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移植與融合:我國近代大學制度變遷的模式選擇

        2012-04-29 09:03:17吳立保姜寧
        高教探索 2012年6期
        關鍵詞:近代模式

        吳立保 姜寧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簡介:吳立保,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姜寧,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南京/210044)

        *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江蘇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知識精英的文化選擇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思想發(fā)展脈絡研究”(課題編號11ZD019)的成果之一。

        摘 要:作為后發(fā)展國家的大學,移植與借鑒西方大學制度是必然的選擇。我國近代大學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經(jīng)歷了移植日本、借鑒德國和模仿美國的制度變遷。在對異域文化的吸收與排斥,與其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我國近代大學通過本土化改造,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制度。

        關鍵詞: 大學制度;模式;近代

        中世紀歐洲大學的遺產(chǎn)是大學制度的建立。到了19世紀,歐洲大學制度隨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擴張扎根于世界各國。加拿大學者許美德教授將其稱為“歐洲大學的凱旋”。誠然,從大學制度和組織形式來看,世界各地的大學制度出現(xiàn)了某種形式的“趨同”,但這種“趨同”是否就是歐洲大學的凱旋,還值得商榷。許美德教授自己也承認,這種“凱旋”還存在著文化上的矛盾和沖突,即使是最不發(fā)達的非洲,英國在向其殖民地移植大學模式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非洲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從西方移植而來的大學制度同樣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高等教育思想影響,既要獲得西方科學和技術可能帶來的經(jīng)濟和社會利益,同時又要竭力維護本國文化知識傳統(tǒng),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1]兩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決定了中國近代大學制度從產(chǎn)生之時起,雖然不斷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模式,但無論是從大學制度制定的主體,還是大學制度內容的變革,一直在進行著本土化的努力,通過移植與改造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制度模式。

        一、移植日本:我國近代大學制度的創(chuàng)立

        京師大學堂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大學。因此,它也是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開始。在學制方面,由于中國新式學堂較少,不能像西方那樣由中學堂選拔大學堂學生,因而京師大學堂章程規(guī)定:“今當于大學堂兼寓小學堂、中學堂之意,就中分列班次,循級而升,庶幾兼容并包,兩無窒礙?!盵2]京師大學堂實際上包含著整個近代學制系統(tǒng),并孕育著近代大學制度。京師大學堂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模仿日本的結果。許美德教授指出:“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當時在整個教育體制中占據(jù)著最高的統(tǒng)治地位,它實際是扮演著教育部的角色?!谝欢ǔ潭壬?,京師大學堂是仿照日本的東京大學而建的?!盵3] 1902年張百熙重新籌辦京師大學堂制定的“壬寅學制”,在京師大學堂設立預備科,才是“我國大學教育的真正發(fā)軔”,“我國的大學教育從此漸入正軌了”。[4]但因種種原因,該學制并沒有在實際上得到貫徹。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由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主持制訂的“癸卯學制”。這是中國近代由中央政府頒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tǒng),它確立了中國現(xiàn)代學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中國近代大學制度也由此得以創(chuàng)立。從京師大學堂章程到“癸卯學制”的制定,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形成過程和內容主要是移植日本模式。京師大學堂章程就是移植日本的產(chǎn)物??涤袨橛浘煷髮W堂章程起草的經(jīng)過時說:“命卓如草稿,酌英美日之制為之,甚周密。”[5]但實際上,梁啟超只是移植了日本的制度,而非英美。據(jù)羅惇融說:“啟超略取日本學規(guī),參以本國情形,為草章程八十余事,乃據(jù)上之。”[6]后期的“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從內容上來看,主要模仿日本明治后期(指1895-1892年)尤其是1900年前后推行的學制,是以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的日本學制(男子)為參照系。[7]其中“癸卯學制”比“壬寅學制”更接近日本學校系統(tǒng),只是在名稱上作了改變。日本學制中高等學校專門化的變化,在壬寅、癸卯學制中得到了反映?!叭梢鷮W制”稱:“高等學堂之設,使學生于中學卒業(yè)后欲入大學分科者,先于高等學堂修業(yè)三年,再行送入大學堂肄業(yè)?!盵8]癸卯學制也規(guī)定:“設高等學堂,令普通中學堂畢業(yè)愿求深造者入焉;以教大學預備科為宗旨?!盵9]日本學者阿部洋指出,在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頒布后,中國開始了全國范圍內以日本為楷模的教育改革。[10]

