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經常動動筆,用比喻的說法說,就是‘下水’?!比~老又說:“我希望教師練習寫文章,并不是專指練習寫文藝作品而言,尤為重要的是寫一般文章。教師指導寫作,不能空講些作法,一定要有寫作的切實經驗,才能隨機應變,給學生真正有益的幫助。”教師“下水”作文,其意義毋庸置疑,但形式一般都采用了示范式“下水”。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還采用了如下“下水”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片段式下水
此法是寫一個片段,或是開頭,或是結尾,或是文中某一段落等,這是“下水”作文十分有效的一種形式,堪稱“下水”作文“輕騎兵”。學生在寫作中的不足之處往往表現(xiàn)在局部,也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作文中局部的突出問題,寫一些小段落予以示范。
一段時間以來,學生的作文不能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社會蒼生,投向積極的社會思考。作文在弘揚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追求現(xiàn)實意義上著力不夠?;诖?,在以“接力”“真,就一個字”為題的作文時,我寫了如下兩個片段:
【片段1】在這個一切以經濟為中心的時代,文化似乎顯得并不那么重要,甚至更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噱頭將我們的文化蹂躪得體無完膚。試問,長此以往,我們何以抓好這接力棒,何以將文化傳承下去?歷史在冥冥中賦予了我們這樣的重任,我們卻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中將其淡忘,任憑諸如韓國、日本等國以近乎強奸的方式將其據(jù)為己有,國人的顏面何在?中華五千年歷史的文明何在?炎黃子孫的羞恥之心又何在?
給出以上“下水”片段,旨在告訴學生:作文要從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跳出來,眼光向外,關注廣闊的人生,體察紛紜的世界,去留意國家與社會,人類與自然,戰(zhàn)爭與和平,歷史與未來……家事國事盡攬視野,民風世態(tài)形諸筆端,這樣才能寫出大氣作文。
此“下水”片段示范給學生后,學生也感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能與社會脈搏同時跳動的作文,辭藻再華麗,也難以掩蓋思想的空洞。從此,主動讀書看報的多了,自己做讀書筆記,做剪報的多了。一段時間后,學生作文羅列“光榮榜”“英烈榜”的現(xiàn)象有所改觀,作文選材也漸漸有了時代氣息。
片段式“下水”重在有的放矢,以解決學生傾向性問題;貴在持之以恒,讓學生讀一段能有一得。
二.提綱式下水
老舍先生說,寫文章前,總要認真地在頭腦中理清思路,即便是寫極短的文章,也要預先列寫作提綱;有了提綱心里就有了底,寫起來就順理成章;先麻煩點,后來可省事。由此可見,寫作文列提綱多么重要。列提綱,就是組織材料,把有用的內容,即有助于表達中心思想的材料,用簡要的文字擬定一個概括的、合理的綱要。有了提綱,下筆時才會胸有成竹,順著提綱寫下去,就可以一氣呵成。
此類“下水”文就是教師不寫片段或整篇文章,僅僅列出一個比較詳細的提綱,展示教師作文構思過程,從而給學生以啟發(fā)和示范的作文形式。這是筆者常用的“下水”方法。
【提綱1】
人生長河中的航行(并列式)
論點:人生長河,浩浩蕩蕩,置身于這股颶風洪流,生命渺小得如滄海一粟,但我們仍舊要駕駛這一生命小舟,去完成人生壯麗的航程。
分論點一:我們當以智慧為舵,把握好人生長河的航向。
分論點二:我們當以意志為漿,搏擊人生長河中的狂風暴雨。
分論點三:我們還應以自省為帆,叩開彼岸成功的大門。
結尾:逝者如斯,不舍晝夜。讓我們與時俱進,相時而動,駕一條生命小舟順流而下……
【提綱2】
真,就一個字(層進式)
真,其反義詞為假;求真,也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打假”。但求真被人們的關注度似乎遠不及打假那么高。(引出一些社會現(xiàn)象)
列舉一些社會現(xiàn)象(方舟子打假,真假“周老虎”,曹操墓等)
社會上一部分人熱衷于造假,究其原因,從個人來講,是道德的淪喪;從社會整體角度來講,是社會缺乏求真的精神和勇氣。(分析原因)
久而久之,人們很少再去關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意識在喪失,創(chuàng)新能力在下降,這是社會的悲哀。(分析危害)
如何讓社會步入正常的軌道,讓求真成為共同的信仰呢?(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一切問題人們都能通過正常渠道了解真相時,“假”就失去了市場,剩下的就是說“真話”,用“真情”,求“真理”,善和美也就隨之而至了?。ńY語)
