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多媒體的普及,老師和學生們都習慣了用課件上課,學生放松了,甚至是忽視與丟棄了對教材的閱讀。然而閱讀是發(fā)展人類文明與學習、發(fā)展自我的重要途徑。對目前初中科學教材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歸納,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教材閱讀的策略,于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
關鍵詞:教材閱讀;策略;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一談及閱讀,人們聯(lián)想到的往往是語文閱讀,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僅具語文閱讀能力的社會人已明顯地顯露出其能力的不足。此即表明,現(xiàn)代及未來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的閱讀能力已不再僅僅是語文閱讀能力,而是一種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的綜合閱讀能力??茖W老師應充分認識到科學閱讀的教育功能,將閱讀科學納入到科學課堂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中去,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本文就《科學》閱讀先抒己見,以求教于大方。
二、存在的問題
1.教材文字精讀缺少或沒有,致使理解缺少或膚淺簡單
科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同時,科學語言的特點還在于它的精確性,每個科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chǎn)生歧義的詞匯。然而,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由于老師對閱讀的輕視或者觀念的偏差,造成了學生心智過程的不足,造成學生理解的不準確或不理解,從而無益于我們的教學,甚至使教學效果較差。由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認讀、感知閱讀材料中有關的科學術語和符號,沒有理解每個術語和符號,從而達不到對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不了知識結構,無益于學生邏輯推理思維的培養(yǎng)。
2.對科學家的經(jīng)歷等閱讀的忽視,致使學生在科學人文精神上教育缺失
《科學》教材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科學家小傳,以及科學家傳記中描述的科學家克服種種困難取得成就的曲折過程和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狀態(tài)。在材料中常常包含有以下幾方面的元素:第一,身處困境,只要意志堅強,不畏艱難,勤奮學習,勇于攀登,勝利與成功之路是可以走得通的。第二,在學習、實驗過程中閃現(xiàn)的智慧光芒。第三,在科學的道路上,可能會遇到不應有的壓抑和歧視,但只要有信心,有腳踏實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鎖和禁錮是可以打破的?;诳茖W精神上的人文教育則恰恰是我們科學課堂教學的重點。然而,我們許多老師在實踐中丟棄了這部分的教學,觀念上認為這些不是科學老師教學的內(nèi)容,與學生學習物化生無關系,與學生對科學知識與技能學習無多大關系,從而不重視這部分內(nèi)容,甚至不引導學生閱讀這方面的材料,致使在學生科學人文精神上的教育缺失。
3.對教材插圖、圖表等閱讀的忽視,致使教學資源流失
初中《科學》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彩色實物圖片,有實驗操作示意圖、各類組織的結構圖、推理或進化圖等,還有各類原理的實物圖、歸納表格等,不少插圖采用了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照片、卡通等。其中的圖表、照片等插圖形象地體現(xiàn)了某些過程或者編者的意圖,編者意圖通過賞析插圖讓學生從這些視覺元素中學到知識,進而理解科學規(guī)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老師卻忽視了這些“優(yōu)美的圖畫”,致使教學資源流失,也失去了如何教育學生讀圖的機會。
4.以評代讀,以析代讀,破壞了學生的閱讀習慣,致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缺失
講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對教材有效的講評能使學生快速地掌握知識。而有些教師在講評課上為了多講幾道題目,經(jīng)常題目給出后不到10秒鐘就開始分析講解。講評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的閱讀基礎上,沒有學生自身的充分閱讀,教師的講評也最多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再說,過多的講評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思維定式,約束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講評僅僅是老師閱讀后的感受與結論,不能代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結果,僅僅是學生對老師閱讀后結果的“閱讀”。長期下來,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將狹隘化,學習方法將依賴化,思維發(fā)展將被限制。
三、科學文本閱讀教學不足的原因
綜上所述,反映出學生閱讀能力不高,教師不重視科學文本教學。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教師對新課標的誤讀
新課程標準反對死記硬背,因為死記硬背把學生帶入一種被動的學習中,學生學習低效,并且學生的學習變得索然無味,大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廣大的科學教師都積極地轉(zhuǎn)入了訓練與實踐,轉(zhuǎn)入了探究的“戰(zhàn)斗”。所不幸的是,我們的老師把閱讀等同于對教材的死記硬背,于是課堂少了閱讀的實踐,少了最基礎的探究,使我們的初中科學課堂多了浮躁,少了閱讀,少了靜默的沉思。
2.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觀念落后
