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平時考試還是高考,詩詞鑒賞都是考生失分嚴重的一類題型。筆者研究考生詩詞鑒賞題的答題情況、分析失分原因后發(fā)現(xiàn),除去考生表述能力和文化積淀的差異,有些問題是考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可以通過訓練糾正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無法正確解讀詩歌所表達的主旨和詩人的思想感情;二.答題步驟不夠規(guī)范、要點不夠齊全。
答題過程中,若能正確地解讀詩歌主旨和詩人的思想感情,解題就不會出現(xiàn)偏差;答題步驟規(guī)范了,要點都具備了,答題就不會失去一些不該失去的分數(shù)。于此,筆者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的第一個方面,結合幾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解決方法,權作拋磚引玉。
在解讀詩歌主旨時,可采用“外圍突破法”和“本體突破法”。
“外圍突破法”強調“四看”,即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看題目。
看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時候,標題能為我們理解詩詞打開一扇窗口??蠢疃说摹堕|情》,我們明白,作者是在抒發(fā)閨中思婦之情;讀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我們能知曉,作者是在借賦未開海棠來勸勉兒輩。
看作者。審讀詩歌作者,是中國詩歌鑒賞中一種傳統(tǒng)的方法。如果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經歷遭遇,就可設身處地的揣摩詩人心境,運用想象,填補詩歌的空白。如王維、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他們的詩大都表達一種寄寓山水的隱逸情懷。李煜、李清照的生活經歷分前后兩個時期,前、后期的詩風也迥然相異。
看注釋。不是每一首詩歌都有注釋,一旦給了注釋,就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因為命題者決不會輕意地提供無效信息。提供的注釋要么是簡要介紹作者,要么對創(chuàng)作背景作說明,要么對某些詞語作解釋,包括一些典故。認真分析、研究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信息,對我們解讀詩詞主旨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對詩歌注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看題目。也就是看問題設置。一般一道詩詞鑒賞題下設兩問,這兩問的設置,有時會給理解詩歌提供一個契機。如一道南宋陳與義《春寒》的試題,其中一問:詩歌的后兩句塑造了海棠怎樣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個問題的設置使我們在未正式解讀詩歌本身之前,就能心中有數(shù):這首《春寒》是托物言志,借描繪海棠,來抒發(fā)作者情感、表達作者志趣。又如晚唐詩人雍陶的《天津橋春望》鑒賞題所設的一問: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fā)議論,靜觀默察,態(tài)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著作者的一種什么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樣的問題設置對于我們如何分析景物,如何看待情與景的關系倒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
以上這“四看”,說起來繁復,做起來其實簡單。它要求于拿到鑒賞題之時、正式解讀詩歌之前,花幾分鐘左右時間對一些外圍信息做一次提煉、篩選、整合,即能對詩歌的主旨及其所傳達的思想情感,有一個整體、大致的了解。而對于詩歌本身,也可采取審關鍵詞句、析典型意象的“本體突破法”。
審關鍵詞句。即對詩句本身進行篩選、分析、體味。一首詩歌,不管作者表情達意多么曲折、隱晦,他的情感還是會在不經意間,于字里行間流露出來。那么,對于詩歌里面的關鍵字眼、語句,我們要細心分析與體味。如南宋劉過的詞《唐多令》,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句流露了作者情感:“滿”、“寒”、“又中秋”、“故人今在否”、“渾是新愁”。據(jù)此我們得知,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歲月不再,物是人非,交游零落等悲慨感傷之情。
析典型意象。詩歌當中,常有一些典型的意象,表達了特殊的內涵。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柳”(送別)、“竹”(節(jié)氣)、“菊”(隱逸)、“采薇”(隱居)、“折桂”(科舉及第)等。
對一些常見意象特殊內涵的把握,有利于我們正確地解讀詩歌。如祖詠的《蘇氏別業(yè)》,題目要求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詩人形象。在解答此題時,可通過分析典型意象“南山”“竹”,從而得出答案:刻畫了一個性情高雅、追求閑適幽靜生活的詩人形象。
面對詩詞鑒賞這一難點,若能綜合運用“外圍突破法”和“本體突破法”,就能讀懂詩歌主旨、領會詩人情感。但這只是攻破詩詞鑒賞考點的第一步,具體到答題過程中,又有一個答題規(guī)范和要點齊全的問題。關于這個方面,鑒于篇幅的考慮,于此也就不作贅述。
汪麗蕾,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責任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