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華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對第二語言習得中易出現的偏誤問題的分析
朱 華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由于英語和漢語語言的不同特點,英語中的虛擬語氣、被動語態(tài)一直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難點,本文旨在對學生在學習這兩項語法時出現的偏誤進行歸納分析,以期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英語。
二語習得;虛擬語氣;被動語態(tài);偏誤分析
近幾十年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外國學生的漢語學習研究已經越來越透徹,作為未來的漢語教師,我們不光要研究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的規(guī)律及容易發(fā)生的問題,也應該清楚中國人習得第二語言時容易遇到的問題,進行對比后教學,更能理解外國學生的難處,從而加以指正。
科德 (1967)將錯誤分成失誤和偏誤兩種。失誤指口誤或筆誤,是語言運用上的偶然現象,如不小心將“M r.Wang”叫做“M r.Li”,這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無關,即使本族語的使用者也會出現此等錯誤。偏誤是系統(tǒng)性的,如有學生剛學習英語時說“I is student”,這反映的就是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的不足,這種偏誤不是偶然的,偏誤分析就以這種偏誤為對象。
語法范疇就是語法意義的類,是由詞的變化形式所表示的意義方面的聚合,是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所具有的。漢語是不依賴語法形式的語言,因此漢語中不存在語法范疇這一概念。
在形態(tài)豐富的語言中,最常見的語法范疇有:性、數、格、時、體、態(tài)、式、人稱、級等,在漢語中最容易造成偏誤的是虛擬語氣、被動語態(tài)。
1、含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語氣是“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分別的語法范疇”。而英語的語氣主要表現在謂語動詞上,指說話人對某一時間或人物等的態(tài)度。
虛擬語氣對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來說不好理解,因為漢語中不存在這一概念,也沒有與之對應的概念,易造成學習者的費解,虛擬語氣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是虛擬語氣難以掌握的最主要原因。
2、對虛擬語氣的偏誤來源分析
(1)受母語知識負遷移的影響
很多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時會過度依賴母語知識,甚至用母語句式替代目的語句式。
A對漢語來說,不需要特定的動詞時態(tài)和句子結構配合,而英語相反,因此動詞wish后面的賓語從句中的虛擬語氣要表達跟現在事實相反的虛擬語氣時應該使用一般過去時。
①The girl passed the final exam.But if she had spent more time on it,the result would be better.
例①中的would be應改為would have been
B表示建議、命令、要求時,漢語用祈使句來表達目的,英語則用虛擬語氣來表達此目的,因此學習者在使用時可能忽略使用虛擬語氣。
②The teacher insisted us to finish our homework by ourselves.
例②中的句子用虛擬語氣表達更符合英語實際,此句應為:The teacher insisted that we(should)finish our homework by ourselves.
(2)受目的語知識遷移的影響
學習者學習了初步的目的語知識后,往往會將學過的目的語規(guī)則類推套用。
③If Iwas you,Iwould do it。
例③中was應改為were學生對虛擬語氣有一定了解,但忘記虛擬語氣的謂語部分應該用were,此類偏誤建立在學習者對虛擬語氣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礎上,卻忽略了虛擬語氣中的be動詞,因此應要求學生進行更多練習,熟悉目的語語法規(guī)則。
(3)受文化因素影響
這方面的偏誤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原因是不了解目的語文化,例如表示建議、命令等的謂語后接的從句就應該用虛擬語氣來表達,這是漢語所沒有的語言現象。
④The teacher insisted that we(should)respect for the elders.
