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英語課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反思教學的有效性,要立足于課堂。講解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學生知識的獲得。教學應從學生角度,高考角度以及日常生活去著手。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育教學有效高考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36-01
從教十多年,每到高考前看著一部分學生,做了許多遍的題目仍然要做錯,感覺到很心痛。但是反過來想想,其實真的不能去責怪學生,他們也不愿意做錯啊。那我們老師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對路,課堂上的講解是否到位。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教會學生,盡量讓學生不要犯錯。我想我們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真反思我們的教學是否有效。
一、是否貼近學生。
每次上完課回到辦公室,聽到講的最多的就是,“怎么這么笨啊,講了幾遍還是不懂。”然后辦公室里的老師就嘰嘰喳喳開始大倒個人的苦水,都講學生怎么怎么樣。其實我們這個時候就要靜下心來想想,自己講的肯定不會錯的。但是否貼進學生,是否容易被學生接受呢?這是值得我們所有老師去思考的一個內容。一般來講,看到一個題目我們應該去看這個題目怎么做,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應該跟學生怎么講。幾個教師就有幾種講法。哪怕是同一種解題思路,不同的老師講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我嘗試著每次有同學錯了以后,就換其它的講題方法去講,多聽聽其他老師的課,多虛心的去問問其他老師,哪怕是新教師,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解題思路。經過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錯的同學一次比一次少。不同的學生對教師的講題接受程度不一樣,還是要尋找出更多的辦法去解決,不要過度的去抱怨,發(fā)牢騷。這就是因材施教。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不要把責任推到學生身上去,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教與學的關系。我們的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一片苦心和努力。
事實上我們老師只要用心去做了,我們的學生還是能感覺到的。有時候我們應該更用心地去和他們交流,效果肯定會事半功倍的。
二、是否貼近高考。
我們的教學其實還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框架。我們所教育的學生最后要通過高考來衡量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效果。家長也對高考中自己孩子的發(fā)揮無限期待。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貼近高考。我們有很多大學剛畢業(yè)的新教師,年輕氣盛,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很扎實,課也上得很精彩。就是教學成績不怎么樣,我聽了幾堂課后就發(fā)現(xiàn),其講課脫離考綱,也就是脫離高考。有些內容考試大綱上要求掌握的,沒有去強調,而大綱上不要求掌握的,卻講的很是詳細。這就易對學生產生誤導。所以說專業(yè)強不等于業(yè)務強。高考作為一個規(guī)范化考試,其命題的套路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因而歷年的真題對于學生的價值不言而喻。江蘇省的高考英語試題是江蘇省自己命題的,聽力是采用全國卷的,基礎知識考查中,語法題如三大從句,非謂語,時態(tài)語態(tài),情態(tài)動詞這些是每年必考的,那么這些內容在上課的時候務必讓所有的學生都去掌握。不要有任何的折扣,英語試卷上面的分數(shù)都是小分題。把不該錯的都做對就會取得最后的高分。
就拿今年的試題來說吧,大部分題目都很簡單,細心一點就會拿高分。全省的均分都要接近80分。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切實根據高考的一些特點,在課堂上要有的放矢的去講解。
三、是否貼近生活。
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生活。如2011年江蘇高考英語卷中的單選題22題句意“還是有很多人在公共場合吸煙,這個事實說明我們需要一個全球性的運動來提高人們對吸煙危害的認識”,全國五月一日開始正式實施公共場所禁煙,作為一個背景知識,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還有31題講的是物價的不斷上升引起的問題。閱讀理解第一篇文章是關于生活中離不開小發(fā)明,鼓勵年輕人要善于把握發(fā)明的契機,推動社會的進步??萍寂d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學校是全國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技的文化底蘊比較濃厚。學生在學校無處不感覺到小發(fā)明就在身邊。第三篇是一篇科普類說明文,介紹了風力渦輪發(fā)電,這基本切中了當下最受關注的話題——新能源和可持續(xù)。記得日本大地震從而引發(fā)海嘯,遭受最大的損失是福島的核電站被破壞。引起人們對核電站的恐慌,在上課的時候講了講兩種環(huán)保且沒有危險的發(fā)電,一種就是風力渦輪發(fā)電,還有一種是太陽能,因為我們是沿海城市,海邊有很多風車??纪暝嚦鰜恚芏鄬W生感覺特別好,最起碼熟悉題材,做題的感覺就好。還有書面表達是“感恩”,還是很貼近生活的。這類題材我們在平時也練過,但更主要是因為感恩教育一直是我們教育的重點,非常貼近我們生活。
所以我們上課的時候,并不能就題講題。適當?shù)臅r候要講講我們國家的發(fā)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我們的社會生活有多么美好。要講做人,要講為人處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知識面全,接受新事物要快。在當今媒體資訊特別發(fā)達,很多東西我們老師如果不主動去接受,那可能就要被社會所淘汰。因為學生所接觸的可能比我們老師更多,這毫不奇怪。正如2011年高考的27題Teachers have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ir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我們教師要不斷的接受新事物才能保證我們的專業(yè)能力。
參考文獻:
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作者簡介:
吳玉石,男,江蘇啟東人,1979年出生,啟東市大江中學教師,本科,中教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