        二、借鑒德國:我國近代大學制度的調適

        日本大學制度的根源是對歐洲大學制度的模仿與改造。辛亥革命之后,新一代知識分子的留學動向從日本轉向歐洲,歐洲大陸的大學制度被引進到國內。為了適應政體變革的需要,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教育部,“壬子·癸丑學制”便應運而生。該學制借鑒了德國大學制度,對清末移植日本學制的做法進行了修正,標志著我國近代大學制度的發(fā)展進入新的階段。

        “壬子·癸丑學制”中大學教育階段仍然包括3年制的大學預科、3至4年的分科大學和研究性質的大學院?!叭勺印す锍髮W制”是具有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學制,它明確了大學在學校系統(tǒng)中的位置以及與其它各級各類學校的關系。此后,民初教育部先后頒布了《專門學校令》(1912年)、《大學令》(1912年)、《公立私立專門學校規(guī)程》(1912年)、《大學規(guī)程》(1913年)、《私立大學規(guī)程》(1913年)、《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1913年)、《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標準》(1913年)等一系列規(guī)制,對大學制度進行調整。對大學制度的改造主要體現(xiàn)在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訂并經(jīng)教育部頒布的《大學令》中,這成為建立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核心經(jīng)典文本之一?!洞髮W令》確定了大學“教授高深之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的宗旨,并明確確立了大學設評議會、教授會,實質奠定了“教授治?!敝贫取!洞髮W令》是建立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正式文本,它所建構的國家、政府與大學的關系、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大學的功能、性質與使命,因而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壬子·癸丑學制”的指導思想,體現(xiàn)了以蔡元培為代表的當時教育界有識之士,積極倡導和傳播歐洲國家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其在觀念上提出師法日本不如直接學習德、法,因為日本的教育也是學習借鑒德、法的結果。在大學制度上,蔡元培在制訂“壬子·癸丑學制”時,有意識地引進德國模式。作為學制的主要負責人,蔡元培明確提出:“德國各大學,或國立、或市立,而其行政權集中于大學評議會。評議會由校長、大學法官、各科學長與一部分教授組成之。校長及學長,由評議會選舉,一年一任?!盵11]在大學體制的具體規(guī)定上,取消清末高等學堂,改設大學預科;大學以文理兩科為主;大學設評議會、教授會,等等。這些改革都反映出對歐洲大學制度的借鑒。

        《大學令》中的許多規(guī)定在實際中并未實現(xiàn)。于是,1917年,經(jīng)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提議,教育部召集部分高等學校校長討論制定并頒布了《修訂大學令》。其主要思想是蔡元培采用德國大學模式對1912年《大學令》的進一步修正,是中國大學制度的一次調適?!缎拚髮W令》是由蔡元培主持完成的,主要吸取了德國大學教育制度的經(jīng)驗?!缎拚髮W令》的議案由蔡元培所提,他認為:“歐洲各國高等教育之編制,以德意志為最善?!盵12]《修正大學令》體現(xiàn)了蔡元培主張的“學、術分?!钡木?,大學專設文理兩科,以其專研學理,法、醫(yī)、農(nóng)、工商分科,別為獨立大學,注重術即應用研究。

        從《大學令》的取消經(jīng)科,不以忠孝相號召,確立教授在大學的主導地位,到出長北大時之強調“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遵思想自由的原則,兼容并包”,主張“以美育代宗教”,擴充文科、理科、停辦工科、商科,以及建立研究所、實行選科制等,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明顯打上了德國大學的烙印。通過《修正大學令》的頒布與實施,德國大學制度由文本借鑒變成實際行動。在北大,蔡元培主持校評議會,按《修正大學令》進行改革,成為全國各大學的楷模,使德國大學制度從理念轉變?yōu)橹袊髮W的實踐。

        三、模仿美國:我國近代大學制度的定型

        中國近代大學制度以1922年“壬戌學制”的制訂為標志,基本實現(xiàn)了由移植日本到借鑒德國,再到模仿美國的轉換。直至解放前,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發(fā)展模式的主旋律是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的,其中也不乏中國教育界的本土創(chuàng)新。

