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
當代青年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使命,要在這種使命的推動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資料顯示,當代部分學生有以下特點: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缺乏使命感,不能把自己的奮斗目標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lián)系起來,沒有讓使命感在自身的成才道路上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
高中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一門必修課程,是中學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政治課注重加強對學生使命感的引導和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使命感是人的精神動力之一,人的精神動力直接影響著人的行為和社會活動的效果。沒有使命感的學生,就缺乏自身發(fā)展的原動力,就沒有成才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危機感,也找不到人生的走向,終其一生,只能碌碌無為,為外物所困,無所成就。
一、有使命感,就有明確的成才目標
使命的重大意義在于,作為人們全部生活的目的和堅守不渝的指南,時刻指導著人們的行動。使命的一大特點是任務的明確性,有這種明確的任務的意識和認同,就能有明確的目標,而明確的目標是成才的首要條件。聯(lián)邦快遞公司的廣告,給人一個明確的信息,就是“使命必達”。正是這種不計代價、使命必達的使命感,讓聯(lián)邦快遞在1971年建立公司以來,業(yè)務遍及全球超過220個國家,年收入高達320億美元,在全球聘用了21.5萬名員工和獨立承包商。正是這種明確的目標,讓一個公司迅速地發(fā)展起來了。個人的成長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就像航海的船只沒有明確的彼岸,只能在海中隨風飄搖。由使命感所激發(fā)的人生明確的目標,能為學生提供人生前進的不竭動力。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要向學生明確每一次的學習目標,并及時達成,對學生進行社會理想、人生想想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為之奮斗。
二、有使命感,就有成才的堅定任務
早在2005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代代相傳、長治久安。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國家對學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給予了重大的歷史任務。一種使命感,一個明確的任務,能讓一個沉淪的人重新樹立起生活的勇氣,能讓一個自信的人重拾自信,能讓一個不樂觀的人變得積極起來,能給成長帶來很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有使命感,就能激發(fā)成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個社會的美好前景能激發(fā)社會個體的使命感,而這種使命感能激發(fā)社會個體投入到為美好社會的建設和創(chuàng)造當中。當代學生是未來美好社會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命感自然地激發(fā)了學生成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未來社會的建設和發(fā)展儲備知識和才能。這種使命感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讓每個人都積極地為未來的社會投入而準備著。有這么一個小故事:一個游客路過一片工地,看見三個人在壘磚,游客問第一個工人:“您在干什么呀?”工人沒精打采地說:“壘磚。”他又問第二個工人,工人自豪地說:“我在砌一堵高墻?!彼纸又鴨柕谌齻€工人, 工人滿懷憧憬地說:“我在建造本地最宏偉的大教堂?!惫适抡f明,只有有偉大的使命感,個人才能從奮斗中得到更多的滿足感,由此也就具有更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理論聯(lián)系實踐,激發(fā)學生成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每一次成績哪怕是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表揚,這樣,學生在為使命奮斗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成長過程中的成就感,帶來更高的成才、奮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有使命感,就能激起成長的緊迫感
當代學生,生活在太平盛世,生活的無憂無慮,很容易造成學生生活沒有緊迫感;沒有平時成才強烈的緊迫感,就很難找到持久的發(fā)展和奮斗的動力。使命,就是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重大任務。時間上的規(guī)定性,讓使命感總是與緊迫感和責任感聯(lián)系在一起,“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以及對當今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增強學生成才的緊迫感。
五、國家的歷史使命催生學生的使命感
毛澤東同志曾批示:“今后的幾十年,對祖國和人類命運,是一個多么重要而寶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有志氣有抱負的中國青年,一定要為完成自己偉大的歷史使命而奮斗終身!”對青年人提出的這一歷史使命,催生了多少青年的使命感,并為了建設偉大祖國的神圣使命,矢志不渝,奮斗終身。胡錦濤同志也指出,青年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歷屆領導人對青年人寄予的期望,對青年人賦予的使命,應該成為我們當代學生成才的指導,成為使命感的重要來源和奮斗的終極動力。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宿、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tǒng)一,它是調節(jié)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使命感教育要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與愛國主義教育、榮辱觀教育、國情教育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