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超 胡靜
一、王羲之崇道樂山:擷雄秀天然之氣
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是一位忠實的道教徒,信奉五斗米道,非常相信神仙并喜好服食,晚年更為熱忱。
他“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晉書·王羲之列傳》)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巻十《右軍書記》也提及王羲之服食之事:
吾服食久,尤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也。
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回來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
比服寒食酒,如似為佳。
得散力,煩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經(jīng)日……
服食故不可乃將冷藥,仆即復是中之者。腸胃中一冷,不可如何。是以要春秋輒大起,多腹中不調適,君宜深以為意,省君書亦比得之,物養(yǎng)之妙,豈復容言,直無其人耳。許君見臉,何煩多云矣。
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
頃勞服食之資,如有萬一,方欲思盡頤養(yǎng)。
除了服食,王羲之始終關心道教的修煉之法。道友許邁曾經(jīng)向他詳細地闡述過修身方法:“但能養(yǎng)精神,調元氣,吞津液,液精內(nèi)固,乃生榮華……”
許邁向王羲之介紹的修煉方法實為當時茅山派的房中術,可見王羲之對修身養(yǎng)氣是情有獨鐘的。
據(jù)《晉書·王羲之列傳》等記載,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其始祖王子晉得道而羽化登仙;其伯父王導性嗜清淡,服食度世。王羲之諸子亦信五斗米道,次子王凝之、五子王徽之信道尤為強烈。另外,與王羲之家族世代通婚的高平郗氏也是著名的奉道世家。這便為王羲之道教修身,服食養(yǎng)氣提供了有利條件。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辭官之后,為擺脫心里的壓抑而歸隱山林,靜心修道。他為了得到放絕塵世的仙境,在辭官前就已選定古剡金庭為隱居之地。此地山清水秀,層巒疊嶂,回亙?nèi)f變,清和一氣,符合道教“致虛極,守靜篤”,“清凈為天下正”的要求。王羲之在此舍宅為觀,將讀書樓變?yōu)樾奚眇B(yǎng)氣的場所,并起名“金庭觀”。此外,升平四年(公元360年),王羲之還親自煉丹于石鼓山(今金庭靈鵝村),并有題辭志石,辭云:
奧若吾先,瑯琊肇址。臨沂孝弟,郡公燮理。軒冕盈朝,會稽內(nèi)史。蘭亭適趣,被除上已。致政金庭,南明別墅。光鼓西涯,剡邑東鄙。絕巘周垂,崇高頓起。鼓宏對旗,顛夷若砥。其地可鋤,有藥堪餌。奚啻沃洲,豈讓天姥。純庵紫芝,爰居樂土。文壇武墠,鵝池墨沚。留侯赤松,明哲可許。詩賦英發(fā),簪蓋良土。
眺望樓尺,思惟竊取。仲尼威仁,朝聞夕死。孟軻傳道,無有乎爾。厥賦惟均,為之亦是。世遠人非,知誰循此。右軍鐫石,鼓山同峙。
王羲之告別政壇之后,與東土士人暢游山水,弋釣為娛。根據(jù)道教教義“得道者,上能竦身與云霄,下能潛泳于川?!?,在山川景色的遨游中便會產(chǎn)生“得道升仙”的妙境,得到“神超形趣”的感受。王羲之是一位五斗米道的忠實信徒,所以他有崇拜山岳的觀念。而因其崇尚自然,神逸恣曠且坦誠直率,胸懷寬廣,最終也成就了他那令世人所景仰的“骨鯁”之氣。這種崇高的人格與超凡的氣質,融入他的書法藝術,遂成一派雄秀天然之氣。這或當視為他從道教與自然山水中所汲取的養(yǎng)分。
二、王羲之書法氣象:彰雄強秀美之概
傳統(tǒng)書法十分重視“書法之氣”。王羲之在《記白云先生書訣》中對此有精辟的論述:
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刀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俊;內(nèi)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fā)之惟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
王羲之注重把握天地陰陽的矛盾統(tǒng)一之理。他指出,只有將陰陽二氣調和,才能使書法生華彩顯風神。另外王羲之在《用筆賦》中所講的文質統(tǒng)一觀,同樣也是以天地之道、混元之理來解釋“書之氣”的??梢?,王羲之對書法之氣的認識和理解與其道教修身養(yǎng)氣是一脈相承的。
王羲之書跡為歷代所珍視,其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jīng)》、《蘭亭序》、《十七帖》、《喪亂帖》等。下面我們就以《黃庭經(jīng)》、《蘭亭序》為例來談一下他的書法所彰顯出來的氣象。