        1922年“壬戌學制”的頒布是清末以來中國人學習西方教育制度,嘗試建立和完善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結果?!叭尚鐚W制”的制訂最早要追溯到1915年新文化運動期間,是近代中國耗時最長的一部學制。它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直接影響下的教育戰(zhàn)線思想解放運動的綜合性成果,充分體現(xiàn)了民主科學精神”[13]?!叭尚鐚W制”中關于大學教育方面的規(guī)定,促進了中國近代大學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定型。從學制系統(tǒng)比較來看,其與美國在一戰(zhàn)后所實行的“六·三·三”十分相似,在大學階段只設兩級:大學或獨立學院,研究院?!叭尚鐚W制”對大學教育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三點:一是取消大學預科,使高等學校和中學校直接銜接,高等教育由原來的三級變成兩級。二是大學實行選科制,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北大和東大在教學管理方面的改革。三是允許高等師范學校升格為大學,且獨立設置。[14]

        “壬戌學制”頒布之后,大學制度得到進一步的修正與完善。1924年2月23日,根據(jù)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的改革經(jīng)驗和具體做法,北洋政府教育部重新制訂并頒布了《國立大學條例》,同時宣布原《大學令》和《大學規(guī)程》廢止?!秶⒋髮W條例》對大學制度的規(guī)定并沒有多大的改動,但其意義在于用法律的形式,基本上承認了蔡元培在北大和郭秉文在東大的改革,是對中國大學制度本土化試驗的肯定,尤其是在大學領導體制上,逐漸完備,教授治校制度通過法律形式得到保障與貫徹施行。《國立大學條例》在重申民初《大學令》的宗旨和“壬戌學制”中關于單科大學規(guī)定的同時,也做了些變更:一是增加大學董事會設置,與評議會平行。作為學校行政管理的核心組織,評議會則負責學校內部各組織、各項規(guī)程及其它重要事宜,并恢復民初大學教授會的設置,主要規(guī)劃本校課程與教學。二是增設教務會議,必要時設教務長,審議學則、全校教學與訓育事宜。三是大學教員設正教授、教授兩級,由校長聘任。四是改各科學長為各科、各學系及大學院主任,由正教授或教授兼任。五是恢復了“壬戌學制”取消的預科。其中董事會的設置及其與評議會、教授會的分工以及設教務會議、系主任等規(guī)定,就使得大學辦學越發(fā)向美國大學模式靠近了。

        “壬戌學制”中關于大學制度的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郭秉文在東南大學移植與借鑒美國模式的成功經(jīng)驗。郭秉文在辦學的指導思想方面,吸收了西方,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大學理念,堅持學者治校、學術自由、學生自治。他在東南大學的改革,完全以美國大學教育制度為藍本,也開啟了此后大學仿效美國大學模式注重實用學科的先聲。大學制度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學校領導體制上仿美國大學制度添設校董會。其作為全校最高的立法和決策機構,地位與校長并列甚至更高。二是堅持教授治校,并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的形式使之制度化。其中校董會的設立最引人注目,他成為1924年《國立大學條例》的重要內容而在全國推廣,此后各大學的董事會紛紛改名為校董會。由此有學者認為,《國立大學條例》可以被看作是中國近代大學根本性質轉換和從模仿日本到模仿美國這一過程完成的標志。[15]

        四、借鑒與融合:中國近代大學制度變遷的本土化構建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產(chǎn)生并非完全來自外源性的模仿,中國大學雖然在組織制度的形式上與西方式大學越來越趨于一致,但實質上二者之間還有很大的差異。[16]從《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到“壬戌學制”的施行,經(jīng)歷了由對日本模式的移植到美國模式借鑒的轉向。在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發(fā)展模式不斷轉換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處理傳統(tǒng)與移植的關系。其實質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與從西方移植而來的西方高等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沖突、融合,構成了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另一對矛盾。[17]中國近代大學制度變遷的模式選擇,是在移植與改造的過程中,實現(xiàn)西方大學制度在中國的本土化的過程,是通過本土化構建,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制度的過程。

        1.清朝末年(1898-1911年)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本土化建構

        中國近代大學制度在萌芽階段就曾作過本土化嘗試。首先,京師大學堂在辦學指導思想上,體現(xiàn)出本土需要。京師大學堂是維新變法的產(chǎn)物,《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認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并把“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備他日特達之用”奉為創(chuàng)辦大學堂的目的。[18]其次,強調歐美的教育制度、日本教育與本國教育實踐融合。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籌建京師大學堂時就是“查取東西洋各國學校制度,暨各省學堂現(xiàn)行章程,參酌厘定”[19]。梁啟超起草的《大學堂章程》中穿插了中國書院及廣州萬木草堂與湖南時務學堂的制度,體現(xiàn)出西學制度與中國當時各省辦學實踐相結合的方針。最后,在學科設置上,體現(xiàn)出民族特色。京師大學堂在日本大學六科的基礎上添設經(jīng)科和商科,共有八科。無論我們今日如何批判大學堂經(jīng)科的封建性,但是,開設經(jīng)科具有明顯的繼承漢學的目的和特色。至于“商科”,則是隨經(jīng)濟的變化發(fā)展和當時國際貿易的需要而有所“創(chuàng)新”。

