生自主出題
劉素一⑤在考試改革中提出過讓學生出題和答案。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讓學生主動學習,了解課程的重難點,同時對于整門課程的體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學生出題要考慮到題目的章節(jié)分布以及難度程度,對自己的題目進行解答實際上就是一個知識的歸納總結分析的過程。實際上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課程的思考
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本科生的專業(yè)課程,具有多元性、變化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作為一門從上個世紀7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學科,實際上是一門物理、化學、數學等多門科學的交叉學科,對于學生的理科基礎要求較高,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理論性較強,概念多且抽象,且該門課程理論更新程度快,這些對于學生掌握該門課程而言,增加了難度,造成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積極,上課也很難和教師形成互動。筆者在2004年至2008年教學期間采用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學生到了期末不是“背多分”就是做“準備”,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本就沒辦法提高。
新的考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而新的考核方式應該兼顧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核。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既掌握知識,又能應用知識,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筆者采用了以下的做法來提高教學質量:
4.1成績評定的多元化
不能僅僅依靠期末考試的成績來評定學生的能力,應該增加平時成績的權重。以筆者教授的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的課程為例,平時成績占到30%,如有必要,還可以增加。平時成績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平時的階段性小論文或者知識總結匯報;其次是實驗成績。平時的階段性小論文或者知識匯報不僅僅要將所查閱的資料進行講解,同時還要回答其他學生或者老師對其報告或者論文中的問題,根據匯報內容和回答情況來綜合評定;實驗成績是在實驗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獨立演示至少一個實驗內容,保證其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這種平時成績的分數評定要比平時作業(yè)和出勤率要更能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主觀能動性。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學生感覺自身的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
4.2考題的應用化
期末考試的題目應該在知識運用能力上有所加強,而在基礎知識和概念上比例應該相應調整。比如筆者在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課程考試中,知識運用能力的比例至少在30%以上,這樣至少避免了學生“背多分”,死讀書的現象,學生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關知識和實踐才能保證考試成績,考試內容從抽象理論化向實際應用化轉變。結果表明:考試成績和學生的掌握程度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5小結
素質教育的考核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授課安排聯系緊密,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等類似課程,筆者建議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和考題應用化的評測方式來作為教學質量的評定標準,甚至可以考慮對于某些實踐性強的課程去除理論考試部分。
對于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課程,其考核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知識更新而不斷變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才會取得完善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