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紅
患者,男,47歲。10年前起感上腹部脹痛,常于飯后3~4 h發(fā)作,偶有反酸,藥物及進食能緩解。行胃腸鋇餐檢查,發(fā)現(xiàn)胃角切跡處有一腔外龕影,約1.0 cm×0.7 cm,附近胃壁柔軟。胃竇擴張差,黏膜皺襞縱行增粗,X線診斷為良性胃潰瘍。以后患者反復發(fā)作,近期X線鋇餐復查,潰瘍仍存在,約0.5 cm×0.3 cm,竇部呈峰樣狹窄形僵硬,但加壓時顯示胃竇壁尚柔軟,原來縱行增粗的黏膜皺襞消失,而顯示為密集的小圓形息肉樣充盈缺損。胃鏡并取活組織做病理檢查見,在胃小彎距幽門3 cm處有0.4 cm×0.6 cm潰瘍1個。胃竇黏膜平坦,有多數(shù)散在的扁圓形隆起顆粒增生,距幽門1.5 cm處有一隆起的增生病變約1.5 cm×1.5 cm,界限清楚,邊緣略有堤樣突起。病理示小彎黏膜局部不典型增生及癌變(管狀腺癌侵及黏膜下層)。幽門上組淋巴結1個轉移。診斷:①重度萎縮性胃炎,小彎黏膜局部不典型增生及癌變(管狀腺癌侵及黏膜下層),幽門上組淋巴結1個轉移;②胃小彎慢性潰瘍。
很多研究表明胃癌與萎縮性胃竇炎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萎縮性胃竇炎癌變的危險性大于正常人20倍。對于萎縮性胃竇炎演變成胃癌的機理,一般認為萎縮性胃竇炎時,胃黏膜功能和結構都發(fā)生異常改變,胃液游離酸減少,pH升高,胃內細菌量增加,特別是在硝酸鹽還愿酶陽性菌存在的情況下,硝基(NO3-)被還原為亞硝基(NO2-),而使胃液亞硝基(NO2-)含量升高,給胃內合成亞硝基化合物提供了致癌的必要條件,但要萎縮到何種程度,需要多少時間才會癌變,尚不明了。一般說來,胃黏膜活檢時伴有重度腸腺上皮化生和間變者,更易癌變。萎縮性胃炎雖非癌前病變,但如任其自然發(fā)展,確有少數(shù)患者可能演變成胃癌。由此可見,在今后的胃癌防治工作中,應注意胃竇炎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