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集體記憶與民間信仰

        2012-04-29 00:44:03侯亞偉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12年4期
        關(guān)鍵詞:民間信仰集體記憶象征

        侯亞偉

        摘要:民間信仰是民眾的基本信仰形式,它存在于民眾的生產(chǎn)生活中,是一種習慣-記憶。它通過儀式、家庭教育和文本一代代地傳承。每一代民眾都通過集體記憶對民間信仰重新建構(gòu),這種建構(gòu)一方面繼承傳統(tǒng),但又因具體時代環(huán)境而有自己的特點。對儀式的象征研究,是利用集體記憶理論研究民間信仰的重要途徑。通過尋找象征物、確定象征符號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含義以研究儀式如何表征和闡釋民間信仰,是集體記憶研究的重要路徑。

        關(guān)鍵詞:集體記憶;民間信仰;習慣-記憶;重新建構(gòu);象征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4-0054-06

        集體記憶是由法國年鑒學派第二代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是指“同一社會中許多成員的個體記憶的結(jié)果、總和或某種組合?!盵1]在哈布瓦赫之前,迪爾凱姆已提出“集體歡騰”概念。它指人們在特定地點進行集會,并舉行宗教儀典的活動。[2]在“集體歡騰”的基礎上,哈布瓦赫提出了“集體記憶”,并闡述了夢、語言、家庭、宗教等與集體記憶的關(guān)系。保羅·康納頓發(fā)展了哈布瓦赫的理論,提出了“社會記憶”,并強調(diào)社會記憶本質(zhì)上是習慣-記憶。阿斯曼認為他們二人對集體記憶的理解不同,前者是一種“溝通記憶”,后者是一種“文化記憶”。文化記憶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集體記憶力”。[3]

        1990年代以來,在民間信仰研究中,有不少成果都借鑒了集體記憶理論,但由于未從理論上集中思考民間信仰研究與集體記憶理論的契合性和進入路徑,限制了這一理論的運用和發(fā)展。實際上,無論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康納頓的社會記憶,還是阿斯曼的文化記憶,都是一個群體對過去歷史的記憶,這種記憶首先是一種習慣-記憶,它通過儀式、家庭教育和文本來傳承歷史,在具體社會環(huán)境中建構(gòu)歷史,與民間信仰研究的內(nèi)在理路十分契合。通過尋找象征物、確定象征符號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含義以研究儀式如何表征、闡釋民間信仰是集體記憶研究的重要路徑。

        一、習慣-記憶

        保羅·康納頓認為集體記憶是一種習慣-記憶,人們“有再現(xiàn)某種操演的能力”。[4]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普遍盛行的宗教信仰形態(tài),近代以來由于受到科學主義的影響,經(jīng)過新文化運動、廟產(chǎn)興學、新生活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歷次運動,逐漸被歸入“封建迷信”的范疇,幾十年來,一直隱而不彰,表面看似消亡了,但吊詭的是,近些年卻又以強勁的勢頭復興。為何當社會環(huán)境相對寬松之后,民間信仰又能盛行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應該注意到作為集體記憶的民間信仰是一種習慣-記憶,是一種業(yè)已被確立的信仰體系,是一個不言而喻的背景。由于它“遙遙地在背后支持著各種知識與思想的合理性”,[5]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是文化存續(xù)的關(guān)鍵。對民間信仰的集體記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生產(chǎn)生活中逐漸形成,業(yè)已成為民眾基本的知識、思想和信仰系統(tǒng)。即使在社會環(huán)境不利于民間信仰流行的年代,它仍然在民眾的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揮作用。表面看來,這種不言而喻的背景消失了,實際上卻深深地烙在民眾的習慣-記憶中,以較為隱蔽的方式,影響著民眾的日常生活,即在民眾那里,民間信仰業(y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習慣,民眾生活中的行為、活動都習慣性地傳承著民間信仰。一般來說,民間信仰主要通過儀式傳承,此外家庭教育和文本也是重要的傳承方式。

