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曾經說過,讀書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書讀成厚的,又能把厚的書讀成薄的”。我想這句話并不僅僅適合于厚厚的著作,同樣也適合于一篇短文。教學楊絳的散文《老王》就應想到“薄書讀厚”。
《老王》一文人物形象并不復雜,文字簡約清淡,可謂“薄書”。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艱辛的人生、金子般寶貴的品質和人世間最珍貴的深情,寓于平淡如水、質樸無華的敘述中。無論記敘事件,還是褒貶人物,都是悠悠的、淡淡的敘說著。讀罷此文我們感動于老王底層勞動者的光輝的人性,更感動于楊先生一家人那悲天憫人的善良之心??此茰\文易讀易懂,但要感受到經典的魅力,需要淺文深讀,深入思考,從以下三個層面加以把握。
一.金錢在文本中起到的作用
在老王和楊絳一家交往的過程中,直接涉及錢的有四處:(1)在“乘客不愿坐他的車”的情況下,“我常坐老王的三輪”,楊絳以一種帶有同情的雇傭方式,解決著“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的老王的一些生計問題;(2)在老王送冰時,“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3)在老王送默存看病時,“我一定要給錢”;(4)在老王臨終前送來香油和雞蛋時,“轉身進屋去(取錢)”。
錢碧湘在《禍至不懼福至不喜——楊絳先生二三事》寫到“楊先生出身大家,從來把錢財看得很輕??吹絼e人有困難,總是樂于幫助。她凡給人經濟上資助,心思細膩,只怕傷及別人的自尊心”。金錢不是萬能的,但窮苦人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在楊絳先生看來,老王的每一次為她們家服務,都應該付給一定的報酬(錢),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真誠的關心和不傷弱者自尊的幫助。
錢碧湘先生還在此文章中記載到“大院里給許多人家洗衣的于奶奶,她常替錢家洗衣”。楊絳“看于奶奶老得腰都彎成90度了,不忍心叫她洗衣,她來家,不讓她干活,但仍給她一元工錢”,這體現(xiàn)了楊絳先生對待窮苦人一貫的“憐老惜貧”的態(tài)度。
二.老王心中的楊先生和楊先生心中的老王
在老王的心里,楊絳一家人就像他的親人一樣,老王在臨終之前最后一次拎著香油雞蛋去看望“我”,可以說楊先生一家是他臨終之前最牽掛的親人。即便楊先生是“文革驟起,干面胡同十五號高知樓里的權威紛紛墜落九天,‘斯文掃地’。錢家更是大難臨頭,家破人亡”時,是在被打擊批斗的對象的情況下,老王仍然一如既往地對待他們,給精神受到巨大折磨的楊絳以精神上的一些安慰。
而在楊絳的心里,老王就是個生活在底層的普通勞動者,就是個生活不幸的三輪車夫。面對“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老王,她沒有請他進屋,沒有送他下樓,她不知道老王臨終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不知道老王得了什么病,也不知道吃了什么藥,甚至在老王去世十多天后,才從老李那里順便知道的。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楊絳在當時沒能做到以心換心。假如把老王心中的楊絳和楊絳心中的老王比較一下,應該有輕重之別的。
就因為作者有了關于人格是否對等的反思,所以才追悔。
三.楊絳對老王感到愧怍的深入思考
“因為他來表示感謝,我卻拿錢去侮辱他?”“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文化大革命開始,楊絳和錢鐘書被下放到干校,楊先生被剃了陰陽頭,被迫害躲進廁所;在下放干校時失去了的女婿;“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老王送默存到醫(yī)院去,反復問“我”是不是真的有錢,連老王都問我還有沒有錢。這些讓我們看到楊家當時的窘迫,楊家也是不幸的??墒亲髡邊s感到愧怍,感到“拿錢去侮辱”了老王。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對良知的拷問。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造成了幸運與不幸運,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生活條件、身體條件等等,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了這種平等意識,才會有平等對話,才會感到“愧怍”。正如俄羅斯大作家屠格涅夫在《乞丐》一文最后寫道:“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施舍?!睘槭裁凑f,施舍者沒有給乞丐什么東西,反而從乞丐那兒得到了施舍呢?因為他從乞丐那里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愛。我想從《老王》一文看,老王大概沒有享受到“兄弟”這樣的一聲稱呼,這樣一聲人格平等的稱呼是多么的可貴!人是需要一種精神上平等的。
從《老王》一文中我們看到了一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固守陋室執(zhí)著于自己的名山事業(yè)的楊先生,看到了人品、氣節(jié)有“云泥之別”的楊先生,看到了一位在心靈深處對底層人光芒的仰望的真正的知識分子。
苗慶利,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連云港。責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