        “壬寅、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大學制度萌芽與形成的標志,更加體現(xiàn)出結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改造。張百熙聲稱:“以求才之故而本之學校,則不能不節(jié)取歐美日本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國二千余年舊制,亦時勢使然,第考其現(xiàn)行制度,亦頗與我中國古昔盛時良法,大概相同?!盵20]他認為:“雖中外政教風氣原本不同,然其條目秩序固不必盡泥其跡,亦不能不兼取其長,以期變通而盡利?!盵21]張之洞也強調:“總以得西法之意,適中國之用為主?!盵22]至于負責到日本考察教育的吳汝倫,更是從實際的考察中強調中國與日本的國情、民情不同,因而在學習日本時應加以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努力主要表現(xiàn)在立學宗旨上。雖然中日都強調國家社會本位論,但中國的學制除去了日本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代之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德治與向善。在教育思想上,逐漸擺脫“中體西用”的思維方式,轉向“東西融合”的理路。日本在處理“東西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對中國本土化大學制度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具有最直接的借鑒意義。如學校管理、教育經(jīng)費籌措等方面,融合東西成為重要的價值取向。在大學制度的具體內容上,壬寅學制在參照日本學制時,考慮到中國尚不具備辦大學的條件,因而將日本大學的大學院、分科大學兩級制,改成大學院、分科大學、大學預科(高等學校)三級制,并根據(jù)中國實際需要,在大學設速成科,分為仕學館和師范館兩門。

        2.民國初年(1911-1921年)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本土化建構

        辛亥革命之后,中國近代大學制度開始有意識地擺脫單一的日本模式影響。曾任教育總長和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大學制度的本土化構建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蔡元培主張借鑒德國大學制度模式并結合中國實際改造大學制度。在“壬子癸丑學制”制定的說明中,他提出:“惟歐洲各國學制,多從歷史上漸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齊劃一,而又含有西洋人之習慣;日本則變法所創(chuàng)設,取西洋各國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為相宜。然日本國體與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歐美相宜之法;即使日本及歐美各國尚未實行,而教育家正在鼓吹者,我等亦可采而行之。我等須從原理上觀察,可行則行,不必有先我而為之者?!盵23]這從理論層面為大學制度本土化探索確立了基本原則,即:兼容并包,擇善而從,因地制宜。在形式上,蔡元培竭力推崇德國大學模式,但是在大學制度的內涵上,他特別強調建立中國的大學制度,而非全盤西化。蔡元培非常明確中國近代大學制度是來自西方,其在中國的發(fā)展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因而他指出要用孔墨教育之精神彌補西方大學體制的不足。

        蔡元培積極主張學習西方,但在“學什么”、“怎樣學”等關鍵問題上,蔡元培則“器局大,識見遠”,目光遠大,見解深刻。他反對機械模仿西方教育制度和方法,主張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fā),從理論上找根據(jù),兼采相宜之法,保持、發(fā)展中華文化教育的特性。“吾國學生游學他國者,不患其科學程度不若人,患其模仿太過而消亡其特性。”因此,要求“能保我性,則所得于外國之思想、言論、學術,吸收而消化之,盡為‘我之一部,而不為其所同化”[24]。這便是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思維方式,也是推動中國近代大學制度本土化構建的邏輯起點。大學制度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產(chǎn)生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制度斷裂時期,但并不意味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制度的全盤否定。蔡元培認為既要學習西洋文化中的科學精神,又要以科學的精神來對待中國文化,要在舊文化中求得與“現(xiàn)代科學精神不相沖突”的東西,進而達到新舊文化的融合。同理,對于西方大學制度在中國社會實際中存在的問題,蔡元培是從中國教育傳統(tǒng)中尋找補救方法的。蔡元培明確提出對中國傳統(tǒng)書院中自由研究和自由發(fā)展的繼承,高度評價和推介毛澤東所創(chuàng)辦的湖南自修大學,稱其為采取古代書院與現(xiàn)代大學制度結合的典范。《湖南自修大學組織大綱》第一章“宗旨及定名”中指出:“本大學鑒于現(xiàn)在教育制度之缺失,采取古代書院與現(xiàn)代學校二者之長,取自動的方法,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fā)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學術周流于社會?!盵25]蔡元培因此而大加贊賞,向學界廣泛推薦,稱“合吾國書院與西洋研究所之長而活用之,其諸可以為各省新設大學之模范”[26]。從實質內容上來看,無論是方法,還是目的,蔡元培推進的大學制度改革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中國的大學制度,而不是簡單移植形成“歐化”的大學制度,對中國傳統(tǒng)書院的提倡更是說明他對中國傳統(tǒng)大學制度精華的繼承與發(fā)揚。