【提綱3】
有這樣一種聲音(記敘文)
開頭:引出生活中父親三輪摩托車的聲音。
第一次描寫三輪摩托車的聲音,突出它對家庭的意義。(一個細節(jié)描寫)
第二次描寫三輪摩托車的聲音。(一個場面描寫突出母親對父親的愛)
第三次描寫三輪摩托車的聲音。(著重描寫下雪天特定環(huán)境下的聲音)
結尾:這天籟之音,承載著全家的希望,傳遞著親人的溫情。
這種形式可以提高“下水”作文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作文寫提綱的習慣,幫學生打開思路。學生多揣摩此類“下水”文,也會慢慢掌握列提綱幾個要領:段落層次要周嚴、細密,成文才能有嚴密的邏輯性,條理清楚;材料選擇要突出重點,成文時才能做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
此類“下水”作文,可以用在面批時,可以用在課間閑聊時,也可以用在學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時,給學生以啟示。但要注意不能因此讓全班學生作文模式化,出現(xiàn)“百人一面”的現(xiàn)象,更不可“一刀切”,限制了部分富有才情學生的自由發(fā)揮。
三.矯正式下水
這種“下水”作文,主要用于作文講評課,其目的是糾正學生考場作文的突出問題?!跋滤鼻?,教師要充分研究、分析學生的問題作文,對學生作文中傾向性問題了如指掌后,再根據(jù)學生突出的、共性的問題,針對性地“下水”以糾正這些問題。
【案例1】
原文:法國的普魯斯特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在一間門窗緊閉的房間里靜靜地思索!十五個年頭,終于寫成了《追憶似水年華》。這部著作不知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巴爾扎克躲在一個小樓上慢慢地喝完了一萬杯咖啡,《人間喜劇》橫空出世。我國著名作家張承志在昏暗的燈光下,伴著呼嘯的西北風,幾年如一日。靜靜地在那兒寫作,終于寫成了《北方的河》。身前不事張揚,身后為人所敬仰。
矯正文:是誰在暗室里《追憶似水年華》?是誰用一萬杯咖啡譜寫一部《人間喜劇》?是誰夜夜長明燈記錄《北方的河》?普魯斯特、巴爾扎克、張承志他們這群孤獨寂寞的靈魂,生前無聲,死后卻長存。
普魯斯特他們視名利如糞土,視作品如生命,以煉獄般的生活去描寫厚重的歷史,用充滿著人格魅力的內斂贏得了尊敬與景仰。而當今有些作家叫囂著用身體寫作,今天罵名人,明天造緋聞,其目的無非是以欺騙的手段為作品贏得賣點,到后來卻因抄襲丑聞為人所不齒。這種不惜喪失自己的人格以求得一點蝸角虛名、蠅頭小利的人怎能不被人唾棄?
目的:原文側重列舉了幾個人物的事例,語言顯得啰嗦,且沒有分析,這是學生寫議論文常出現(xiàn)的問題,矯正文通過排比舉例,既增加文采,語言又顯得簡明,議例增加理性的力量。
【案例2】
原文:當然了,不事張揚也不等于碌碌無為,這是很清楚的。
矯正文:然而,不事張揚并非無所事事,而是需要埋頭苦干,認清自我,耐得住寂寞,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盡管,能成為大家名家的,少之又少,但那種沒有任何目標“躲進小樓,不問世事”的做法,也只能是庸人的借口,這樣的生活只是“死水一潭”。因此,我們做人要不事張揚,做事要有理想。即使不能成名成家,但在自己的崗位上,安靜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的人生也同樣精彩。
目的:原文沒有能夠展開,加之學生平時作文不會作辨證分析,矯正文就通過辨證分析增強說理的力度。
這幾個短文是進行作文講評時寫的,目的是矯正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典型問題、共性問題,不求脫胎換骨,但求有所進步。通過訓練,讓學生作文時避免這些“硬傷”,以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成績。
四.定制式下水
此類“下水”文為部分學生“量身定制”,不要求所有學生都去模仿。班上有幾個學生作文總不入“格”,對寫作似乎失去信心,筆者根據(jù)他們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定制了“由頭引入”式“下水”文,供他們模仿,以訓練他們寫作中規(guī)中矩的議論文。幾次訓練后,“一事一議”型議論文,他們也寫得像模像樣。筆者其中一篇定制式“下水”文《信念的重量》發(fā)表于《班主任之友》(卷首語)。
【定制文1】
信念的重量
王亞聲
信念有時候也是有重量的,而且大得讓人無法想像。
美國麻省Amherst學院曾經進行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實驗人員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當南瓜逐漸長大時,能承受的壓力有多大,最初他們估計南瓜最多能夠承受500磅的壓力。