        1.儀式。一般來說,大型的、集體的慶典或祭祀儀式最適用于集體記憶儲存和傳承。正像保羅·康納頓認為的那樣,我們不經(jīng)常去回憶在何時何地掌握了正在討論的這種知識,常常僅通過現(xiàn)場操演就能夠認可,并向其他人演示我們確實記得這種知識。儀式是社會記憶的倉庫。儀式的展演,實際上是通過一種形式化的操演語言以回溯過去,將歷史記憶表現(xiàn)出來,一方面滿足心靈的需要,一方面成為習得過去的鮮活教材。哈布瓦赫論證說,“儀式可能是宗教中最穩(wěn)定的要素,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儀式是建立在物質(zhì)性操作基礎上的,這些物質(zhì)的操作不斷地再現(xiàn),并且在時空上,由儀式的牧師的身體來確保一致?!盵1](196)史密斯更認為,原始宗教具有儀式先行性,即儀式先于信仰,信仰主要通過儀式來表達的形式主義特征。它通過形式化的語言來展演過去,傳承宗教。

        祖先崇拜的相關(guān)儀式是典型的儲存和傳承集體記憶的方式。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寒衣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一年中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春節(jié)早晨起床放完“開門炮”,接著“祭天地、諸神及祖宗”。[6]清明節(jié),民眾有掃墓添土,祭祀先人的習慣。這天人們要到郊外祖先墓地,“陳蔬饌,掛紙錢,掃墳添土”。[7]民間相傳中元節(jié)為“鬼節(jié)”,為地官赦罪之辰。是日,民間往往焚香、化紙、放河燈,并“陳列水果祭祖先”。[8]十月一日寒衣節(jié),人們紛紛到墓地焚燒紙錢,并且“剪紙為衣,焚于墓前”。[9]在一年到頭的祖先祭祀中,從祭祀方式看,有家祭、祠祭、墓祭;從祭祀對象上看,有直系近祖、遠祖,也有孤魂野鬼。歸根結(jié)底,都同樣是通過燒香、磕頭、燒紙等儀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喪葬禮儀也是祖先崇拜的集中展演。當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親人去世后,全家族的成員,無論是近親還是遠親,濟濟一堂,為親人辦理喪事。他們平時由于各自為生計奔波,無法聚在一起,這時通過短暫但集中的交往,使天然的血緣關(guān)系得以鞏固,使大家在已逝祖先的面前感受團結(jié)的神圣義務。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通過集體儀式性的追憶親人的功績,以榮耀祖先;通過繁瑣的儀式,集中表達對祖先的孝思,傳遞傳統(tǒng)的孝道觀。

        2.家庭教育。為家庭中的一員,從小就經(jīng)歷并感受著日常生活的信仰活動,或許最初對此并不了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熏陶的時間一長,便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意涵。即使是在政治統(tǒng)治最嚴厲的時代,政治力量并不能完全影響一個家庭的記憶傳遞。再說,中國家庭的教育模式,具有隔代傳遞性質(zhì)與明顯的保守性?!斑@種傳播記憶的方式,肯定在極大程度上導致了在如此之多的農(nóng)民社會內(nèi)所固有的傳統(tǒng)主義?!盵4](39-40)

        傳統(tǒng)社會,民眾一生都與民間信仰有著密切關(guān)系。新婚夫婦結(jié)婚后要拜祖墳,并于回門時“先拜祖宗,再叩拜女方父母”。[10]如果婦女婚后一二年仍未懷孕,便要求子。天津人就有天后宮“拴娃娃”的習俗,即“從娘娘神像前偷偷抱走一個泥娃娃帶回家中”。[11]親人死后,要哭奠城隍廟或土地廟,并“請僧道做佛事誦經(jīng),托言超度?!盵12]在這種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從孩提時起,傳統(tǒng)便反復地被長輩表演或訴說,雖然有時由于社會環(huán)境不允許,民間信仰無法通過儀式展演傳承,但仍能很好地融進民眾的生命中,成為新一代民眾的“基本人格”,即集體記憶的一部分。這種集體記憶一代代地傳遞著,一旦社會環(huán)境適合,民間信仰便必然會復興。

        3.文本。文本是人類社會集體記憶傳承的主要形式。傳統(tǒng)社會,中國民眾的文化水平比較低,而文本主要是通過語言符號來表現(xiàn)的,很難為民眾理解,故不是民間信仰的主要傳承方式。但是作為人類社會集體記憶傳承的主要形式,文本仍是民間信仰傳承的重要載體。

