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麗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科技期刊勢必在國際化道路中求生存、謀發(fā)展。該文選取了國內研究期刊國際化的文獻,以文獻類型、年代、來源期刊、作者、機構及高頻關鍵詞等指標對目前期刊國際化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對期刊國際化的研究的諸多特征進行了闡述,以期探討如何加快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進程,并在國際化視野中發(fā)現(xiàn)我國期刊的改革發(fā)展路徑。
[關鍵詞]期刊國際化;科技期刊;編輯學報
[中圖分類號]G25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6-0014-04
1引言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傳播工具和展示科學進步的重要窗口,是衡量國家科技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科技期刊若想躋身于世界期刊強者之列,勢必要融入國際全球化行列,在國際化道路中求生存、謀發(fā)展,這在學術界已經(jīng)取得了共識。
科技期刊的國際化一直是我國期刊界所關注的熱點和重點研究課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期刊界首次提出國際化的概念,目前期刊編輯部已紛紛將期刊國際化作為近期或中期的發(fā)展目標。但是什么是期刊的國際化?期刊的國際化有什么特征?當前我國期刊的現(xiàn)狀要達到國際化還有什么差距?這都是我國期刊工作者和期刊管理工作者非常關心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的研究人員對期刊的國際化發(fā)展進行了很多探討,目前的研究觀點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國際化的內涵;二是國際化的指標;三是國際化的策略。關于國際化的內涵,高宏[1]、余黨會[2]、李麗[3]等人已對此進行了探討;南京大學曹明[4]對期刊的國際化指標進行了研究;趙基明[5]闡述了實現(xiàn)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的保障措施為論文水平國際化、稿件來源國際化、發(fā)行市場國際化、編樣出版效率國際化、論文投審網(wǎng)絡化。本文試圖以國內關于期刊國際化的文獻作為研究視角,探討目前我國期刊國際化的總體現(xiàn)狀,以期找出我國科技期刊與國際領先期刊的差距,并根據(jù)我國國情,探討如何加快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進程,真正實現(xiàn)從形式到內容的科技期刊國際化,最終在國際化視野中發(fā)現(xiàn)我國期刊的改革發(fā)展路徑。
2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利用中國知網(wǎng)(CNKI)作為平臺,以“期刊and(國際化or全球化)”進行主題檢索,共檢索論文1691篇,刪除其中不相關的文獻后,導入Excel表格并進行查找去重后最終文獻數(shù)量為1427篇。
2.1文獻類型分布
按來源數(shù)據(jù)庫將所檢文獻分類后發(fā)現(xiàn):期刊國際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期刊類型的文獻上,占總文獻的79.06%;會議論文和優(yōu)秀碩士論文也占很大比例,分別為214篇與125篇;報紙27篇;博士學位論文23篇。可見,國內學者關于期刊國際化的研究論文絕大部分發(fā)表在期刊上,其次是會議和碩博論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國際化的研究已成為各種學術會議專題探討的焦點。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期刊國際化”這個術語一經(jīng)提出,便得到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并日益成為國際性和地區(qū)性會議的研究熱點。
2.2文獻年代分布
最早國內學者對期刊國際化的文獻研究始于南京大學曹明,他曾于1994年提出要以國外科技期刊的稿源基礎為考察對象,研究國外科技期刊國際化進程的趨勢[4],只是早期的研究文獻在開始的各年份里呈斷點式分布,數(shù)量較少且主題分散,1994年之后每年都有學者對此進行研究,發(fā)表于2000年之后的論文占所有論文95.68%。從表1明顯可見,近幾年來發(fā)文數(shù)量有顯著增多趨勢,自2003年,年發(fā)文量突破100篇。表明國內學者對期刊國際化的關注度正在逐年遞增,且在近幾年呈現(xiàn)加速推進趨勢。
2.3文獻來源分布
期刊的載文量就是某種期刊在某個時段內登載論文的數(shù)量,它能反映期刊的信息傳遞和輸出能力。研究論文的來源期刊有助于了解該專題的空間分布特點。從表2可見,所檢文獻的期刊分布比較廣泛,有60種以上的相關期刊收錄。在此僅將發(fā)文量居前9位的期刊列出。
由表2可見,期刊國際化文獻的前9種來源期刊中,有三種屬于編輯類學報,說明期刊國際化已經(jīng)作為期刊雜志社編輯人員的重要課題和研究方向,其次是圖書情報類期刊也對期刊國際化給予較多的關注和探討。其中發(fā)文量遙遙領先排位第一位的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高達170篇,位居第二位的期刊是《編輯學報》64篇??梢姟吨袊萍计诳芯俊泛汀毒庉媽W報》一直是期刊國際化的重要研究專題,多年來收錄了較多的期刊國際化研究文獻,是我國期刊研究、發(fā)展和改革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2.4文獻作者分布
