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要有真情,有實感,但是,寫起議論文來卻沒了“真我”。因為缺少“真我”,議論文成了食之無味,卻又不得不為的文體。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分析起來,不外乎這么幾點:
一是對議論文寫作的認識不清。有學生說,議論文不就是提出一個觀點,再想方設法論證它有道理嗎?怎么可能有“真我”?葉圣陶先生提出:“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議論文概莫能外。
二是議論文教學指導的偏差。在為高考而構建的寫作序列中,議論文寫作指導常常習慣于形而下的反復體認:什么是議論文三要素,如何提出論點,如何展開論證,等等,議論文教學成了單純地傳授這些寫作知識。更有甚者,是讓學生背范文,套寫作模式。
三是所謂高考滿分議論文的誤導。一些《高考滿分作文》教輔書中的范文,網(wǎng)上流傳的所謂高考滿分議論文,基本都是缺少真我、僵化刻板的模式化議論文。在這些“范文”的引導下,學生議論文寫作只能是越來越僵化。
于是,出現(xiàn)了2011年有些省市的高考作文評分出現(xiàn)了對模式化議論文的“重拳打擊”:凡一個中心論點,幾個并列的分論點,即使不判為套作,也要往42分以下判分的評分細則。
議論文應該是表達“我”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循人之常情,發(fā)己之所想,培育屬于自己、有其獨特性的“內在而真實的力量”。有“真我”的議論文才具有活潑潑的生命。
那么,議論文寫作,怎樣才能有“我”呢?
從教學層面來說,給學生形而上的思考,指明寫作的方向,讓他們找到感興趣的寫作點,煥發(fā)寫作的內驅力。從學生層面上來說,可以嘗試通過一些非典型性的議論文寫作活動,逐漸把“我”體現(xiàn)在文章中,寫出有“我”的議論文來。
一.寫作時事評論,建立議論文與“我”的關系
尋找“我”與議論文的關系,是議論文有“真我”的第一步。
在學生哀嘆議論文跟“我”沒有關系時,他們其實忽略了身邊發(fā)生的事情。而社會幾乎每天都有萬眾關注的事件,每個星期都有熱點新聞,按語文學習最基本的規(guī)律,高中生應當有對時事發(fā)表評論的熱情,因為他們正處于最有激情、最有血性,也最無所畏懼的青春期。這恰恰是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最佳時期,是學會說“我認為”的時候。社會問題關乎人的命運,人的遭遇也會折射社會問題,應當引發(fā)學生對社會的關注。
比如,寫校園內的生活評論。食堂是學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場所,對一個接觸外界不多的學生而言,他可能會有更多的觀察和思考:就餐紀律不好,以前是高年級插隊的多,現(xiàn)在低年級學生也敢插隊,處處能反映出道德教育的缺失;教師餐廳與學生餐廳的差異,教師餐廳里,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菜……讓學生進入寫作情境,找到適合的寫作路徑,他們自然有話可說。
還可以寫社會上的時事評論。比如,網(wǎng)絡上走紅的視屏短片《老男孩》引發(fā)了全體學生的種種評論。
有寫了《不只是青春》的:“《老男孩》火了,喚起了那一代人的記憶,點燃的卻是我們九零后在內的每一代人相近而不相同的激情青春。它的成功,不僅僅是兩個主創(chuàng)人員的成就,更是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是人們最真切的心聲。不需要深刻的哲理,也不要警醒的語言,在平凡之中,它觸及了你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笑容,眼淚,愁眉,帶給人們的是一份真誠的感動。”