        中國文本資料豐富,種類多樣,許多文本都有關(guān)于民間信仰的記載,起到傳承民間信仰的作用。寶卷、諺語、俗語、年畫是傳承民間信仰的重要載體,它們以生活化、感性化和直觀化的方式反映民間信仰,把關(guān)于民間信仰的傳承融合到日常生活中,使民眾以一種難以覺察的方式不自覺地充當了習慣—記憶的傳承者。以寶卷為例,它往往以韻文的形式出現(xiàn),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對文化水平不高的民眾來說,是很好的傳承記憶的方式。如《何仙姑寶卷》之《勸世歌》就是一首通俗的七言詩,傳承了民間關(guān)于何仙姑的習慣—記憶。包括省志、府志、縣志、鄉(xiāng)鎮(zhèn)志、山志、寺志等在內(nèi)的地方史志記錄著大量的民間信仰習俗。這部分資料甚多,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民間信仰區(qū)域分布特征的重要資料。家(族)譜、筆記、碑刻,傳承民間信仰的作用亦不可忽視。尤其在家(族)譜中,有關(guān)祖先崇拜的材料十分豐富,是理解傳統(tǒng)社會祖先崇拜的鮮活材料。另外,即使是不同時代的正統(tǒng)史書和上層文人作品也有大量的民間信仰信息,也在某種程度上起著傳承民間信仰的作用。

        二、重新建構(gòu)

        無論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還是保羅·康納頓的社會記憶,本質(zhì)上都是立足于現(xiàn)在而對過去的建構(gòu),是一種現(xiàn)代中心觀。他們心目中的歷史,是主觀建構(gòu)的對過去的一種累積性或穿插式的歷史。哈布瓦赫相信,“現(xiàn)在的一代人是通過把自己的現(xiàn)在與自己建構(gòu)的過去對置起來而意識到自身的?!盵1](43)

        事實上,盡管宗教記憶試圖超離世俗社會,但“它不是在保存過去,而是借助過去留下的物質(zhì)遺跡、儀式、經(jīng)文和傳統(tǒng),并借助晚近的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的資料,也就是說現(xiàn)在,重構(gòu)了過去?!盵1]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具有特色的宗教形態(tài),在任何時代,它都“立足現(xiàn)在”而建構(gòu)過去。這里以當代對民間信仰的建構(gòu)為例進行討論。

        改革開放以來,在民眾物質(zhì)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的提高卻有所滯后。究其原因,首先是出于現(xiàn)代化的動機,認為傳統(tǒng)即是封建落后,長久以來沒有對傳統(tǒng)文化合理繼承,從而使傳統(tǒng)文化出現(xiàn)了人為斷裂,造成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集體失憶,使群體對于自己過去的歷史事件漠視與淡忘。特別是受到經(jīng)濟中心觀的影響,整個社會的評價機制逐漸變成以經(jīng)濟收入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導致拜金主義嚴重。我們忽略了包括民間信仰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但同時又未能創(chuàng)造出可與之相埒的新型文化體系,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出現(xiàn)了迷失的狀態(tài)。

        其次,在“集體失憶”的狀態(tài)下,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勢頭十分強勁。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基督教信徒2305萬人。其中,1965年以前信教的占3.0%;1966-1981年間信教的占5.7%;1982-1992年間信教的占17.9%;1993-2002年間信教的占42.4%;2003-2009年間信教的占31.0%。從全國范圍看,1993年以來,信仰基督的信徒,占信徒總數(shù)的73.4%。[13]這種情況警示人們,若不恢復自己的傳統(tǒng)和信仰,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外來宗教將更多地占有中國人的信仰空間。

        此外,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形成了大陸、港澳臺以及海外華僑華人分處的現(xiàn)狀。不同地方的中國人在對傳統(tǒng)的發(fā)明、文字的使用、政治制度的選擇等各方面都產(chǎn)生較大差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陸經(jīng)濟的崛起,統(tǒng)一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包括民間信仰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成了統(tǒng)一的最大公約數(shù),促使人們找回逐漸忘卻的集體記憶。

        在這種情況下,各級政府、廣大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均意識到恢復民間信仰的必要性。但民間信仰已在歷次運動中被當作“迷信”遭到嚴重破壞,雖然民眾仍然保留著關(guān)于民間信仰的集體記憶,但對民間信仰的恢復,本質(zhì)上只能是重新建構(gòu),這種建構(gòu)從政府、學術(shù)界和民間三個層面展開。

        1.政府。近些年來,政府逐步認識到保存和恢復民間信仰的重要性,并為此做出了許多努力。如,2008年6月7日在國家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將廟會和信仰習俗列入,這意味著各地廟會和信仰習俗,獲得了國家的認可。從2008年開始,將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增設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各放假一天,使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固有意涵得到強化,并恢復了傳統(tǒng)節(jié)日意義系統(tǒng)的傳承。