有學術影響力的作者群體狀況集中體現(xiàn)了學科科研實踐的趨向,是某一學科領域科研活動的縮影之一,通過對作者群體進行研究,可以把握學科科研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對于科研活動的管理、組織、協(xié)調和引導都有積極的意義[6]。根據(jù)所檢文獻的分組調查,目前已有多位學者對期刊國際化進行研究,具體見表3所示。對期刊國際化的研究雖然人數(shù)眾多,但人均發(fā)文量不大。其中以學者陳光宇的論文數(shù)量最多,高達5篇,表明這位作者在期刊國際化研究方面已有深厚的學術基礎,已形成獨立的研究風格。發(fā)文量為4篇的作者有三位,分別是李海燕、于衛(wèi)和顧風尚??傮w上,期刊國際化研究的人員比較分散,大多是單個作者少量發(fā)表,長期關注及持續(xù)研究的核心作者隊伍尚未形成。
2.5文獻機構分布
機構的發(fā)文量能衡量一個機構的科研業(yè)績和科研實力,透過機構、作者之間的相應關系,可以掌握核心研究機構中核心專家的主要研究領域,從而加深對該領域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的了解,推動科研人員之間的合作交流。從作者來源機構(如表4所示)看出,復旦大學編輯部以其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團隊凝聚力穩(wěn)居發(fā)文量第一名(19篇),其次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輯部)17篇,第二軍醫(yī)大學(編輯部)15篇。從表4還可看出,期刊國際化的研究機構大多是高校學報雜志社及編輯部,其次是圖書情報研究機構,這些單位無疑是最早探索關注期刊國際化動態(tài)的科研機構。
從總體看,高等院校所占的比例較大,可見,高校學報編輯部及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為關注期刊國際化的主要人群。此外,作者機構來源分布非常分散,說明國內對期刊國際化的研究往往以個人研究為主,團隊式合作較少,這勢必造成期刊國際化研究范圍廣泛卻不夠深入的現(xiàn)狀。
2.6高被引文章分布
文章的被引頻率是衡量一篇學術論文水平的重要指標,文章的高引用率一直都是期刊界以及作者所希望看到并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7]。對作者而言,高被引文章意味著高的學術影響和地位;對期刊而言,高被引文章是期刊高質量高水平的主要貢獻者,構成高質量高水平期刊的核心內容[8]。
期刊國際化文獻中,被引頻次大于20次的有29篇,被引頻次在10次以上的有52篇,其中有897篇文獻沒有被引用,占被引用文獻的62.8%。其中被引頻次最多(64次)的是來自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編輯部的任勝利[9],同時該作者在期刊國際化發(fā)文量方面同樣也是高產(chǎn)者(5篇),其高被引論文對期刊國際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期刊國際化的發(fā)展方向和研究前景,這都足以見證其學術造詣之高。位居第2名的高被引作者是蔡玉麟[10],其被引次數(shù)為6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期刊國際化的高被引文獻來源的前13種期刊中,《編輯學報》就出現(xiàn)了11次,可見《編輯學報》已經(jīng)作為期刊國際化的高頻發(fā)源地,也是期刊國際化作者進行學術探討和互相引用的研究陣地。
2.7基金文獻分布
基金論文是基金項目資助產(chǎn)出的論文,基金論文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個研究領域內的新趨勢,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分析期刊國際化的基金資助情況,可以觀察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和趨勢,以及該領域當前的研究重點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期刊國際化的1427篇文獻中僅有63篇文獻受到基金資助,基金論文占總數(shù)的將近5%,其中有16篇論文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12篇論文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受國家基金資助的文獻大多都集中在近幾年,說明國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金對期刊國際化的資助和支持力度在逐年增加。獲得國內最高水平科研基金的資助,不僅是作者科研能力和競爭實力的客觀體現(xiàn),也反映了期刊國際化是當前的重要研究課題。
2.8論文合作情況
擁有一支學術水平較高、相對穩(wěn)定的論文合作團隊是提高學術研究水平的重要保證。論文合作能更充分的發(fā)揮群體智慧,從而提高論文的影響力。
所檢索到的1427篇論文中,獨著的有879篇,占論文總數(shù)的62.6%,這反映了當前期刊國際化的發(fā)文多以自發(fā)、分散的個體研究為主,在合作研究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從學術研究發(fā)展趨勢來看,任何研究都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多個作者群策群力、精誠合作和取長補短。期刊國際化研究人員應以個體研究為主努力向合作研究方向發(fā)展,充分發(fā)揮1+1大于2的合作研究效應。
當然,目前合著率低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方面:1)由于期刊國際化的研究側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對于理論研究,研究人員更偏向于獨立性,因而合作率偏低;2)由于當前高校以及科研機構職稱評審制度要求論文必須獨著,合作發(fā)表的論文不被評定部門所承認??v覽當前社科領域的合著論文,大多為已經(jīng)評過高級職稱的教授和研究館員,其合著論文不會再用于職稱評審。還有一部分為學生寫作導師掛名的師生合作文獻,除此之外,大多數(shù)是獨著(包括筆者)。所以,提高論文合著率,必須從宏觀政策層面和根本制度上加以修正。
