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圣發(fā)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nèi)容,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于向?qū)W生滲透復雜問題要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huán)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cè)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qū)W生滲透一種在數(shù)學學習和研究問題方面都很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shù)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并非只是讓學生學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以此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片斷]
一、猜一猜
教師:我們來做一個給繩子打結的游戲,好嗎?如果在繩子上每隔一段任意打一個結,一共打60個結,你們猜猜有多少段?
二、說一說
學生匯報猜測結果:60段、59段、61段。幾名學生陳說理由,教師見大多數(shù)學生一臉茫然,及時引導:“你們能聽懂嗎?”學生搖頭,教師追問:“怎么辦?能用什么方法讓其他同學信服你們的想法?”學生順口答道:“打結?!?/p>
三、試一試
學生開始嘗試打結,可是許多同學打了一會兒就停下了。教師抓住時機問:“打結驗證是個好方法,可在打結的時候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了?”學生答:“這么多的結,太麻煩。”教師:“如果給你時間慢慢打結能完成嗎?”學生:“能,可是太麻煩了?!苯處煟骸拔覀兡懿荒懿淮蚰敲炊嘟Y,尋找其他方法?”學生:“我們可以少打一些,看看有沒有規(guī)律?!苯處煟骸澳俏覀兙痛?個結,觀察結數(shù)和段數(shù)有什么關系。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可以在另外的繩子上試一試。”
四、展一展
生1:我是這樣打的,兩頭分別打一個結,中間打一個結,這樣有3個結兩段。(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圖1)
生2:我在繩子的中間打了3個結,這樣有3個結4段。(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圖2)
生3:我在繩子的一頭打結,另一頭不打結,這樣就有3個結3段。(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圖3)
師:有沒有不同的打結方法?
生:我先在繩子的中間打兩個結,再把兩頭合起來打一個結,這樣也是3個結3段。(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圖4)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沒有了。
五、議一議
師:下面我們來好好看看這幾幅圖。圖3和圖4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們的結數(shù)都等于段數(shù)。
師:為什么它們的結數(shù)都等于段數(shù)呢?
生:有一個結就對應一個段,所以它們的個數(shù)就會相等了。
師:圖1和圖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兩頭的物體相同的時候,兩頭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個數(shù)多1個。
師:為什么?
生:開頭的物體后面都對應著一個中間的物體,結尾的物體沒有對應的物體了,所以就多1個。
師:這四幅圖,可以分成幾類?
生1:兩類,圖4是封閉的圖形,圖1、2、3不是封閉的圖形。
生2:兩類,圖1、2是兩頭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個,圖3、4兩種物體的個數(shù)相等。
師:為什么都是打3個結,可是形成的段數(shù)卻不同呢?
生:因為打結的位置不同,所以段數(shù)就不同。
六、思一思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剛才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都碰到了哪些問題?又是怎樣解決的?可以同桌互相說一說。
生:猜想段數(shù),不知對錯;打結驗證,遇到麻煩;簡單入手,尋找規(guī)律。
師:大家今天不僅能發(fā)現(xiàn)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還能運用這個規(guī)律解決不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實植樹問題中的學問還有很多,以后我們還會學到封閉圖形中的植樹問題,這些都需要大家在學習中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七、練一練(略)
[片段剖析]
一、數(shù)學模型建構,言之有物
學生通過給繩子打結這個具體、可感的活動,豐富了自己的表象儲備,形成了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為最后提煉規(guī)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實,不同的打結方式就是不同的“植樹”情況,學生利用小小的繩子親歷了一個又一個“植樹模型”的建構過程,形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模型群。這樣言之有物的數(shù)學模型建構過程,使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xiàn),思維能力在互補、碰撞中提升。
二、巧借細小繩子,突破束縛
教材中的例題只是呈現(xiàn)了一種規(guī)律,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比較小,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只是停留在引導學生解決一種規(guī)律,其他的規(guī)律分課時教學,那么就會導致學生對于“植樹問題”形成不完整的認知結構;如果逐一講解相關的規(guī)律,課堂的教學時間肯定不夠,這樣的教學效率難免低下。那么怎樣才能突破教材的束縛呢?可以找到一個“拐杖”,讓學生在最經(jīng)濟的時間里完整地自我建構數(shù)學模型。一根小小的繩子就是神奇的“拐杖”,它能把“植樹問題”的所有情形都概括進去,既突破了教學的束縛,也突破了時間的束縛。
三、策略意識滲透,潤物無聲
這位教師“以小見大”的數(shù)學思想,在不經(jīng)意間就滲透給了學生,而無需反復地講解、枯燥地強調(diào)。當學生在三種猜測間糾纏時,教師的追問點撥讓學生找到了“打結試一試”這一解決問題之路;當學生為無法打結出全部結數(shù)時,教師的適時引導,讓學生找到了“從簡單問題入手尋找規(guī)律”的策略。在總結出段數(shù)與結數(shù)間的關系后,教師不是馬上進行相關練習,而是讓學生說一說:“剛才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都碰到了哪些問題?又是怎樣解決的?” 學生通過回憶、討論,把“算術解答,不知對錯;畫圖解決,遇到困難;簡單入手,尋找規(guī)律”的探究歷程深深地留在心里。試想,今后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學生還會束手無策嗎?這不正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最好體現(xiàn)嗎?不可否認,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但生生之間的這種差異也是學習資源,這種資源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應得到充分展示和合理利用。
正所謂,小繩子大作用,以小見大,以小博大。
(責任編輯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