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古今中外變形記》。
關于“變形”的文學作品,在西方數量很多。西方現代文學中,著名的有卡夫卡《變形記》,埃梅《變貌記》等,都非常有趣。古希臘兩大史詩之一《奧德修紀》里有女巫把人變成豬的故事,古羅馬大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則是各種神話故事的變形,公元二世紀的古羅馬詩人阿普留斯的《金驢記》(也譯作《變形記》)寫了長篇的“人變驢”故事,詼諧有趣,類似阿凡提式反諷權貴。這些西方故事跟唐傳奇中的《板橋三娘子》似乎有各種暗中的淵源。唐朝國力興盛,文化發(fā)達,中西交通往來密切,商貿遠達大秦(古羅馬)大食(阿拉伯),海路陸路的船隊駱駝隊馬隊絡繹不絕,唐代首都長安里居住著大量的外國人,各國文化互通,相互影響,是極有可能的。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在《譯余偶拾》里說《板橋三娘子》:“……這段人變驢的故事來源大概是近東一帶。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修紀》卷十里紀載,有一個埃雅島(Aeaea)的巫女竭吉(Circe)能把人變成豬,當時奧德修的一群伙伴路過那里,竭吉也是用麥面燒餅款待他們,他們吃完,就都變了豬。公元二世紀又有一部阿蒲留斯(Apuleius)所寫的小說《變形記》,其中講一個巫女能把人變成驢。阿蒲留斯是北非地方的人,他的將人變驢的故事應該是非洲東岸一帶流行的傳說。唐宋時代的板橋是海舶商賈所聚的要鎮(zhèn),北宋時曾設市舶司。所以這段故事大概是外國商人帶過來的,加上我們的人名,便成為中國故事了?!?/p>
有人考證說古代“板橋”屬現今山東膠州市,但這與傳奇中“汴州西”的描述似乎不符合。本文不是嚴格的考證考據學術論文,僅是一篇導讀,因此避開不談,有興趣的讀者請自己去深入發(fā)掘,會更有所得。
我一直認為“唐傳奇”是仍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傳統(tǒng)文學寶庫。可能因為“怪力亂神”說得太多,與宋代以后逐漸形成的“程朱理學”的儒家條框不符,因此“唐傳奇”就逐漸受到冷待,甚至被打入冷宮了。好在宋代開國君臣都極有見識,宋初宋太宗就命李昉等編輯了《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等重要的類書。《太平廣記》專門搜集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唐傳奇”。雖然當時有人說這部書并非后學者所急而把“刻板”藏起來,以至于此書流傳不廣,但因此也把那些重要的故事保存了下來。不然,在“程朱理學”的頑固理解下,這些故事都會消失,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也會變得更加刻板無趣了。除此之外,唐傳奇和五代傳奇,還保存在日本書尞和敦煌殘簡以及其他變文、話本等集子里。上海師范大學李時人教授積十數年之功,編輯了一套五卷本的《全唐五代小說》,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最全的唐五代傳奇總集,對專業(yè)讀者和普通讀者閱讀都極為方便。但要讀完這套五卷本數百萬字,一般學生不僅沒有這樣的精力,也沒有這種必要。以我的閱讀體會,其中也有大半小說并不很有趣,如一些講佛報,講功德,講積業(yè)的傳奇文。我的想法,還是以現代的閱讀趣味和眼光來遴選有趣的故事推薦給讀者。如果因此而引起大家的興趣,去翻讀更多的“唐傳奇”,那這引導性的選讀,就算是有點功勞了。
為了有趣,為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趣”部分得到更多讀者的賞讀,我把一直現在仍然遭到正統(tǒng)頑固人士的排斥的“唐傳奇”中的一些我認為有趣的篇章,選出來和大家一起悅讀。好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道德倫理和說教,而是人性、善仁都寓于生動有趣的故事中。
《板橋三娘子》是一個好故事;有趣,包含著值得繼承和學習的寬容思想。
文言作品的優(yōu)點是語言簡練,意味雋永。在短小的篇幅里,所述故事情節(jié)曲折,人物有趣。