2.9高頻關鍵詞分布
關鍵詞是對一篇文章主題思想最精煉的概括。關鍵詞詞頻的高低大致反映了期刊國際化的研究傾向和熱度。通過對有實際檢索意義的關鍵詞的詞頻排列,可以顯示和勾勒出期刊國際化的發(fā)展軌跡和脈絡,具體高頻關鍵詞統(tǒng)計分布情況見表6。
從表6中可以看出,期刊國際化的高頻關鍵詞大致分布在期刊質量、編輯素質、網(wǎng)絡化、策略、學科等方面。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期刊發(fā)展呈現(xiàn)多樣化、高層次化、個性化的趨勢,面對國際化市場需求和信息環(huán)境變化的挑戰(zhàn),期刊國際化必須重新拓展發(fā)展和生存模式:樹立以國際化為主導的期刊發(fā)展理念,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和提高編輯素質,適應網(wǎng)絡化的產(chǎn)業(yè)市場模式,整合各個學科、學界資源力量,著力提高期刊質量。所有的關鍵詞都應充分圍繞這一模式,并充分構成當前期刊國際化的研究熱點分布特征。
3結語
總覽我國期刊國際化研究文獻的分布特征,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從文獻的年份分布看,近十年我國期刊國際化研究文獻的篇數(shù)顯著增加,尤其最近幾年,期刊國際化研究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以及傳播速度呈現(xiàn)了加速推進的趨勢。
(2)從文獻的來源期刊分布看,發(fā)文量最多的期刊分別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和《編輯學報》,表明這兩種刊物為期刊國際化研究的重要陣地和交流平臺,是期刊發(fā)展和改革的重要研究刊物。
(3)從文獻的作者機構分布看,期刊國際化的最大作者隊伍來自于實踐經(jīng)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編輯人員,其次是高校的圖書情報界和出版學界。其中復旦大學編輯部以其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團隊凝聚力穩(wěn)居發(fā)文量第一名,其次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編輯部)。
(4)從文獻作者分布來看,以學者陳光宇的論文數(shù)量最多,高達5篇,反映這位作者在期刊國際化研究方面有深厚的學術基礎和持續(xù)的研究能力。
(5)從文獻高被引頻次看,學者任勝利為被引頻次最高作者,高達64次,《編輯學報》為期刊國際化被引頻次最高的來源期刊,更是高被引的主要期刊。
科技期刊國際化是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一種反映。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就是讓我國的科技期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一個科技期刊大國走向科技期刊強國。總之,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之路任重道遠,需要依靠期刊界、出版界、圖情界、學術界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的輻射能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從形式到內容的科技期刊國際化。
[參考文獻]
[1]高宏,游蘇寧,張曉冬,張琳琳.全球化中與我國科技期刊相關的自我歧視[J].編輯學報,2010,22(1):45—47.
[2]余黨會,石進英,鄧曉群,沈志宏,沈志超.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評價指標分析[J].編輯學報,2005,17(5):387—389.
[3]李麗.國際出版集團與中國科技期刊合作的互利分析[J].編輯學報,2009,21(1):49—51.
[4]曹明.國外科技期刊國際化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趨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4(4):11—15.
[5]趙基明.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內涵與保障措施[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6):83—87.
[6]邱均平,侯婕.近五年來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的計量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6):47—52.
[7]金碧輝.高論文量與低引文量帶給我們的思考——關于科技評價的價值導向與定量指標[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3):9—11.
[8]吳漂生.《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2002—2004)全文轉載情況分析[J].現(xiàn)代情報,2005(8):137—140.
[9]任勝利.有關精品科技期刊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思考[J].編輯學報,2005,17(6):393—395.
[10]蔡玉麟.科技期刊國際化漫議[J].編輯學報,2002,14(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