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倍嘧x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級教師于漪也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使其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見,誦讀是古詩文教學很好的方法。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審美情趣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文,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教師教讀古詩詞應在指導學生咀嚼、體會、感悟和創(chuàng)新上下工夫,放手讓學生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古詩詞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詩詞的意境,最終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
一、初讀,賞詩語
古詩文用韻抑揚頓挫,用語精當?shù)溲?,特別講究字句的干練、灑脫、清峻。教師在教學中要挖掘語言特色,引領學生學會誦讀,自主感悟,傾心欣賞詩文的語言美。初讀時,首先要讀準字音,掌握文章的字詞。對學生進行認真的訓練,并及時糾正,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同時很自然就掌握了其含義,把詩文也能讀得文通字順了。其次,注意重音。重音處理得好,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第三,注意語調。語調指由于思想感情、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或為某種表達效果,在聲音上表現(xiàn)出來的升降、高低的變化。根據(jù)內容處理好語調,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過零丁洋》就要讀得氣壯山河、慷慨悲壯,《歸園田居》就要讀得與世無爭、清新自然,《春望》就要讀得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第四,注意節(jié)奏。初讀中的節(jié)奏需著眼于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jié)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jié)奏。如《陋室銘》駢散結合,音調和諧,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音樂美,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二、誦讀,解詩意
一篇詩文在誦讀中把握了結構,了解了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們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jù)。誦讀時,教師根據(jù)文義、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詩文,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文意、詩意。如教《陋室銘》時,教師根據(jù)文義,配上了幾幅古色古香的圖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樂,使學生從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配樂誦讀時,文章所表達的高潔傲岸的志趣和抱負就呈現(xiàn)出來了。熟讀后,利用多媒體設計動態(tài)板書,扣住思路,抓住關鍵句,用缺字法訓練背誦,從易到難,不斷減少屏幕出現(xiàn)的字數(shù),最后讓學生全文背誦。學生在一個課時內既掌握了背誦,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研讀,悟詩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古詩文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古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古詩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演繹。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感悟出《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友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愛國情,《春望》中的憂國憂民之情;才能悟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相隔兩地的親人的深情祝愿,“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愛國志士的錚錚誓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執(zhí)著的信念,這些生動、具體、獨特的個人閱讀感受,不是老師能分析出來的,只有細心閱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將自身先前的獨特體驗融注到文本中,并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和解析,這不是教師的分析所能代替得了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研讀、自我完成,真切領悟作者創(chuàng)作的動機,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從而深刻地體味文章的情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歷練。
四、吟讀,品詩味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狈磸鸵髯x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同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吟讀的興趣。在吟讀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記憶表象,激發(fā)其想象。因為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shù)表達極其深刻的內涵,學生不展開想象,就無法深入作品內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chuàng)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我們讓學生在想象中吟讀,在吟讀中想象,就是希望學生通過吟讀感知形象,運用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人的意境。如,讀《出塞》,試圖讓學生化身唐代詩人:登上塞外關城,明月下,望著遼闊的荒野,會想起什么呢——秦筑長城、漢衛(wèi)邊關、唐……為了戍守邊境,這關城,從秦漢到現(xiàn)在,灑下了多少征人的血汗?為什么戰(zhàn)爭卻連年不斷……學生只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就能較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
學習古詩文要從詩文的字詞品味、情感體味、風格認識、意境探求等方面來賞析。但要更好地鑒賞古詩文的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就要把誦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尤其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從而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
(作者單位 陜西省岐山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