《黃庭經(jīng)》傳為王羲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所書,真跡早佚?!饵S庭經(jīng)》是魏晉時期流傳的道家養(yǎng)生修煉之書,也是歷代道教信徒所推崇之書。此書分為內(nèi)景經(jīng)和外景經(jīng),外景經(jīng)在葛洪《抱樸子》中有著錄。王羲之所寫的是《黃庭外景經(jīng)》。五斗米道講究“道誠”即“奉道誠,積善成功,集精成神,神成仙壽”,要求必須守誠信道。王羲之篤信道教而愛書此經(jīng)。唐代孫過庭在評價王羲之書寫《黃庭經(jīng)》的感情時說:“怡懌虛無”(《書譜》),形象地描述了王羲之寫道經(jīng)時的精神狀態(tài)。
《黃庭經(jīng)》結字上左輕右重,左短右長,有明顯的欹側之勢,給人一種動感??v有行,橫無列,字與字之間大小錯落,婀娜多姿,如行云流水,飄逸空靈。整體章法既有變化,而又和諧統(tǒng)一?!饵S庭經(jīng)》骨肉兼?zhèn)?,剛柔相濟,質樸秀美,豐腴含蓄,為世人所珍視。這些既矛盾又和諧統(tǒng)一的書法氣象,與王羲之靜心修道,存神煉氣有很大關系。因為五斗米道提倡“貴中和,守道真,重清凈”,即講究“質樸無飾,誠信無欺,清凈無欲”[1],正如王氏所書《黃庭經(jīng)》所言:
虛無之舍在廉間,寂莫曠然口不言,恬淡無為游德園。積精香潔玉女存,作道憂柔身獨居,扶養(yǎng)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
王羲之的另一幅代表作《蘭亭序》(傳世為摹本),從古至今,膾炙人口,享譽海內(nèi),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就連他自己也甚為得意,自嘆不可企及也,日后雖“書百數(shù)十本無如祓禊所作之者”。
與《黃庭經(jīng)》相似,《蘭亭序》在章法上亦縱成行,橫無列,結字大小參差,錯落有秩。字與字之間欹側顧盼,遙相呼應。線條遒美柔和,婉轉圓潤,總體上長短不一,粗細各異,收放自如,藏露兼?zhèn)?,疏密得當,虛實相間,既富有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王羲之在那一刻,由景生情,由情入景,情景交融,進而將這種平和舒緩、恬淡自然的情感結合道教修身之氣,即自身之氣與天地陰陽之氣融合的“氣”融入自己的書法,促成《蘭亭序》這一曠世精品。《蘭亭序》本身亦可謂王羲之情感的宣泄、氣格的輝映。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自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p>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歷代評價很高。有人用“雄強”二字來概括它,其“雄”謂生氣勃發(fā),“強”指神完氣足。清人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更說:“惟右軍書,醇粹之中,清雄之氣,俯視一切,所以千古字學之圣。”此評確有道理。
三、結語:永遠的王羲之
受時代背景和家族環(huán)境使然,王羲之對道教極為熱衷,并且一直積極參與道教修身的實踐活動。通過道教修身養(yǎng)氣,王羲之將自身融于大自然那浩瀚而又溫和的懷抱,并從中盡情地稟受著陰陽調和、輕靈鮮活之氣,從而使體內(nèi)之氣變得充盈而清潔;進而再將這種雄強超逸、虛靈質樸之氣貫入筆端,傾入自己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最終使其書法臻于“達乎道,同混元之理”的境界。縱觀王羲之的書法,既有陽剛壯美之氣,又有陰柔秀美之概,正符合道教“養(yǎng)氣”即養(yǎng)“陰陽二氣”的思想。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正所謂可歌可嘆,可敬可仰。在此,特化用侯開嘉教授曾用過的表達方式,以“永遠的王羲之!永遠的書圣!”[2]來結束此文。
注釋:
[1]參見孔令宏:《從道家到道教》,第124頁、125頁,中華書局2004年版。
[2]參見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增訂本),第29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侯開嘉教授在《王獻之遭遇唐朝》一文末尾,對于羲、獻優(yōu)劣是非的問題,因不贊同僅憑個人喜好而強分高下,揚此抑彼而肯定地說道:“永遠的王獻之!永遠的二王!”
作者單位連超: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成都)
胡靜:湖南科技學院美術系(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