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中
一直以來,語文詩歌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比較低,教師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詩詞教學課到最后通常都落實一個目標:背誦出來、默寫出來就行了。事實上,詩歌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它記錄了人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發(fā)展的各個方面,記錄了作者在那時那刻最為真摯的情感體驗。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應該重視詩歌這一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學形式,重視詩歌教學。那么在詩歌教學中,語文教師究竟應以怎樣的角色參與其中,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以此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呢?
一、語文教師應該成為詩歌朗讀的指導者,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怎么上好語文課,通常關注點都集中在文本、教學設計上,事實上語文教師本人的素養(yǎng),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首先應是一個讀書人,務必博覽群書、博采眾長,做到知識廣博、視野開闊。語文教師還應該是一個詩歌愛好者,能夠聆聽詩歌的聲音,甚至能夠用文字去表達內心的感受。曾聽過一位特級教師講授的一堂公開課《前赤壁賦》,這堂課就像一個強大的磁場,牢牢地吸引了每一個人,特別是教師貫穿于整個課堂中的精彩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特有的意境之中。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詩詞學習中,朗讀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朗讀具有表情達意、喚起想象、增強語感、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作用。但是,我們往往強調課堂上學生的朗讀,卻容易忽視教師的示范作用。學詩對于初中生而言,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讓學生來體會感情,讀出感情,這既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朗讀能力。相反,如果教師能適時地范讀,并就語氣、語調、輕重音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詩詞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勁頭會更足。為了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師本人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要愛好詩歌,喜愛朗讀。如果教師能通過朗讀把詩中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將會對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陶冶作用。
二、語文教師應該成為詩歌教學的設計者,具有一定的教學藝術
詩歌教學要有合理的教學設計,如果設計不合理,教師縱然激情似海,也會效果甚微。詩詞教學中,我們經常按照課文順序,逐句逐節(jié)分析,且分析方法都雷同,盡管也有師生互動,但形式單調,學生思考時間有限,學生答不出所以然來。教師上得沒有激情,學生聽得也索然無味。鑒于此,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一定要進行合理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以《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詞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可設定為:理解詞義,學習古詩歌的誦讀方法,通過誦讀加深理解。為此,可以設計三個有梯度的環(huán)節(jié):1.聽錄音,感受豪壯的氣勢。事實上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已經漸漸進入了情境之中,為后面的理解奠定了基礎。2.讓學生結合詞句談談詩歌給自己的感受,并嘗試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進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后,學生對詩歌有一些感性認識,對文本有所悟,卻又道不明,通過自由朗讀、教師的指導和范讀,能很好地彌補學生在文本理解上的不足。3.教師補充詞人的生平經歷,讓學生結合背景加深對詞的理解,水到渠成地達成教學目標。依托這一合理的設計,詩歌課堂上教師上得有激情,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對詩歌的理解加深了,對詩歌的誦讀興趣也提高了。
三、語文教師應該成為詩歌激情的引領者,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
有些教師總是習慣于責怪學生不喜歡詩歌,不能理解詩歌的意境,事實上教師自己也應該反省一下:你愛詩嗎?你在理解時感受到了詩中的情感嗎?教授時你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嗎?你有激情嗎?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激情,而詩歌教學更需要激情。曾經聽過一位教師的《再別康橋》一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課堂上,大家都沉浸其中,回味無窮,感覺到的都是“美”:詩歌本身美,教師讀得美,課堂氛圍美,學生學得美。課堂上沒有了教師絮絮叨叨的解釋分析,有的只是教師傾注感情的朗讀,對學生適時的點撥。通過教師的激情指導,點燃了學生的激情;以情導情,使學生入情入境,深切地體會到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
詩歌本來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它跳動著一種激情,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并再現(xiàn)出這種激情,那么教與學一定會相得益彰。如學杜甫《登高》時,教師要“哀”,讓學生體會到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學柳永《雨霖鈴》時,教師要“愁”,讓學生感受離情,體會婉約派詞的特點;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要“豪放”,讓學生感受詞人壯志未酬的感慨,體會豪放派詞的特點。無情則無趣,無趣則學生厭學,如果我們能讓詩歌教學充滿激情,那么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情趣盎然,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語文教師應該成為詩歌教學的聆聽者,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品味
一位老教師曾經說過:記住,不管你對文本理解有多么透徹,評點有多么精彩,都不足以與文本本身媲美。的確,我們往往比較看重課堂上教師的講解,而忽視了美的東西只有通過自己的體驗才能收獲更多。詩歌語言本身具有凝練、形象、跳躍性的特點,很多教師在備課時能夠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學識基礎,以及查找到大量教學參考資料進行理解分析,而學生卻沒有如此充分的準備。如果我們在課堂上不能給足學生時間,讓他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詩中的意境、情感,那么學生的學習必然如走馬觀花,根本無法深入理解詩歌的意蘊。教師講得再好總沒有作者寫得好,詩歌教學更是如此。教師應該摒棄一字一句的剖析,權威一般的講解,避免因提出許多瑣碎的問題而把詩歌的意境弄得支離破碎,要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感受、去品味,這樣得來的知識遠比教師灌輸來得更深刻。
學無定法,教無定式。如何提高詩歌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熱情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研討,重要的是我們重視它了,它也必定會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
(責任編輯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