有寫《網(wǎng)絡,多元媒體的地方糧票》的:“不知是否可以稱《老男孩》為影視作品,《老男孩》只是眾多網(wǎng)絡短片中的一部,我想把它與《瘋狂的石頭》等作品歸為同一類。較各類商業(yè)大片,它們在模仿與超越的羊腸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掙脫了廣電總局的束縛,握緊了大片往往不具備的口碑,它們以強大的人心震撼力與喚起共鳴的感染力,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電影大片壟斷的行業(yè)潛規(guī)則。依靠傳播速度快、低成本的網(wǎng)絡,成為影視文化的新寵。被深深打上草根創(chuàng)作、平民感情的烙印,在網(wǎng)絡文化尚不殷實的今天,它們,成了多元媒體的地方糧票。”
關心身邊事,去思考評論,產(chǎn)生來自本心的內驅力,在這些時事評論寫作中,學生意識到,議論文寫作不是死板地編論點,找論據(jù),而是“我”對生命和生活的燭照與關懷,思維上的理智和深刻自然就有了。
二.觀賞經(jīng)典電影,觸發(fā)“我”多角度的思考
我常常會尋找一些適合學生觀看的經(jīng)典電影推薦給他們,比如《死亡詩社》《返老還童》《飛越瘋人院》《綠里奇跡》等,有時,把看電影寫影評作為假期作業(yè);有時,利用語文課時間播放觀賞,寫影評。這種電影評論,對學生而言,其實是一種“甜蜜的難題”??雌饋磔p松,要想完成得好,其實并不容易,因為需要深入地思考人生、生命和生活,才能提煉出“我”的觀點,寫出有價值的文章。
我也常和學生交流一些電影信息,有時我會問學生:“你們最近又看了什么好電影?推薦給我看看?!被蛘撸骸白罱以诰W(wǎng)上看了某某影片,你們看了嗎?感覺怎樣?”學生常常也眉飛色舞地和我交流。有時,爭議性大的電影更能碰撞出一個個不同的“我”來。
比如,看了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
要問我去年看的電影中哪部最爛,那首屈一指的是《三槍拍案驚奇》。它用一種不可言說的極致趣味不斷挑戰(zhàn)我的三觀,造成我在電影觀賞后連續(xù)做了一個禮拜的噩夢。
后來我又看了《三槍》的歐美原作,相比之下,更催生了我對《三槍》的反感。它用張揚俗氣的色彩和情節(jié)嘩眾取寵,別說是意義,現(xiàn)在看來,是意思也沒有了。
我曾經(jīng)夢想將來當導演,有朝一日把心中充盈膨脹的東西展示給世人看;也夢想成為作家,將腦海中斑斕的念想?yún)R聚于筆端。想來輕巧,要說做那定是困苦難當。
只要一想到:若是將來的我的電影就得數(shù)億票房,觀影群眾卻怨聲載道恨不能討回票價,或者我的文字換回上萬版稅,閱讀者看完后則丟棄一旁使之成為素食垃圾。我便不可自抑地蜷縮起來,只怕落得一個“有意思無意義”的丑名。
——節(jié)選自姚力艷《有意思與有意義》
站在影院門口,腦海中回放老謀子早期的電影,是憑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贏得了口碑,通過電影,他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而現(xiàn)在呢?他輕易地改變了自己的風格,只是為了迎合觀眾,他用錢砸出了畫面的精美,用先前樹立的良好口碑換來了票房。
老謀子真的變了。他的電影不再能引起我心靈的震撼和共鳴,而成為了流于庸俗的“拜金電影”。這樣的改變,我實在不能接受。
真懷念那個永遠不會輕易改變,永遠不會放棄的“秋菊”啊!