        3.國民政府時期(1922-1948年)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本土化建構

        “壬戌學制”是中國近代大學制度轉向美國模式的重要標志?!叭尚鐚W制”既有對美國大學教育體制的借鑒,又有對民初相關規(guī)定的繼承,不但努力與世界先進國家的高等教育體制接軌,也考慮了其中國化問題,較之民初學制應該說要完備。[27] “壬戌學制”的出臺,經(jīng)過自下而上的,長達七年多的反復論證和試驗,是近代中國教育界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制度的可貴嘗試。與前幾個學制的制訂過程相比,他最大的不同就是經(jīng)歷了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中國教育界的本土努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學制的制訂過程來看,在學習美國模式改革學制的態(tài)度上,一方面,堅持以我為主,集中了我國教育界的集體智慧,是在長期醞釀,廣泛討論,反復修改的基礎上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學習外國經(jīng)驗時采取了明辨擇善的原則。陶行知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外國的經(jīng)驗,如有適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適用的,就回避他;本國以前的經(jīng)驗如有適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適用的,就除掉他。去與取,只問適不適,不問新和舊。”[28]正是持這種態(tài)度,才具有自我反省與批判的功效,使得1922年以后,美國化傾向出現(xiàn)以后,能夠得到及時的糾正。這也是中國近代大學制度能夠堅持本土化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5月通過《整頓中華民國學校系統(tǒng)案》(又稱“戊辰學制”),此后的調整或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本土化、中國化?!拔斐綄W制”學制系統(tǒng)的六項原則中,第一條就是“根據(jù)本國實情”[29]。明確提出適應中國國情的問題,說明教育界對新教育中國化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該學制對大學制度本土化的改造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通過習得西方大學精神來改造大學制度。對西方大學精神的學習也是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在對西方大學精神的吸收和消化的同時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大學制度的合理因素,由此制定出的大學制度,不僅是形似,更在于其神,因而,更具有本土適應性。第二,大學制度反映了中國國情。它順應了中國近代大學發(fā)展的需要,符合中國歷史潮流。與以前的學制在歷史巨變的背景下倉促制定不同,“壬戌學制”從醞釀到頒布經(jīng)歷了近七年的時間,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反映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原則,照顧了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實特點,充分注重了學制的彈性和靈活性,克服了壬子、癸丑學制單調、整齊劃一、過度剛性的缺陷。因此,它具有明顯的本土化特色”[30]。第三,在實踐層面對西化傾向進行反思并對中國傳統(tǒng)高等教育以及文化進行繼承。在“五四”之后出現(xiàn)了文化反思的潮流,重新認識和評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反映在大學教育上,是對中國傳統(tǒng)大學教育的重新認識和評價,包括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發(fā)起人胡適、陳獨秀都提出應當吸收舊教育的精神和方法。“五四”后中國高等教育對書院的重視,反映了人們對引進西方教育制度的反思,是當時整個大學文化反思的一部分。它不是懷舊、復古,而是在對外國高等教育全面了解和對中國半個世紀以來高等教育改革反省的基礎上,探索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一次飛躍。[31]

        大學制度的本土化探索成為引領中國近代大學發(fā)展的重要動力。蔡元培以兼容并包的理念治理北大,在北大實行教授治校制度,帶動了全國范圍內的大學制度改革。張伯苓在南開大學推行“土貨化”的辦學方針,推動了南開大學的本土化發(fā)展。梅貽琦將教授治校制度在清華辦學實踐中貫徹落實,使清華由一所留美預備學校轉而成為追求學術自由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式大學。郭秉文在東南大學進行大學制度改革,一度成為全國大學教育制度改革的典范。一直獨立于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之外的教會大學也主動向國民政府備案,越來越中國化。西南聯(lián)大外爭民主,內樹學術自由的精神更是中國近代大學制度的楷模。因此,通過對國外大學制度的借鑒與融合,至20世紀20、30年代,中國近代大學制度變革已由被動地接受外來的教育影響轉向主動面向世界尋求自身變革之路,學術獨立開始在中國現(xiàn)代大學土壤上孕育、扎根并蓬勃生長,迸發(fā)出鮮活的生命力,歷經(jīng)學術理念創(chuàng)新、學術組織創(chuàng)新、學術體制創(chuàng)新。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學術,一種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于其他活動的學術活動,實現(xiàn)了從觀念到形成制度、從制度到實踐使制度思想化的過程轉變,從而使我國現(xiàn)代大學步入學術獨立的殿堂。[32]

