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素艷
閱讀教學切入點是分析一篇課文的著眼點和突破口。切入點選擇恰切,一篇文章就能很流暢地講完;切入點模糊,就會出現(xiàn)無從下手的情況。恰當?shù)摹扒腥搿保q如“穿著一串珍珠的線”,會自然而然地帶出文體的其他一系列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其積極性進而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思路和主題。它的存在可以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但教學流程順暢,而且學生也會在教師恰如其分地引領下,發(fā)揮主體作用,有所感悟,有所體味,促使閱讀達到預期效果。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與思考,以課為例,探討找準閱讀教學切入點的一些方法。
一、疑點切入,激起浪花。
《范進中舉》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讓學生能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及其他階層人物的迫害”這一主旨。小說內容固然饒有趣味,易于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但要讓學生從文字表面體會到“封建科舉”的“危害”,由現(xiàn)象看到本質,似乎仍有難度,超過了八年級學生的能力范疇。
一位教師這樣切入:結合課文內容,你能推測范進中舉時的年齡段嗎?這一導入在課堂教學上取得了比預想要好的效果——學生個個埋首于課文,試圖找出答案,但細尋卻無功而返的結果更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學生競相回答,理由也頗有些道理。在一片爭議之后,當教師把原著中范進中舉的實際年齡“54歲”寫在了黑板上,學生看后有驚喜、有失望、有不解,但最終都歸于一種表情——不可思議的驚訝。于是,教師又趁熱打鐵,把封建科舉的過程呈現(xiàn)在課件上,然后靜觀學生之變。果然有學生按捺不住叫起來:“那他考了多少年?。俊薄八麕讱q開始考的???”“他為什么考那么多年還不放棄???”……諸如此類的疑問在導入后層出不窮。于是,介紹封建科舉各階段考試時間及年限,讓學生揣摩文中不同階層人物對范進中舉后的態(tài)度,學生逐漸體會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正應了那句“水到渠成”!
二、巧借修辭,一線貫之。
老舍先生的寫景散文《濟南的冬天》流淌著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因為篇幅較短,所以以前執(zhí)教時筆者都是按部就班,簡介作者——朗讀課文——找出作者所寫的景物:山和水——概括2—5小節(jié)的大意,即“陽光下的小山”、“白雪覆蓋下的小山”、“城外的遠山”——體會寫水的妙處。這樣,教學任務是完成了,可課堂也是一潭死水。學生對文章的閱讀猶如蜻蜒點水,浮于表面,很難深層次地領悟文章中美的種種神韻,美景中的濃郁情致。
后來,深入研讀文本,發(fā)現(xiàn)文中的比喻如珠似璣,于是就以此為教學切入點,用“冬天的濟南像_______”,概括出文中冬日濟南給你留下的印象作為切入點,學生很快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濟南像春天,搖籃,慈祥的老人,慈愛的母親,秀美的圖畫,優(yōu)美的山水畫,美麗的少女,透明的藍水晶……這成為他們進一步體驗品味的一個平臺。課堂“活”了起來,講起來也得心應手。
傳統(tǒng)教法側重景物特征的概括,忽略了整體意境的把握。本課提綱挈領,構建了整節(jié)課的框架。既減少了無謂、無效、甚至無用的提問,節(jié)省出一定的課堂時間,又帶動了課文的整體閱讀。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決問題而形成長時間的深層次的探究活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并展示出自己的個性特征,使課堂呈現(xiàn)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現(xiàn)象,也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創(chuàng)設情境,刪繁就簡。
《熱愛生命》是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的著名短篇小說,緊張的故事情節(jié)中沒有一點作者人為的痕跡,沒有多余的議論,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個人在荒原中歷盡艱難的求生過程,不動聲色地描繪出了生命的偉岸和強大。小說篇幅較長,給授課提出了挑戰(zhàn)。
江蘇省初中語文優(yōu)質課《熱愛生命》的執(zhí)教者用自己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巧妙地選取一個切入點,打通了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溝通渠道。在整體感知全文后,執(zhí)教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所幸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更幸運的是他失去光明的眼睛不久又恢復了視力。從此以后他愛上了面包,愛上了清水,愛上了加州的陽光,最喜歡和他的母親徜徉在橘樹叢和花叢中。他決定要腳踏實地地生活,不再去做遙不可及的發(fā)財夢。對于過往的那一段經(jīng)歷,他很少提起,也許是不愿意,也許是不敢。直到有一天,“咚咚咚”“咚咚咚”門被敲響了,他打開門一看,門口站著一個健壯的小伙子,名叫杰克,是他的弟弟。杰克很興奮,滿頭大汗,一沖進門,就一把摟住哥哥說:“嘿,老兄,聽我的幾個鐵哥們說在塞克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金礦,他們約我明天就出發(fā),去碰碰運氣?!保ㄉ宰魍nD)你會怎么想?這個情境始終貫穿整節(jié)課,加之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牢牢地吸引了學生,挖掘了閱讀的深度,從而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閱讀天地。這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使得這篇課文教學起來如行云流水,這節(jié)課成為高質高效的一堂課。
四、板塊推進,各個擊破。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幽徑悲劇》是一篇意蘊深刻的作品。字里行間充盈著作者對生活的感悟。當許多同類被無情誅伐后,幽徑上幸存的這一株古藤蘿格外令人同情。逆境中,樂觀的季老從它身上獲得了人生的安慰乃至人世之留戀。初二的學生閱歷較淺,還不太能夠理解這種博大的情懷。有位教師在教學《幽徑悲劇》時,緊扣題目中的“悲劇”二字,將本課設計成戲劇中的四幕,分別命名為“吊死鬼在哭泣”、“生前之美”、“挽歌誰在唱”、“挽歌為誰而唱”。
這四幕設計層層推進,分別解決了以下四個問題,即“觀藤蘿之慘”、“賞藤蘿之美”、“感作者之悲”、“析悲劇之因”。執(zhí)教者抓住解決問題的核心因素,迅速切入,將這出悲劇進行了分鏡頭處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幫助他們在漫無邊際的思考中找到一條隱約看得見光明的道路,使課堂討論波瀾起伏但更有實效。這種清晰而又靈動的教學設計思路,對于科學有序地推進課堂教學進程,對于生動細膩地展現(xiàn)課堂藝術魅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遠不止這些,如還可以從題眼切入,從背景切入,從關鍵語句切入等。語文教師應象軍事家那樣,觀敵料陣、運籌帷幄,對文本做全局性研究和了解,在文本和學生之間駕設橋梁,創(chuàng)造性地找到最佳教學切入點,使教和學兩方面都心中有數(shù),目標明確,實現(xiàn)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統(tǒng)一,促進有效教學乃至高效教學。
(作者單位:揚州市江都區(qū)
丁溝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