        2.學術(shù)界?;趯σ幌盗猩鐣栴}的反思,學術(shù)界認識到現(xiàn)代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處于一種“集體失憶”的狀態(tài),包括民間信仰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沒有得到合理繼承,因此,學者們努力重新建構(gòu)民間信仰。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俗信”,到1990年代認為民間信仰是宗教,再到近十年來把民間信仰當作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幾代學者付出了艱苦的努力。通過爬梳文獻資料、田野調(diào)查等多種方式,學者們對民間信仰進行了越來越深入的研究,使民間信仰擺脫其神秘的狀態(tài),逐漸清晰起來。學界開始注意到民間信仰與傳統(tǒng)國家、社會的互動關(guān)系,注意到民間信仰參與、維護、服務、改造社會的積極功能。時至今日,民間信仰研究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門顯學,包括歷史學、社會學、文學、人類學、宗教學等諸多學科的學者都積極參與進來。由回溯民間信仰在傳統(tǒng)社會的功能始,學者們漸漸發(fā)覺民間信仰也可以為當今的社會發(fā)展提供借鏡,“中國傳統(tǒng)宗教特別是民間信仰的‘信仰自覺意識與實踐,是構(gòu)建中國公民社會之身份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盵13](152)

        3.民間。學者們的努力,可以視為社會的智者對國家與社會前途命運的憂思和主動參與。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對民間信仰的認識是主觀的、感性的,但正是這種主觀和感性的認識,極大地推動了民間信仰的復興。近些年來,民間信仰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復興起來。以京津地區(qū)為例,每年春節(jié)期間,北京都舉辦多場別具特色、有聲有色的廟會。在首善之區(qū)的北京,尤以地壇春節(jié)文化廟會、龍?zhí)稄R會、廠甸廟會、大觀園紅樓文化廟會、朝陽國際風情節(jié)、東岳廟春節(jié)文化廟會、蓮花池廟會、石景山游樂園北京洋廟會、北京國際雕塑公園文化廟會、圓明園皇家廟會最為著名。在渤海之濱的天津,媽祖廟的香火又興盛起來,并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五屆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

        應該看到,政府、學術(shù)界和民間推動民間信仰復興的初衷雖有所不同,但無疑都在客觀上推動了民間信仰的重新建構(gòu)。實際上,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的民眾來說,民間信仰總是處在建構(gòu)過程中?!八^思想的‘連續(xù)性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固有的思想資源不斷地被歷史記憶喚起,并在新的生活環(huán)境中被重新詮釋,以及在重新詮釋時的再度重構(gòu)這樣一種過程?!盵5](85-86)尤其是近代以來,當經(jīng)歷了革命話語的多次洗禮和長久的斷裂之后,重新建構(gòu)起來的民間信仰一定和傳統(tǒng)有所差別。這種差別往往會打上歷史的烙印,從而具有新的時代特點。

        其一,由于這種建構(gòu)需要借鑒歷史資源,這些歷史資源經(jīng)歷多少代的積累和揚棄,保留了較多的合理性,因此一般來說,新的建構(gòu)會較大程度接受傳統(tǒng),但這并不是絕對的。當一個社會經(jīng)歷劇烈變遷時,可能會劇烈拋棄傳統(tǒng),如此便會出現(xiàn)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的巨大裂痕,此時,新的建構(gòu)會呈現(xiàn)出更多新的內(nèi)容。只是一旦當社會回歸到正常狀態(tài),新的建構(gòu)還要在某種程度上回歸傳統(tǒng)。

        其二,建構(gòu)的參照系必然是“現(xiàn)在”。由于“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思想狀況、人的眼界具有獨特性,因此,所建構(gòu)的集體記憶必然和過去不完全相同。并非新的建構(gòu)就會拋棄過去的糟粕而吸收精華,有時反而是吸收糟粕,而拋棄精華。也并非從當代吸收的因素就是科學的、無可挑剔的,就能超越過去。根本說來,一個時代的建構(gòu)與一個時代的具體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

        其三,這種記憶不僅回首逐漸被遺忘的往事,還重構(gòu)歷史,并在此過程中掌握著建構(gòu)歷史、改變現(xiàn)在以控制未來的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民間信仰的建構(gòu),是一場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博弈。

