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羽 何九甫
摘 要 禪宗的思想豐富多彩,其許多學說獨具魅力,我們現(xiàn)今的語文教學與禪宗的“頓悟”說、“非有非無”說、“自然適意”說和“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把禪宗的思想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有助于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guān)鍵詞 禪宗 語文教學 頓悟 非有非無 自然適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Zen Buddhism and Chinese Teaching
DONG Yu[1], HE Jiufu[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2] No.1 Senior High School of Jinchuan Company, Jinchang, Gansu 737100)
Abstract The though of Zen is rich and colorful, much of its unique theory is so charm. Nowadays, ou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insight" said, "not the no" said, "natural cozy" and "big doubt is, little doubt realized little, no doubt enlightenment no" of Zen, applying the Zen thought to the Chinese teaching, preferably help us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Zen; Chinese teaching; epiphany; not the no; natural cozy
1 “頓悟”說,語文學習的成效是在長期積累中的“頓悟”
語文學習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頓悟”。作文寫作的靈感來自自身的頓悟,對一個問題的理解很多時候也是來自自身的頓悟,尤其是在對古詩詞的理解中更多地需要學生的頓悟。而教師要使學生達到“頓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僅要求教師運用適當?shù)姆椒c撥,更需要學生自身長期的知識積累。
在禪宗中“悟道”不可強求,只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獲得。有一偈曰:吾本求茲土,傳法求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這便是禪宗悟道的真諦。說到“頓悟”,便需要“修煉”,只有在長期的日常生活的慢慢“修煉”方能達到瞬間的“頓悟”。 靈云志勤禪師的桃花悟道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逢花發(fā)幾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蓖瑯樱谡Z文學習中學生要想達到瞬間的頓悟也必須要有“三十年來尋劍客”的慢慢“修煉”,想要一直保持好的語文成績,就需要很好的語文素養(yǎng)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些因素的形成則需要長期的語文積淀和生活積累。
2 “自然適意”,語文寫作教學中“本真”的重要性
禪宗講究“自然適意”,重視本心,不受外在束縛,自然天成。禪宗的這種自然天成、不假修飾的表達方式為當時及后來的許多士大夫所接受,并被他們廣泛地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去?!对娝挕穬?nèi)編卷三說:“禪則一悟之后,萬法皆空,棒喝怒罵,無非至理;詩則一悟之后,萬象冥會,呻吟咳唾,動觸天真?!?這里明確強調(diào)了作詩時“動觸天真” 的重要性,也就是“自然適意”在作文章中的重要意義。王士禎在《居易錄》中說:“當筆忘手,手忘心乃可。此道人語,亦吾輩作詩之真訣?!币舱沁@樣的道理。
學生在語文的寫作中也應(yīng)掌握這種“自然適意”之法則,將真性情形之于筆端。葉圣陶先生曾提醒過我們:“寫作系技能,不能視作知識,宜于實踐中練習,自悟其法,不能空講知識?!庇阡衾蠋熞苍f:“從事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讀無字之書——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然而在我們的許多語文作文教學中,一些老師為了應(yīng)試的需要,常教學生所謂的“作文之法”,而忽略了“本真”和“自然適意”的有效運用。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給我們明確地指出了寫作的方向:自主、真實、創(chuàng)新。這一目標強調(diào)學生要自己去主動地去和生活、社會接觸,主動去和自己熟悉、不熟悉的事物以及人接觸,從而在作文中寫出自己獨到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在語文作文教學中,讓學生自然適意地去寫作,寫出自己真實的感情,寫出學生的真本色,應(yīng)成為語文寫作教學的方向。我們的語文教師應(yīng)該努力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投入生活中去寫作,相信學生寫出的作文會更加真實,更加優(yōu)秀,學生對作文“天生”的“畏懼”也將會慢慢消失。
3 “非有非無”,語文教學中應(yīng)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
“非有非無”之說就是要求我們要有第三種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和想法,不應(yīng)局限于“有”和“無”。在語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不應(yīng)教條地局限于所謂的“標準答案”,應(yīng)鼓勵學生要用“非有非無”的模式考慮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得出第三種、甚至是第四種答案,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diào)的理念。
語文課堂中一些語文老師在備課和授課中過分依賴教參,沒有自己獨到的思想和方法,在課堂上很少讓學生有自己自由思考和發(fā)揮的機會和空間。這樣的情況當然會漸漸導致學生在課堂和學習中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老師的課堂死氣沉沉,而學生的思想沒有得到開拓,能力也無法有效地提高。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有“非有非無”思想,鼓勵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和答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4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學生要有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
禪的思想中講究人的悟性,禪宗把有悟性的人叫做疑者,認為參禪者必須有大疑情,而老老實實聽話的則是無智慧。明代一禪僧云:“做工夫貴在起疑情”。禪宗思想提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種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的思想,正是強調(diào)“疑”的重要性,鼓勵參禪者大膽懷疑,重視自我,反對規(guī)范性,提倡創(chuàng)新精神,這也是我們現(xiàn)今語文教學中所應(yīng)倡導的。在素質(zhì)教育的口號下的“素質(zhì)教育”,實際還是應(yīng)試教育,學生很少有自己“疑”的機會。所以,他們“疑”的能力也無法得到提高。學生只有勇于質(zhì)疑、釋疑,才能拓展思維,才能在突破之后有所發(fā)展。青少年時期正是思維最活躍的時期,我們的老師要積極地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去質(zhì)疑,把質(zhì)疑、釋疑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曾經(jīng)有位老師在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按照教參的指導給學生講解,一位學生卻對“小喬初嫁了”產(chǎn)生疑問:在周瑜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已經(jīng)與小喬結(jié)婚十年了,怎么還說“初嫁”呢?老師手里的教參上解釋是“美女襯英雄”,在這位學生的疑問之后,老師和其他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考發(fā)現(xiàn)此處確實是不合情理,對此都產(chǎn)生了疑問。這位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經(jīng)常鼓勵學生要有這種“質(zhì)疑”的精神,此時,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他并沒有把責任推向教參,而是啟發(fā)學生去查一查蘇軾的婚姻史,自己主動掌握資料,證實自己的疑問是有道理的,并掌握充足的資料,把正確的解釋找出來。課下,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查閱了《宋詞鑒賞詞典》等許多關(guān)于蘇軾的資料,發(fā)現(xiàn)蘇軾的婚姻生活非常不幸,在創(chuàng)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時正遭受貶謫,他并聯(lián)想起當年功業(yè)有成,家庭幸福的周瑜,而再看看自己卻是功業(yè)無成,愛妻不再,當然會發(fā)出當年“小喬初嫁”時的“雄姿英發(fā)”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所以,我們的語文老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像這位老師一樣要鼓勵和肯定學生的“質(zhì)疑”,要鼓勵學生在這種“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中去思考、去爭辯,學生對學習語文自然很感興趣,學生學得好,老師也會很輕松。
參考文獻
[1] 劉長久.中國禪宗[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張永紅.儒、道、禪閑適思想探微[J].河北學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