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德育的重要陣地,閱讀教學如何不拘泥于雙基能力的訓練,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積累道德情操,延情于生活實踐中,有效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構思前“尋情”
小學閱讀教材中,生動形象、情文并茂的課文比比皆是,把握住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是感情交流的基礎。因而,教師在構思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一個“尋情”的過程。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其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點,以便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愛國主義是永恒的主題,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中國人感受最深、最引以為豪的。這種憂國憂民的愛國情結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于祖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國人對自己祖國和人民的一種崇高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是對國家和民族利益及命運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曾為祖國母親的古老文明自豪過,也為了捍衛(wèi)她的尊嚴、保衛(wèi)她的美麗赴湯蹈火。這種可貴的愛國情感不正是語文德育的重要內(nèi)容嗎?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許多描寫祖國山川名勝的散文、游記、古詩,還有人物故事,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咬文嚼字,畫龍點睛地揭示其中的德育內(nèi)涵。
二、互動中“蓄情”
1.引導學生咀嚼文字時“知情”
“情”的一頭是語言文字,一頭是思想教育。因而,閱讀教學貴在“披文以入情”。只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動人情節(jié)等細細品味,才能有真切的情感體驗,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如《一夜的工作》一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周總理辦公室陳設極其簡單,一個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边@里的“如此而已”從字面上看是說“就這些罷了”,而如果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我們就會想到:周總理身為國家總理,工作量那么大,而辦公室的陳設卻這樣簡單,可見我們新中國的總理工作是多么辛苦而生活又多么簡樸!通過對“如此而已”一詞的細細品味,學生對總理的崇敬之情就會油然而生,從而懂得艱苦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要從小養(yǎng)成艱苦樸素的好習慣。
2.引導學生在讀中“品情”
小學閱讀教材思想性強,感情色彩濃厚,情節(jié)感人,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文字優(yōu)美,適合學生朗讀,尤其是具有強烈的道德震撼力量的課文,我們就要通過讀來滲透品德教育?!爱敻杼幐?,當泣處泣,如醉如癡,物我兩忘。”唯此,才能起到以讀蓄情,以情引知。
如《只有一個地球》,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旨在喚起學生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保護地球的意識,這類課文說理性較濃,課堂上常常充斥著分析與“口號”。特級教師支玉恒老師上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多角度地誦讀課題“只有一個地球”,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揭題后他接著問,“只有一個地球”這一短語你覺得要讀出什么樣的情感來?學生有的說,要讀出傷心,有的說要讀出珍惜……當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后,支老師要求他們自由地讀一讀,把這些感受朗讀出來,隨即學生就課題展開了情感誦?!扒閯佑谥卸斡谘浴?,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投進地球母親的懷抱,他們的自由天性舒展了,盡情訴說自己的心聲,道德教育也在情中升華。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時“悟情”
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把學生帶入作者描寫的情境中去,就能使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教育。平時上語文課時,我們常常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如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全身心
地投入到讀中去,就會經(jīng)歷一次由感知文字到感受情感的心理變化過程,促使學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悟出文章的“情”來。圖文并茂是小學閱讀課本的特色,能使語言文字形象化、立體化。有的圖概括了課文內(nèi)容,有的圖補充了課文內(nèi)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插圖,畫的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那一瞬間的壯烈情景。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對其眼神、表情的細致觀察及整個光輝形象的感知,把握英雄臨危不懼、人民解放事業(yè)高于一切的崇高內(nèi)心情感,繼而啟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此時董存瑞的內(nèi)心會想些什么?他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怎樣的情景?通過觀察和聯(lián)想誘發(fā)學生對英雄的崇敬之情,無形之中進行了愛國教育、信念教育。
4.引導學生換位體驗時“融情”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去體驗,融入自己的感情,進入角色,從而達到情感的累積與內(nèi)化。
如《萬里長城》一文,教師先讓學生欣賞長城風光的片段,然后結合作者情感表達的方式,設計了換位體驗的一環(huán):假如你也登上長城,看到氣魄雄偉的長城,你想怎樣表達你的情感呢?通過學生換位時的情感流露,學生在感受長城令人神往的同時愛長城,自豪之情也同時溢于言表。
三、延情時拓展
道德概念、道德觀念是由外而內(nèi)移入學生頭腦的。這種“內(nèi)化”過程,既是主體道德思維的成果,也是學生情感選擇的結果。魯潔教授指出:“人對道德價值的學習以情感—體驗型為重要的學習方式。”當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fā)、內(nèi)化后,往往會有“課終諳情情未了”的效果。緊抓學生情感的余韻,用自己心靈的觸角和行動,去體驗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種因素,再通過情感催化,達到提高道德認識,激發(fā)道德情感,實施行為教育的目的。
1.延情于課外閱讀
在學生余情未了時,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使學生的情感有了延續(xù)。學生陶醉于萬里長城的雄偉中時,安排介紹祖國大好河山的書籍,激發(fā)愛國熱情;學生欽佩于張海迪的精神時,引導他們?nèi)プx海倫·凱勒的事跡等,促使學生用堅強的意志去學習……這樣可以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積蓄更多新的情感,在這種良性循環(huán)下,學生的道德情感、行為習慣就會更加
穩(wěn)定。
2.移情于生活實踐
學生的親情情感在課堂上得到陶冶后,就會用已有的情感標準對生活中的人和物產(chǎn)生不同的感情,這是他們情感的又一次延伸與升華。于是要求孩子們做到:對父母說話態(tài)度恭敬;上學要與父母說再見,放學回家要告訴父母我回來了……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從“要我做”到“我要做”,讓孩子們在行動中感悟“孝”。對父母產(chǎn)生由衷地感激和愛,從而真切地懂得珍愛生命、關愛父母的意義所在。小學閱讀課中還有許多像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祖逖劉琨聞雞起舞的自強不息之士。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中國人民以積極、樂觀、有為的態(tài)度對待事業(yè)、人生,不懈追求和完善自我的道德、學識、技能和體魄,從而使神州大地“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就是刻苦學習、不畏困難、堅持不懈,不斷鍛煉自己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毅力。這與學習品質(zhì)中的自信心、意志力、獨立性等等都如同一轍。學生可以對照自己,在生活實踐中用這種道德情感指導自己做事、學習,這樣就能在認知和情感上雙向發(fā)展。
學生情感體驗帶活了豐富的情感素養(yǎng),內(nèi)化了道德教育。我想,情感體驗為深入開展少年兒童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載體。我們教師則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層面的活動,少年兒童一定可以在更寬廣的領域中去感受“德”的表現(xiàn),體會“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規(guī)范,內(nèi)化“德”的準則。
總之,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中,情感因素對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起著重大作用。鑒于此,閱讀教學一定要潛移默化,有機地滲透情感因素,以情育情,以情感人,以情促知,以情導行,以情滋潤道德之花。
(作者單位 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zhèn)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