在教學中,教師重視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多,重視學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的少,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閱讀教材這一環(huán)節(jié)僅僅是做做形式、走走過場,并沒有認真對待。一些教師與學生提到科學教學和學習的任務一般只是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而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視作語文課的教學任務,因而不重視培養(yǎng)科學的閱讀能力。
3.教師對學生主體的漠視
教師主宰了課堂和學習,課堂上的教學指導方式是以講授為主,尤其不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忽略了學生吸納信息的自身活動,他們在教學設計上只考慮自己怎么教,沒有或很少考慮到學生怎么學。學生的科學學習總是處于間接的、被動的態(tài)勢之中。學生對于科學的認識,只是取決于對教師的科學認識的接受及存儲,他們真正的獲取科學信息的技能及能力則難以得到開發(fā),甚至使學生在對課文的閱讀分析中形成了一種對教師依賴的習慣。
4.教學中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初中階段的考試題型變化了,更注重于實踐與探究性了,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教學注重了分析與訓練,然而這訓練卻成了題海訓練,認為這能使學生考出好成績,因而許多教師忽視了對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甚至是三年初中科學學習完了,連一張說明書也看不懂。由此可見,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整個中學階段科學教學的任務之一。
5.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考察科學成績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不難看出這一點,他們都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如課前主動預習、邊閱讀邊思考、使用工具書和參考書、記讀書筆記的習慣等等。但因良好讀書習慣的形成過程的復雜性和艱苦性,學生大多數(shù)敬而遠之。因此,許多學生沒能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因而也不能建立起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四、科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改進策略
如何在中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從教師進行教學的角度上講,首先要求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指導閱讀方法,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閱讀品質(zhì)。
1.轉(zhuǎn)變觀念,增強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意識
明確閱讀能力是科學學習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茖W中的描述、解釋、說明、分類、歸納、概括等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都與閱讀能力有關系。因此,可以說閱讀能力在科學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其他學習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
2.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做到:首先,明確閱讀意義,提高閱讀自覺性。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閱讀科學教材的作用,它既是教師教學的依據(jù),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源泉,從而讓學生認識其閱讀教材的必要性。其次,要建立閱讀教學常規(guī),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行為。建立閱讀教學常規(guī)就是要制約學生的閱讀行為,使正確的閱讀行為得到重復練習,得到強化,趨于穩(wěn)定,也即“習慣成自然”。同時又擯棄那些不合規(guī)范的不良閱讀行為。筆者在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行為時,一直十分重視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堅持有布置、有督促、有檢查,把閱讀理解教材落到實處。糾正學生不重視閱讀理解教材,沒有掌握科學基本知識就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做習題上的偏見。其二,要求學生閱讀時必須要做到認真、仔細、全面,強調(diào)閱讀要開動腦筋,使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強調(diào)邊閱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符號、作眉旁注、做讀書筆記等。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就可以把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正確地引導到尋求獲取科學知識的途徑上來。其三,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
3.指導閱讀方法,形成閱讀技能
要使學生形成閱讀技能,就必須教會學生正確閱讀科學的方法,根據(jù)科學學科閱讀的特點,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進行“科學”地閱讀。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采用“四讀”方式落實了學生的科學文本的閱讀。
(1)在理讀中享受科學
理讀要求一個“細”字,它解決“進入文本”的問題,解決文本“精華是什么”的問題。所謂理讀,就是尋找式地讀,清理式地讀,整理式地讀,就是細細地讀,把落實基礎知識、進行概念教學、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課文的各個角落。對每一章節(jié),我們都要認真地找尋,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實科學教學要求的、最需要教給學生的知識或其他內(nèi)容,把它們羅列出來,以便做到使學生學習時心中有底。
