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一文是蘇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板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這篇文言文,從疏通文言字詞的角度來看,重點要把握好幾個古今異義詞和一些文言特殊句式,其他難度不大,學(xué)生自主翻譯的效果也很好。但在疏通完文言字詞之后,探討“屈原”和“漁父”這兩個人物形象時,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對于這兩個人物形象,“屈原”形象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學(xué)生也很容易地總結(jié)出:屈原他是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xié),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而在分析“漁父”這一形象時卻不是那么順利。有學(xué)生認(rèn)為“漁父”是與“屈原”相對立的反面形象,他隨波逐流,與世俗同流合污,進而得出結(jié)論:我們要像屈原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能像漁父一樣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皾O父”真的是一個反面形象嗎?
其實屈原與漁父不是美與丑的對立,而是與世俗相對立的兩個美的化身,兩種選擇與精神追求。什么原因造成學(xué)生這種誤讀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對“隨波逐流”含義“教條化”的理解
“隨波逐流”,《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飄蕩,比喻自己沒有主見,隨著潮流走。這是一個含有貶義色彩的詞語。
而在《漁父》課文中,漁父是這樣說的:“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可見,前句“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就是對后句“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的解釋。通俗地說就是“所謂的圣人,并不被外物所拘泥,而是可以隨著世道的變化而改變自己處世的態(tài)度”,可見漁父的“隨波逐流”是順其自然、不強為之的超然于物外的處世態(tài)度,是隱逸思想或者說道家處世哲學(xué)的體現(xiàn),具有中性偏褒義的色彩。和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隨波逐流”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樣的。
二、對文本內(nèi)容“模糊化”的分析
首先,從標(biāo)題來看,“漁父”中的“父”字,同“甫”,是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所以,文章中寫的是漁父,而不是漁夫,以“父”稱之,包含了作者是對“漁父”這一人物的尊重。
其次,文章中,漁父的談吐引用圣人之言,“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從這個角度而言,漁父的話表現(xiàn)的是圣人的思想。而且,課文結(jié)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烊ィ粡?fù)與言”——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它進一步渲染了漁父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漁父無言而別、唱歌遠(yuǎn)去的結(jié)尾,也使全文具有悠遠(yuǎn)的情韻。
所以,從“漁父”作為文章的標(biāo)題到全文對漁父的正面描寫,尤其是從文章的結(jié)尾看,似乎很難看出有專門褒揚屈原、貶抑漁父的意思。
三、對人物形象“一元化”的解讀
屈原自沉于汨羅所表現(xiàn)出來的操守與執(zhí)著,值得我們崇敬。但屈原自沉于汨羅這件事情,用我們今天的目光來看,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在先秦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思潮風(fēng)起云涌,人生價值取向并無唯一的標(biāo)準(zhǔn),包括司馬遷本人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結(jié)尾也說“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
由此推及,漁父的生活態(tài)度及人生價值取向也是無可厚非的,更何況漁父不是那種黑白不分、貪圖世俗享受的小人,不至于硬要把漁父擺到屈原的對立面來加以批判。而且,后世眾多詩賦詞曲作品中漁釣隱者形象,如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楊慎《臨江仙》中“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從文學(xué)上溯源,都會使我們聯(lián)想到這篇《漁父》中的“漁父”,這一形象長期被中國知識分子所欣羨著。所以,我們不能在肯定屈原的操守與執(zhí)著的同時,武斷地否定漁父的淡定與超脫。
因此,“漁父”這一形象首先代表了一種遺世獨立的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他一方面保持了高潔的品性和情操,厭倦塵世的紛擾,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這兩個結(jié)合到一起了。漁父已經(jīng)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符號,即堅持操守、追求自由的符號。其次,“漁父”還承載著中國文人對與世無爭的生活的向往。他們自然、愜意、無拘無束。得意時出仕兼濟天下,失意后歸隱吟風(fēng)嘯月,是中國文人千載不變的人生軌跡。他們將山水田園當(dāng)成精神棲居地,在這里,心靈的創(chuàng)傷得到愈合,靈魂獲得拯救與升華。
其實,蘇教版必修五教材編寫也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在“直面人生”板塊下標(biāo)以“生存選擇”這一子題,讓我們在贊美屈原的同時,也同時對漁父表示尊敬,他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隱遁自然、遨游江湖的自由人生,在沒有拋棄高潔人格的前提下,體現(xiàn)了對人生的另一種選擇,是隱逸思想或者說道家處世哲學(xué)的具象化。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陰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