在實驗的第一個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壓力;到第二個月時,這個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壓力;當它承受2000磅的壓力時,研究人員必須對鐵圈加固,以免南瓜將鐵圈撐開。最后,南瓜承受了超過5000磅的壓力,瓜皮才產生破裂。
實驗人員打開南瓜,發(fā)現(xiàn)它已經無法再食用,因為它的中間充滿堅韌牢固的層層纖維;為了吸收充分的養(yǎng)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長的鐵圈,它所有的根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個花園的土壤和資源。
人們頓時被這個小小的南瓜深深震撼了,它本是大自然中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色,竟然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壓力,也許這一切就來源于它的一個信念——撐開箍住它的那道鐵圈。有人說過,大自然是一部偉大的書,“只要你認識了這部書,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貧困時不貧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查,迷失時有指南針”。這顆南瓜,它在大自然的這部書里,寫下的不正是關于信念的篇章嗎?
其實,成功的人生往往很簡單,當信念確定后,能為自己的信念去不懈追求,成功就會隨之而來。正如這顆南瓜,沒有喊半句空言,更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將軀體變成堅韌牢固的層層纖維,將根系向四方伸展,以吸取土壤中更多的營養(yǎng)。
我們對于自己能夠變得多么堅強似乎無法預料,其實,只要用短短的一生去堅定一個長長的信念,總有一天,能看見自己像南瓜一樣創(chuàng)造出奇跡,到那時——
平凡的已不再平凡。
遙遠的已不再遙遠。
班上曾有一個非常喜歡宋詞的學生,能背誦宋詞幾百首,對賀鑄、周邦彥和柳永的詞和人還有一定的研究,喜歡寫一些關于他們的文化散文,但似乎總有點不得要領。基于此,我寫了一篇《向往這樣的生活》(該文發(fā)表于《語文導報》),引導他去思考寫這類文章的寫法,也在他們心田上播撒了一點文學種子。
當然,限于學養(yǎng)和筆力,也深深感到自己的“下水”文引路終究只能是引路,不能讓學生有升華式的進步。于是,我還為他們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夏堅勇的《湮沒的輝煌》、鮑鵬山《寂寞圣哲》和梁衡的“紅色經典”系列等書單,讓他們閱讀,領會這些散文的寫法,以求更大的進步。(后來,該生寫了《那一川煙草》(寫賀鑄的)、《門里門外》(寫周邦彥的)等四篇散文發(fā)表于《揚子晚報》《創(chuàng)新作文》等報刊。)
這些學生因此受到啟發(fā),作文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高考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績。
“下水”文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
1.教師心中有“文”也要有“人”,不可忽視了學情。由于年齡、學歷、生活閱歷的不同,對同樣的事會有不同的感受,用一篇學生“跳一跳,抓不到”的文章給學生示范,最終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給出的“下水”文一定要讓學生仿得了,學得上。定制式“下水”文,只能讓有這方面才情的學生模仿,如果讓班上的所有學生都來學習,只能使大部分學生望文興嘆,自嘆不如,看不到自己的進步,慢慢失去作文的興趣。
2.要把握好“下水”文呈現(xiàn)的時間。心理學認為,刺激能引起個體心理反應,但具有時效性,個體需要刺激越強烈,其心理反應越強。教師“下水”文作為刺激物對學生的影響也具有時效性。因此,把握好“下水”文呈現(xiàn)時間,可以增強“下水文”的實效。在學生動筆前,盡量不呈現(xiàn)“下水”文,以避免學生形成依賴性,不主動積極思考,也可避免學生作文不越“下水”文雷池的尷尬;一定要寫,盡量用提綱式,寫得簡略些,以幫學生打開思路。在學生作文完稿后,教師進行講評時,可針對學生習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呈現(xiàn)片段式、矯正式“下水”文,以達到升格的目的。在作文講評結束后,教師可呈現(xiàn)示范式和定制式“下水”文,以達到閱讀拓展的目的。
王亞聲,語文教研員,現(xiàn)居江蘇泰興。責任編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