比如,在學習常見的植物時候,由于這部分內(nèi)容知識點多,雖然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比較接近,但容易混淆,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筆者在教學的時候,就指導學生理清“綱目”,采用綱目式閱讀,采用列表法來閱讀就方便多了,如,植物有種子產(chǎn)生種子植物,后面是被子植物,于是指導學生把列表繼續(xù)延伸,形成了植物有種子產(chǎn)生種子植物,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這樣,把本章的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形成一個樹狀的列表,指導學生采用這樣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生閱讀思路清晰,比較容易地掌握知識點。
(2)在類讀中發(fā)展思維。
類讀,要求一個“聯(lián)”字,一個“牽”字,它解決的是學生對教學材料的積累問題。類讀就是連類而讀,就是從某一點生發(fā)開去,或在本課中、其他課文中找到與之相同相近的內(nèi)容并將它們組合起來,從而鋪展出一個又一個知識的板塊??茖W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技能點存在著相似性或延續(xù)性,針對這一文本,我們可以采用并列閱讀,有助于學生的把握。
例如,杠桿的五要素是學習杠桿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習過程中,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杠桿的五要素的文字表述的同時,指導學生閱讀圖示,圖和圖示把抽象難理解的文字敘述內(nèi)容加以形象化、具體化、條理化,卻常被學生忽略。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識圖讀圖,圖文結合、以圖促文、圖文并重,運用圖文對應閱讀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識記文字上的敘述,更有助于學生對五要素的把握,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直覺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解題能力。在學生閱讀的時候,假如配備學生事先準備好的生活中剪刀、筷子、開瓶器等實物進行對杠桿文本的自我解說,學生必定會在一邊閱讀,一邊擺弄中將文字說明進一步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更有利于學生的閱讀掌握了。
(3)在品讀中培育精神
品讀要求一個“深”字,由子含有一個“品”字而變得深刻而又優(yōu)美,它要求我們在研究教材時力求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發(fā)現(xiàn)。這“獨特的發(fā)現(xiàn)”正是具備功力和思維靈活的表現(xiàn)。實施課堂教學之前如果能有“品讀”這一步,教師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了。
訓練時可以從讀書內(nèi)化、實踐外化這兩個基本點切入,以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以讀的能力培養(yǎng)為開端,以讀寫結合、悟行結合為主要教學手段,開展讀書會、故事會、讀書體驗交流會等形式進行,如指導學生閱讀牛頓的發(fā)現(xiàn)第一定律故事時,讓學生談牛頓的科學精神、說牛頓的其他科學故事、寫牛頓發(fā)現(xiàn)的靈感等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激發(fā)了學生發(fā)現(xiàn)科學的靈感等。
(4)在巧讀中提高技能
巧讀,要求一個“活”字,要求一個“變”字,它解決“如何多角度地科學地利用各種方法提高閱讀質(zhì)量”的問題。這種讀法一般著眼于理解課文的思維靈活性,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閱讀技巧。如果由幾個材料構成,則必須弄清材料間的相互關系,一般有并列式、遞進式和總分式等。如果是并列式,則將相關材料的要點內(nèi)容累加起來;如果是遞進式的,則著重考慮后面材料的內(nèi)容;如果是總分式的,則主要考慮前面材料的內(nèi)容。
比如溶解度,概念句式比較長,在閱讀并理解時學生不容易掌握,也比較難記憶和理解,怎么辦?筆者在教學時就采用了句式化閱讀理解,板書溶解度概念于黑板,即“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zhì)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質(zhì)量為該物質(zhì)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要求學生畫出該句子主干,學生們非??斓鼐彤嫵隽恕拔镔|(zhì)質(zhì)量為溶解度”是該概念句子的主干。然后老師再試問,在詞語“質(zhì)量”前的修飾語有哪些?學生們開始了合作討論,片刻,他們就應用語文知識回答,“質(zhì)量”詞語前有三個定語,即“在一定溫度下”“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tài)”,教師指導學生采用句式化訓練式閱讀,非常容易地掌握了溶解度概念的三個條件。最后,讓學生討論把“質(zhì)量”前的三個定語任意刪除一個或者兩個、三個,讀讀刪除后形成的句子與原句有無區(qū)別,在這樣的指導閱讀教學下,學生們就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該概念的第二個關鍵,即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還理解了溶解度受溫度,溶質(zhì)、溶劑的性質(zhì)的影響。有時為了方便教學,也可以采用“某物質(zhì)在溶劑里的溶解度須在、
、 條件下”的方式進行。
總之,科學教師應當認識到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無論是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外活動中都應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培養(yǎng)和訓練。只要廣大科學教師抓住科學閱讀的基本特點,善于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扎扎實實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中學生科技閱讀能力就能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蔣成禹.閱讀藝術系統(tǒng).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3).
[2]曾祥芹,埋雪屏.閱讀學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