這種說法在漢語中是不常見的,但是在英語中更多的是想要取得他人的認同。理解了這種文化差異,學生就不會輕易犯錯。
(4)受學習策略影響
造成偏誤的學習策略主要有過度泛化、遷移、以及簡化。前兩者其實就是之前我們提到的目的語負遷移和母語負遷移。簡化則指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減少他們認為多余的成分。簡化后的句子會缺少連貫性,且對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沒有較大的幫助。
1、含義
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很常見。英語的語態(tài)是表達主語和動詞的語義關系的語法范疇。如果主語是動作發(fā)出者,用主動語態(tài)。
⑤Lee found the ball。李找到了球。
如果主語是行動的指向對象,用被動語態(tài)。
⑥The ball was found by Lee,球被李找到了。
現代漢語也有兩種語態(tài),暫且稱它們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但我們一般將被動態(tài)稱為被動式。現代漢語的被動式最初用來表示令人不愉快的遭遇。
⑦He was hit by a car他被車撞了
后來被動式的使用范圍擴大了,可以用來表示中型或者是愉快的事情。
⑧He was accepted by the Jinan university.她被暨南大學錄取了
漢語是不依賴于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動詞本身無語態(tài)變化,相對于英語來說,被動句的使用頻率少。因此學習者在學習英語被動語態(tài)時易產生偏誤。
2、對被動語態(tài)偏誤的分析
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因為語言之間的差異產生偏誤。最基本的偏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句式結構偏誤及功能偏誤。
(1)句式結構偏誤
漢語和英語結構類型不同,英語被動語態(tài)由“be+動詞的過去分詞”構成,助動詞be有時態(tài)、人稱等變化,根據句子表達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對應;漢語被動式一般由被動標記句表達,被動意義由“被、叫、讓、給”等標記詞表示,動詞本身無變化,因而英語動詞的變化會讓學習者難以掌握,因而產生偏誤。
A動詞轉變?yōu)檫^去分詞時的偏誤
英語的主動形態(tài)轉變?yōu)楸粍有螒B(tài)時,動詞應該轉變?yōu)楸粍有螒B(tài),即動詞的過去分詞。
⑨Itmust do today.
⑩The competition won’t be hold until tomorrow.
例⑨中的do應該修改為be done
例⑩中的hold應該改為held
英語動詞的過去分詞分規(guī)則動詞和不規(guī)則動詞,對不規(guī)則動詞,學習者須進行強化練習,學習者在練習時受規(guī)則動詞演變形式的影響,類推到不規(guī)則動詞,必然產生偏誤。
B句式結構偏誤
英語主動態(tài)變?yōu)楸粍诱Z態(tài)的同時結構也要變化,最基本的是將主動結構的賓語變成被動結構的主語,如賓語是人稱代詞,那么應將賓格變?yōu)橹鞲?然后將謂語動詞變?yōu)楸粍诱Z態(tài),將主語放在by后。
? A driver was sent for by us
? Jim is usually called to me for short
例?中was應改為has been
例?中不應用被動態(tài),改為 I’m usually called Jim for short
(2)功能偏誤
英語中被動句的使用頻率很高,當不愿涉及動作的發(fā)出者或強調動作的接受者時一般都要使用被動語態(tài);但漢語更注重動作的發(fā)出者,因此多采用主動語態(tài)。英語是注重主語的語言,并側重于客體思維,因此表達一些意思時,會多用被動語態(tài);而漢語注重主體的語言,多用主動態(tài)表達。因此必須注意這兩種情況,降低偏誤頻率。
? Themuseum was built in 1888.1888年建立了這所博物館
*這所博物館被建于1888年
? Smoking is forbidden in this office這間辦公室禁止吸煙
*吸煙在這間辦公室是被禁止的
對個人習得英語偏誤問題的分析表明:英語語法范疇的偏誤是偏誤最主要的來源。語法范疇的偏誤包括時、體、態(tài)、性。數、格、語氣等,其中最容易出現偏誤問題的是語氣中的虛擬語氣和語的被動態(tài)。這一分析為我們指出了學習的難點。
研究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啟示:偏誤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母語知識遷移,目的語知識遷移以及學習策略、文化差異等,都會造成偏誤。
[1]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error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5.161-170.1967.
[2]羅曉杰、孫琳《偏誤理論與二語習得》,《外語學刊》2003,(2).
[3]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商務印書館, 2010.
[4]劉嵐《虛擬語氣的偏誤分析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積極意義》《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8).
[5]孔艷《中國學生習得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偏誤分析》.
[6]隗雪燕、王雷《英語與漢語的被動含義》,《外語教學》,2001,(2).
[7]傅繼華《英語虛擬語氣綜述》四川師范學院學報, 2000,(1).
[8]王蘊峰《中國學生對英語被動結構的習得》,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1.
H193
A
1008-7508(2012)05-0068-03
2012-03-02
朱華 (1988~),女,山東青島人,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