——節(jié)選自徐睿祥《不要輕易改變》
影評,可以使學生改變僵化的思維方式,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用辯證的眼光全面正確地看待事物,放棄千篇一律的陳詞濫調,擺脫“公共話語”,寫出有生命流淌的議論文。
三.寫讀書筆記,積淀“我”的思想厚度
一篇成功的議論文,往往來自學生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扎實的文字功底,這深厚的文化底蘊緣于學生豐富的知識積累、語言積累、思想積累等,而這積累大部分來自課外閱讀。讀了,思考了,并且寫下讀書筆記,才能將書本的思想真正內化為思想的厚度。
在“讀什么”上,鼓勵個性化閱讀。在推薦書目的基礎上,希望每個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在“怎么讀”上,要加強對讀書筆記寫法的指導,可摘抄,在摘抄的同時,必須要有點評,鼓勵不落俗套個性化的點評。
例如,有個學生閱讀《紅樓夢》,接連寫了系列性的讀書筆記,幾乎篇篇都讀出了自己。請看以下評論林黛玉的兩個片段:
有人說你只是個尋找愛情的失敗者,但你若果真僅此而已,你便不再是那個孤標傲世的黛玉。我想,在親情與愛情之外,你最終的追求一定是自由。還記得你曾經(jīng)效仿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悶制一首《秋窗風雨夕》。有人說,“耿耿秋燈秋夜長”是你得不到愛情的無奈之嘆,我想,這也是你壓抑的內心對自由的無力的渴望吧。
在我眼里,你絕不僅僅是那個多愁善感,終日以淚洗面的弱女子。更多的,是你魁奪菊花詩的飄逸,是你聯(lián)詩凹晶館的才思,這些,都映射出你身上不同于流俗的光輝。在封建禮教的約束下,你敢于蔑視“三從四德”的精神便像是寂靜中的一聲吶喊,久久回蕩在我心中。
——節(jié)選自張曉妮《你生來就是個尋覓者》
用一顆疏遠闊達之心去欣賞著身邊的人。對四處求著學詩卻遭拒絕的香菱,你盡心盡力地教;對曾經(jīng)是你情敵的寶釵,你全心全意地認錯,認為自家姐姐;對被世人誤為混世魔王的寶玉,你欣賞他獨特的純真,你認他為人生的知音。你保持著一顆天真純凈之心,欣賞著人性之美。在看似波瀾不驚,實則風起云涌的侯門深閨里,在紛繁雜亂的封建社會里,澄澈明凈的你,未曾讓自己的心靈蒙上一絲一毫的塵埃。黛玉,你是那個最會欣賞的人。
——節(jié)選自張曉妮《慢慢走,欣賞啊》
一學期下來,班級出現(xiàn)了一批研究《紅樓夢》《三國演義》《邊城》的“小評論家”。也出現(xiàn)了因個性化閱讀而形成獨特文風的小作者:
翻開老舍的書,分明每一頁下面都隱約呈現(xiàn)著“最北京”的浮水印。幽默的描述,融合著地道的北京話(這也使他書中很多地方北京話都需要加注),和老北京的人在一起,說著最北京的故事。
而老舍的戲劇,如《茶館》使中國的戲劇第一次走出國門,這也使他成為同時代最“全能”的人?!独蠌埖恼軐W》《文博士》講的是商人和留學生的事,和我終究不是一個層面階級?!锻憽吩谖铱磥肀磉_過于直接和說理化,《趙子曰》是老舍的處女作,未免不夠成熟,《二馬》寫的則是異鄉(xiāng)之事,自己怎能“身處己鄉(xiāng)話異鄉(xiāng)”呢?《駱駝祥子》悲劇卻無太大深度,《貓城記》的迷葉讓我深覺諷刺?!峨x婚》寫的是成年人的世界,而自己卻還離婚姻的圍城有相當一段距離。只有《牛天賜傳》的有些支離倒是很像我們也曾經(jīng)歷的童年,至少那份純真,讓我們并沒有太多被時代隔離的感覺。幽默是老舍寫作的一貫風格,看對牛老太太的描述,就讓我眼角上揚了。
——節(jié)選自丁茜《一只眼流淚,一只眼微笑》
把社會、歷史和文化等經(jīng)驗內化為自身的財富,再融入個人獨特的人生經(jīng)驗、審美情趣、文化品位。讀書筆記,也是寫作,就成了學生自覺主動的傾吐。
寫好議論文,不用糾纏于一些空泛的寫作知識上,也不用一再重申大而不當?shù)膶懽饕?,引導學生記錄下生活中細碎的思考,當寫作成為學生的一種“思想方式”、“生命方式”,那么,議論文寫作呈現(xiàn)“真我”也將不成問題了。
張?zhí)m芳,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蘇州。責任編校:李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