        五、結語

        作為后發(fā)展國家的大學制度,移植與借鑒西方大學制度是必然的選擇。在對異域文化的吸收與排斥,與其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種是對先進文化精華的吸收,把現(xiàn)代化大學制度中的靈魂即“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植根于大學校長、大學員工與政府首腦的思想之中,這是良性的結果。另一種是對現(xiàn)代化大學制度的外形或結構的照搬照抄,即重組織結構功能,重制度的文字化,輕運作機制,重設備輕人才等等,這是一種變異或變種,是一種惡果。[33]借鑒、移植西方先進國家的大學教育制度,并使其成為我國大學教育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我所用,這無論從理論上抑或從實踐中,對于后發(fā)展國家而言,都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但是,如果這種模仿、移植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缺乏對中國教育歷史的體認,缺乏對中國本土教育制度資源的利用和創(chuàng)新,就很難取得完全的成功。胡適曾說:“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薄皶褐畯U,實在是吾國的不幸事。一千年來學者的自動研究精神,將不復現(xiàn)于今日。”[34]對傳統(tǒng)文化和制度的完全摒棄,無疑使得體制外的教育空間和教育資源在制度設計上失去了依歸,使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民族化、本土化失去了重要的可資利用的制度資源。因此,中國近代大學制度變遷的模式選擇——移植與改造相結合,通過借鑒與融合的方式實現(xiàn)大學制度本土化,是促進大學發(fā)展的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3][加]許美德.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M].許潔英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50,64.

        [2][5][18]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1,87,82.

        [4]何炳松.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大學教育[A].張元濟.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C].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79.

        [6]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C].上海:中華書局,1928.157-158.

        [7]王桂.日本教育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372.

        [8][9]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559,570.

        [10] [日]阿部洋.向日本借鑒:中國最早的近代化教育體制[A].[加]許美德等.中外比較教育史[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7.

        [11][12][23][24][2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集[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488,197,15,125,362.

        [13]宋恩榮.近代中國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199.

        [14][15]霍益萍.近代中國的高等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8,169.

        [16]王建華.從中國式大學到大學的中國模式[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8(1):21-27.

        [17]田正平.中國高等教育百年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19]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34.

        [20]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文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75.

        [21]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8607.

        [22]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0.978.

        [2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C].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247.

        [27]錢曼倩,金林祥.中國近代學制比較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230-277.

        [2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91.

        [29]宋恩榮.近代中國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226.

        [30]熊志翔.高等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

        [31][33]胡國銘.大學校長與大學發(fā)展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188,181.

        [32]宋旭紅,沈紅.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大學的學術獨立之路[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6(5).89-94.

        [34]白吉庵,劉燕云.胡適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3.

        猜你喜歡
        近代模式
        我國近代女子體育觀的演變及其特征研究
        覺醒者的悲哀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9:00:42
        “六經(jīng)皆史料”:“六經(jīng)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蘊
        近代中國社會的愛國主義問題(1840—1911)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42:13
        論近代中國社會婚姻道德的嬗變
        道德與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1:15:56
        淺議信息化管理對會計的影響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產(chǎn)業(yè)新城規(guī)劃及公共服務平臺構建
        高端飯店業(yè)產(chǎn)學研模式研究
        永續(xù)債券探析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05:21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2021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国产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太大太粗太爽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操美女逼视频|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国产露脸精品产三级国产av | 无码啪啪人妻| 免费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 亚洲尺码电影av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性感午夜天堂av| 欧美人与禽z0zo牲伦交| 荡女精品导航|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一区|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午夜男女爽爽爽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 中文字幕人妻被公喝醉在线| 妺妺跟我一起洗澡没忍住|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色拍拍噜噜噜最新网站| 日韩有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合集| 51看片免费视频在观看| 国产精品麻豆综合在线| 91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女优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 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 夜夜添夜夜添夜夜摸夜夜摸 | 东北妇女xx做爰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久久| 国产自拍三级黄片视频|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乱码一二区在线亚洲| 男女搞黄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