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鳳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心理上的修養(yǎng),體力的、道德的、審美的修養(yǎng)就不可能想象?!本褪钦f,心理素質(zhì)能為其他素質(zhì)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入情感教育,對小學生的學習、成長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有積極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資源,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以促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例如:在教學《麻雀》一課時,我把課文的重點句設置成問題,讓學生理解和體會。體會“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形象地表現(xiàn)出老麻雀飛落時動作之快、用力之猛,反映了老麻雀著急、緊張的心情,也顯示了它的勇敢。 “絕望地尖叫著”說明老麻雀對自己能否擋住獵狗沒有把握,但仍盡力尖叫保護自己的幼子。此處讓學生展開討論,老麻雀這樣勇敢的原因是什么?有學生理解成“母愛”,有的理解成“親情”。這正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時機,我趁機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做來回報母親的愛,還有如何處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等,學生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很多,懂事了很多。這就是情感教育的作用。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發(fā)展,能否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也很重要。美國有學者實驗證實,良好的情緒能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康復能力。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幫助他們消除消極的情緒,形成積極的情緒,這對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極為重要。我在教學《小草之歌》一課時有很深的體會。這是一首現(xiàn)代詩,詩中以擬人化的手法贊美小草,道出小草雖然弱小,卻非常自豪,它不慚愧、不氣餒、不灰心、不計較,總是索取少奉獻多。小草的這種樂觀、自信、堅強、勇敢的精神不正是現(xiàn)在孩子身上最缺少的東西嗎?為了對學生進行一次深刻而有效的情感教育,我專門用一節(jié)課進行如下工作:第一步先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感悟小草的精神。第二步引導學生感悟詩的內(nèi)涵。第三步讓學生走出文本,進入角色:“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會怎樣來唱這首《小草之歌》?”然后讓學生激情表演,形成情感共鳴。通過這三步,學生的身心接受了一次洗禮,促進了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