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一、新形勢下中學生在心理和思想上呈現(xiàn)出來的新特點
1. 獨立心理。隨著初中生身體的發(fā)育、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他們的成人意識、獨立意識日益增長,迫切要求獲得更大的自由生活空間。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在不斷提高,許多問題不再盲從于老師和家長,而喜歡以懷疑的態(tài)度去挑戰(zhàn)、批評權威和世俗的準則,并且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2. 逆反心理。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獨立意識的增強,中學生表現(xiàn)出了十分明顯的逆反心理。他們敢于提出問題,敢于異想天開,敢于獨立探索,敢于質疑。但我們應該看到,有些學生對社會的復雜性認識得不夠全面,一旦個人需要與社會現(xiàn)實發(fā)生矛盾時,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盲目的懷疑和不滿情緒,進而在這樣的情緒支配下盲目行動。另一方面,他們逐漸產(chǎn)生了豐富的精神情感需求,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合理地疏導他們的這些情緒,往往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有時表現(xiàn)為盡管表面上對老師順從,內(nèi)心卻極為反感。
3. 思想的可塑性。中學生對新生事物敏感好奇、求知欲強。凡是奇特的能給予他們強烈刺激的事物,往往都能引起他們的求知好奇心,也較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但由于他們理論水平不高,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強,再加上有獵奇心理的驅使,因此他們也很容易受消極負面思潮的影響。
二、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
1. 市場經(jīng)濟功利主義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jīng)濟形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臨這種現(xiàn)實狀況,中學生的教育正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考驗。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據(jù)當代中學生的現(xiàn)狀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適合時代的有用人才,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2. 網(wǎng)絡與虛擬技術的覆蓋。我們對待網(wǎng)絡應該一分為二,網(wǎng)上真實、正確的信息有之;虛假、不健康甚至反動信息也隨處可見,特別是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網(wǎng)站利用網(wǎng)上優(yōu)勢,散播一些西方思想體系中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和消極頹廢的人生哲學,來侵蝕我們尤其是廣大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而對思想狀態(tài)和價值觀還處于波動期的青少年產(chǎn)生負面作用。
三、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出現(xiàn)的弊端
1. 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空談理論不夠。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了“人”。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會經(jīng)??吹竭@樣一種帶有普遍性的景象:在課堂和日常生活里,所謂的知識完全變成了主宰一切的絕對力量,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成了絕對權威,一味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育,而對學生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卻不管不問,更談不上什么教學效果。所以,我們教師往往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唯一強勢權威者,而學生則相應的淪為可憐的被控制體和被動接受體。這樣,我們所追求的以教育來促進“人的解放”和生命主體“個性張揚”的理想,就只能是一種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狀態(tài)。
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了“情”。這里所說的“情”,是指“情感觀、態(tài)度觀、價值觀”中師生之間真情的交流。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充滿激情的,教學本來就是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如果學生和教師都能帶著感情、帶著熱情,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那么對整個教學過程將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傳統(tǒng)教育,教師往往是以一種權威的身份來教導學生,以一種整齊劃一的設定目標來約束原本個性鮮明的學生,限制了學生的主體性。
這樣,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往往處于被壓制的境地,情感得不到釋放,從而達不到教師們所預定的學習效果。
2. 對中學生個人主體意識不夠重視。我們往往過分強調德育素質的外在制約作用,而沒有看到它也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需要和個體自身的內(nèi)在要求,就使得學生視思想政治教育為外在的東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日益疏遠冷漠,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漸行漸遠,心理距離拉大,學生開始有意回避老師,教師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也給師生關系蒙上了陰影。很可悲的是,當學生心靈困惑時,最愿意向老師傾訴的僅占8%,朝夕相處的教學工作者與辛勤養(yǎng)育他們的父母,并不是真正受中學生歡迎的“知心朋友”。這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目前所面臨的真實現(xiàn)狀,這更加需要我們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改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