        三、象征

        集體記憶是解讀民間信仰的關(guān)鍵性概念,它是通往民間信仰真實意義系統(tǒng)的重要途徑。儀式是民間信仰的主要傳承方式,通過對儀式的考察以闡釋民間信仰是一個符合邏輯的研究路徑。儀式是貫穿象征符號與集體記憶的橋梁,只有借助它的表現(xiàn)形式,象征符號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實現(xiàn)與彰顯。儀式表征和闡釋民間信仰是通過一系列象征來實現(xiàn)的,在此,象征便成了溝通儀式和民間信仰本身的紐帶。只有明確了象征體系及其含義,才能明確儀式是如何闡釋民間信仰的。一般來說,對儀式象征的研究,應通過尋找象征物、確定象征符號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具體含義三步進行。

        民間信仰的儀式活動,一般有較為固定的程式。在這個程式中,儀式是通過一系列的象征物來表達的。薛藝兵認為它們包括語言形式的符號、物件形式的符號、行為形式的符號、聲音形式的符號。[14]象征物是儀式活動的主體,是象征符號的能指,是儀式研究的切入點,儀式所展演的只是這一部分。正因為如此,象征物也承載著所有的集體記憶,使儀式成為集體記憶的載體。因此,尋找象征物便成了對儀式象征研究的第一步。當然,這并非意味著挖掘象征物的意義系統(tǒng)十分容易,因為象征符號系統(tǒng)被通過一定的方式巧妙地隱藏起來,如欲使之顯現(xiàn),必須確定象征符號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

        通常認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民間信仰雖有變化,但與表面的事件性的歷史變遷相比要慢得多,是一種長時段的歷史。然而,這并非意味著可以忽視民間信仰賴以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實際上,在民間信仰研究中,社會環(huán)境仍是一個時刻需要注意的問題。布爾迪厄?qū)⑦@個時空環(huán)境稱之為場域,并將之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guān)系的一網(wǎng)絡或一個形構(gòu)”,[15]這些位置是經(jīng)過客觀限定的。一般來說,這個場域是時間和空間的結(jié)合,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題,不同地域文化有不同特點,不同人物和事件對特定時代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具獨特性?;诖耍瑢x式中的象征符號而言,它在一個場域中的意義系統(tǒng)是一定的,這往往意味著離開了這個場域,符號的意義系統(tǒng)將發(fā)生改變或失去存在的價值。

        在確定了象征符號的能指及其賴以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之后,還必須確定象征符號的所指,即象征符號的意義系統(tǒng),如此方可達到解讀儀式的目的。以1936年天津皇會為例?;蕰谒奶焓翘旌蟆俺鲅病敝?。史載天后圣母“出巡”所乘轎子(華輦),“作黃色,共用轎夫八人,分班替換,轎前有黃色龍旗,轎后有全副儀仗?!盵16]“皇會”一詞有著深刻的文化意涵?!坝兄^因康熙三十年圣祖幸天津謁天妃宮時,民間作百戲以獻神,又借此娛圣祖,于是有‘皇會之稱?!盵17]可見,“皇會”之名,與皇權(quán)有關(guān)。在古代,華輦、黃色、龍旗都為封建帝王專用,然而天后出巡所坐轎子卻是黃色,稱華輦,其背后亦有豐富意涵。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jīng)天津,正值會期,看了皇會,大加贊賞,“特御賞黃馬褂四件,叫四名鼓手各穿一件”。[18]

        無論是“皇會”之名和黃色的使用都是封建時代的產(chǎn)物,但至1936年仍然沿用,除了習慣的因素外,還反映當時民眾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皇權(quán)在天津皇會上打下的烙印仍未清除。時過境遷,皇權(quán)早已被打破,黃色亦非禁用色彩了,但在民國時期天津民眾的心目中,它們?nèi)允菣?quán)力的象征,故甚至天后所乘轎子、旗幟也都成了黃色,龍旗也用上了。再聯(lián)想到天后所乘“鑾駕是依照敕封天后應有制度的一切儀仗執(zhí)事……有那一般金瓜、鉞斧、朝天鐙。打執(zhí)事的人,都要戴貢翎、紅纓葦帽,穿紅點子衣、三底綠蓋皂靴。”[18](72)這明顯是封建時代官僚的做派,顯示當時民眾的皇權(quán)思想、官本位思想濃厚。天后出巡儀式實際所模仿的是傳統(tǒng)社會帝王的出巡,表現(xiàn)民眾對封建權(quán)力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經(jīng)由各種途徑進入到民眾的思想認識中,并在天后出巡的儀式活動中凸現(xiàn)出來。這顯示民間社會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這種模仿是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隱喻來實現(xiàn)的。[19]

