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軍
職位價值與工作量成正比
在考量職位價值評估的因素時,有些企業(yè)會把工作量作為主要評價因素之一,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吵著個人的工作量非常大,天天加班,最后導致職位評估工作無法推進。比如有一家企業(yè)在做職位評估時,生產管理人員明確提出對評價要素的質疑,認為工作量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要素,因為生產人員經常加班,如果沒有工作量方面的評價要素,評價結果不存在公平性而言。
對于這種認為工作量越大、職位價值就越大的認識偏差,我們需要對職位評價要素做進一步的審視,充分探討將工作量作為評價因素給職位評估帶來的影響;同時,也需要不斷地澄清相關觀念——職位評估要更多地考慮工作的性質,也就是完成職位工作所需的投入、過程的創(chuàng)新,以及帶來的價值影響等。雖與職位職責有很大的關系,但職位價值與工作量的大小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很多工作做不完也許是個人工作效率的問題,或者應該在人員編制層面解決,而不是在職位評價時考慮。比如,工廠門口保安員的工作量其實很大,甚至上廁所都沒有時間,那么,他的職位價值是不是很高呢?如果按工作量評價的話,職位價值評估就容易變成對工作量多少的評估,也就會失去職位價值評估的真正意義。
行政等級與職位等級不分
在進行職位評估的時候,評估者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職位等級與行政等級的概念,結果是行政等級相同的,職位價值就一樣,按照這種思路評估出來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從圖1可以看出,行政等級一樣的職位,職位等級都一樣,導致的結果也就是產生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而影響團隊士氣和組織凝聚力。
同時,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專業(yè)職位,如客服經理、銷售經理等等,這些職位都是為了對外拓展的需要而設定的職位名稱,不是管理職位,與部門經理職位的“經理”含義是不同的;而評估者往往會認為,大家都是經理,評價應該是一樣的。其實,部門經理是需要帶團隊的,而一些專業(yè)職位并不需要帶團隊的,在任職能力要求方面存在差異,所以評價的結果也就應不同。
針對這樣的誤區(qū),職位評價人員需要對相關內容進行培訓宣導,澄清同行政等級職位任職資格要求的差異,如研發(fā)經理,在知識的投入和創(chuàng)新的程度上肯定需要比一般的行政綜合部經理得分高;而客服經理,因為不帶團隊在管理幅度方面的得分比其他部門經理低等。同時,還要依托自身的專業(yè)經驗和對評估職位的充分理解,在為不同的評估要素打分時,對相關人員做好引導,特別是容易出錯的地方,要給予必要的警示,這樣的話,評價結果失真會少些,也更趨向合理,最后也就能得到相對清晰有效的職位評價結果。
職位定位不清,評價無據(jù)可依
在職位評估的過程中,評估人員有時對某職位賦予什么樣的定位不清楚,僅是“跟著感覺走”。職位的定位涉及很多方面,例如,職責、任職要求等。拿職責來說,比如公司人力資源總監(jiān)的職責,是否涉及到人力資源戰(zhàn)略層面,是否由公司總經理直接領導,評價結果是應該有差異的。如圖2,在A企業(yè)人力資源總監(jiān)歸總經理直接領導,那么,人力資源戰(zhàn)略層面的職責當然屬于總監(jiān);但在B企業(yè),人力資源總監(jiān)歸副總經理領導,人力資源戰(zhàn)略層面的職責歸公司的分管副總經理,但事實的情況是,評價結果往往一樣,所得分數(shù)沒有區(qū)別。
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的原因,更多的在于職位分析過程中職責定位不清晰。在職位分析的過程中,職責分解是從上至下、分層級、有次序的,如果定位不清晰,在評估時也只能模糊評價,不能有效統(tǒng)一;定位清晰的話,像A、B兩個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總監(jiān)職位價值是不一樣的,因為在B企業(yè),人力資源方面的部分職責被公司副總經理承擔,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弱化了該企業(yè)人力資源總監(jiān)的職能;同時,在職位能力要求上也就沒有那么高了。A公司是集團下面的所屬公司,戰(zhàn)略層面事情幾乎全部在集團,屬于戰(zhàn)略管控型的公司,所以,該公司總經理正常情況下按照集團的路線執(zhí)行就可,但根據(jù)他們以前的職位評價的分數(shù)顯示,該公司總經理戰(zhàn)略層面評價得分幾乎為滿分,這也是定位模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沒有定位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可以通過建立“信息橋”,保證職位分析到職位評價的技術過渡,以直接在職位分析板塊和評價因素之間建立有效的聯(lián)系(如圖3)。
職位的定位是否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職位工作內容,也直接影響職位評價的結果。所以,評估之前,職位分析是必須要做好的工作,而職位分析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羅列,更多的是對職位定位的系統(tǒng)思考,職位的理想要求是什么,等等。通過理清職位的一系列信息,建立與評價之間的信息橋,職位評估能有效走出定位模糊不清的誤區(qū)。
評估職位就是評估職位任職者
一些公司在沒有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成立所謂的職位評估委員會,成員坐在一起對公司的所有職位打分。評價的是職位,但有些人往往就是不能跳出“以人代職”的誤區(qū),在評估時,直接以人對號入座。在這種情況下,職位任職者能力“強”的人往往職位評價高,任職者能力“弱”的人往往評價低,也就是同一個職位由不同的人任職,他們得到的職位價值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某國企,一位副總經理曾經犯了點小錯誤,被降職到綜合部當經理,但在評估的時候,綜合部經理的分數(shù)特別高,和其他副總經理相當。當被問及為什么評價這么高的時候,得到的是振振有詞的解釋,他做過公司副總經理,能力不會太差的,所以也不可能那么低的。殊不知,評價是以工作為中心的,而不是以人為中心。
為了避免職位評估時受任職者的個人情況影響,可取的做法是,首先要對職位評價人員進行嚴格篩選,確保評價人員的立場客觀,而不是關系好的職位就應該得高分,反之得低分。同時,在評價時要強調,職位評價后期需要對部分職位重新洗牌,進行職位競聘,這樣的話,使得評價的焦點更多的是在職位上,而不是在任職者身上。比如某企業(yè)將職位競聘作為項目的一個模塊,而從評價分數(shù)看來,因人打分的現(xiàn)象確實減少許多。而且,職位評估后還需要進行二次檢驗,在檢驗過程中做些技術處理,對于離散系數(shù)太大的評價結果,不能作為有效數(shù)據(jù)。
職位評估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評估要素、人為因素、觀念更新等。任何一方面有偏差,對職位評價結果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通過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職位評估的有效性,也是管理的科學性所在。在充分認識職位評估誤區(qū)的同時,輔以預防措施,才能夠真正將職位評估做到實處,為評估結果的有效運用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