        另外,民眾把天后打扮成封建權(quán)力的代表形象,并以此來表達對其崇敬之情,還說明在民國時期天津民眾的心目中,天后的地位十分突出。實際上,在當時天津,天后已經(jīng)從原來的海神形象變成了萬能神,天津民眾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與之息息相關(guān)。

        在利用象征符號來闡釋儀式展演的民間信仰時,還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儀式所展演的集體記憶往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或不準確性,是對歷史的抽象的、化約的而非真實的、全面的反映。民眾對民間信仰的集體記憶,只能在原則上或者大致的情況下,反映抽象的歷史真實。

        第二,由于能指和所指都是人為創(chuàng)造的,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任意的,這便造成了對儀式象征符號解釋的難度。即使在具體的場域中,由于分析視角、理論修養(yǎng)、理解能力的不同,對一個具體的象征符號的解釋可能會大相徑庭,這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但并不影響該理論在民間信仰研究中的價值。

        總之,集體記憶理論與民間信仰具有很大的契合性,在民間信仰研究中,應該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在借鑒這一理論對民間信仰進行研究時,首先要注意到民眾對民間信仰的記憶是一種習慣—記憶,由于這種記憶通過儀式、家庭教育和文本傳承,所以首先要對儀式、家庭教育以及文本進行研究。民間信仰在傳承的同時又時刻處在建構(gòu)過程中,這種建構(gòu)是在具體的時空背景下完成的,具有獨特的特點。集體記憶并非自明地表征和闡釋民間信仰,而是通過一定的象征符號系統(tǒng),對象征符號系統(tǒng)的分析,是認識民間信仰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0.

        [2]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5.

        [3]王霄冰.文化記憶與節(jié)日遺產(chǎn)保護[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2(6).

        [4]〔美〕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39-40.

        [5]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 思想史的寫法[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49,85-86.

        [6]道光十年大同縣志卷八[M].

        [7]民國三十三年薊縣志卷三[M].

        [8]民國二十四年三河縣志·風土志[M].

        [9]民國十二年許昌縣志卷四[M].

        [10]開封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開封簡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475.

        [11]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天津市老城博物館.天津通志·民俗志[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208.

        [12]民國二十四年浮山縣志卷三十二[M].

        [13]金澤,邱永輝.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201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91-193.

        [14]薛藝兵.對儀式現(xiàn)象的人類學解釋(下)[J].廣西民族研究,2003,(3).

        [15]L.D. Wacquant.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Sociological Theory,Vol.7,1989.39.

        [16]益世報[N].1936-04-12.

        [17]徐肇瓊.天津皇會考[M].張格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

        [18]望云居士,津沽閑人.天津皇會考紀[M].張格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6.

        [19]〔英〕王斯福.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M].趙旭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Popular Religion

        Hou Yawei

        Abstract: The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s the main belief of Chinese people. It exists in people's daily life, is inherited from the rites, family education and words, and formed the habit-memory style. Each generation of Chinese people reconstructs popular religion through collective memory. This reconstruction not only inherits tradition, but also has the new characters because of specific era. The research of ritual symbols is important approach in the research of popular religion. By looking for symbols and determining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and meanings of symbols, the collective memory proves and interprets popular religion.

        Keywords: Collective memory; Popular religion; Construction; Habit-memory; Symbols

        責任編輯:懿 勤

        猜你喜歡
        民間信仰集體記憶象征
        基于問卷調(diào)查的民族高校大學生民間信仰問題調(diào)查分析
        求知導刊(2016年33期)2017-01-20 13:46:07
        民族傳統(tǒng)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網(wǎng)紅”微博廣告研究
        新聞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23:59
        《樂觀者的女兒》中的象征意義
        青年時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0:50:19
        電視廣告中象征的運用
        探析民間信仰作用下的社區(qū)公共生活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4:57:25
        深陷媒介景觀的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
        古代游牧民族繪畫對中國畫的貢獻
        《黃色墻紙》的女性主義解讀
        新聞社群的“情懷”策略建構(gòu)
        新聞世界(2016年7期)2016-08-23 08:36:59
        加勒比东京热一区二区| 国产色噜噜| 国产呦系列呦交| 成人男性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看| 色av综合av综合无码网站|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不卡|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大胆欧美熟妇xxbbwwbw高潮了| 91极品尤物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国语自产偷拍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午夜av内射一区二区三区红桃视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高清|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国模精品二区| 亚洲熟女少妇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 蜜桃传媒网站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人人|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密桃|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r| 亚洲精品国产熟女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3|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久草中文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aⅴ| 饥渴少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