《板橋三娘子》這篇小說不到千字,卻講述了一個極曲折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唐代的汴州城西邊,一個來歷不明、單身獨居、別無親朋兒女的三十多歲女子,獨自開了一個板橋店,客棧兼供餐飲。女掌柜三娘子很富有,后院蓄養(yǎng)很多驢子。她為人大方,遠近往來旅客都喜歡到她店里住。一次,許州客人趙季和投宿晚了,只好睡在最靠里面的鋪子上。鋪子隔壁是三娘子的臥室。當晚,三娘子熱情地招待客人飲食后,客人都睡覺了,趙季和睡不著,半夜聽隔壁有細碎聲響,于墻壁縫隙中偷窺,見三娘子從箱里拿出了一副犁、一頭木牛,一個木人,都六七寸大。擺在地上,三娘子含水一噴,木人木牛就活了,木人駕著木牛在榻前犁地。耕土畢,三娘子取一把種子撒在地上,瞬間,種子就發(fā)芽,開花,麥熟。三娘子收了七八升麥子,磨了面,做了好幾個燒餅。第二天早晨,三娘子拿燒餅來給客人吃,偷窺到三娘子神奇作法的趙季和假裝有事,趕緊告辭,然后悄悄返回,在窗戶外偷窺。幾個客人燒餅還沒吃完,就變成驢子了。三娘子把驢子趕入后院,并把這些人的財物據為己有。
趙季和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但也沒有跟別人說,更沒有告發(fā)她,而是很羨慕三娘子有此法術。一個多月后,趙季和再次來到三娘子的店里投宿,他先做好了幾個蕎麥燒餅,在吃飯時調換了三娘子的一個燒餅,然后假裝吃自己的。一直設套蒙騙別人的三娘子不防有詐,嘗了一口自己做的魔法燒餅,就地一滾,變成了個很壯碩的驢子。
趙季和把三娘子當驢子騎,還拿走了三娘子魔法箱里的木牛和木人等,可是因為不會魔法,他無法讓木牛和木人變活——所以也不能用這法子把其他人變成驢子了。趙季和騎著這頭驢子云游天下,可以日行百里。趙季和騎著板橋三娘子變成的驢子逛了四年,有一次他路過華岳廟,一個老人見到這頭驢子,拍手大笑著說:“板橋三娘子怎么變成這副模樣了?”又對趙季和說:“她雖然做了壞事,但也被你折磨得夠嗆,你可憐可憐她,就在這里把她放了吧。”說完,老人就在驢子的口鼻處伸手撕開驢皮,三娘子從裂縫處跳出來,變回原來模樣,拜謝了老人后離開,從此不見蹤影。
這篇傳奇的有趣之處很多,第一個是三娘子午夜作法,拿出一個木人和一頭木牛,“含水噀之”,噴一口水,它們就活了。三娘子到底是怎么讓木牛和木人具有生命的,這我們弄不明白,作者也沒有說,總之是魔法。看起來很像是機器人,動了個開關,就活動開了,在三娘子房間里的床前犁田耕地。古代的房間不像現在這么講究,要鋪板設磚的,三娘子的床前大概就是泥地。
第二個有趣點是莊稼生長的迅速——“須臾生花發(fā)麥熟”。這里,現代的專家點斷為“須臾生,花發(fā)麥熟”。知道“相對論”這個名字的讀者,可能會心一笑,以為這符合了現代的物理學概念。但古代人又不會知道現代物理學,他們怎么會為迎合“相對論”而編造呢?“時間”有快慢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文學里,所見皆是,《西游記》里就有孫悟空上天當弼馬溫才半個月,花果山的一些猴子已經就老了?!吧街蟹狡呷眨郎弦亚辍钡墓适?,也是很經典的結構。在這里,整個故事出現了奇特的魔幻之處,即趙季和窺到了“不現實”的事件,發(fā)生在了板橋三娘子的房間里。這樣的事情,因為不符合現實的邏輯,趙季和知道肯定有問題,心里一動,第二天就先找個借口溜了。其他客人吃了板橋三娘子用這種“速生麥子”做的燒餅,都變成了驢子。
這個故事讓現在不可避免地吃了很多添加了激素的蔬菜水果和肉類的我們,難免要會心一下:原來,速生的食物大都是有問題的。我們雖然不會變成驢子,但是孩子會早發(fā)育,大人容易生病,還可能影響日后的基因突變,總之轉基因食品都可能有害,吃多了夠嗆。反過來說,正常生長的果蔬肉食,對人類就是安全的。這樣想開去,已經離題了,但也是有趣的。
第三個神奇之處是這篇傳奇文的結尾:云游四年之后,趙季和騎著變成驢子的板橋三娘子來到華岳廟“東六七里”,碰見一個老人,一看見驢子就拍手大笑:“這不是板橋三娘子嗎?怎么變成這副模樣了?”這個細節(jié)表明,老人的眼睛具備了透視功能,可以穿過驢皮見到真相。還暗示了老人認識板橋三娘子,并且知道她所做的壞事情。
通常來說,古人認為名山大川、茂林深崖等地方,總會有一些深藏不露的高人出現。傳奇文里的這位老人也是這種典型的“高人”,但我們不知道他是誰,從哪里來的,又會什么法術。但他能直接看透真相,并且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因此他肯定不是一般人。老人認為,板橋三娘子雖然是做了壞事,但她也受到了懲罰,因此可以贖罪了。從這個細節(jié)中,讀者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作者所體現出來的寬容心態(tài)。即作惡者在付出了一定的代價、贖罪之后可以得到寬恕,而不是直接判處極刑。這樣的善意,千年以后的不孝之子的我們卻沒有了。我看到過三四種改編自《板橋三娘子》的圖畫書,全都把后面老人“擘開”驢皮,讓板橋三娘子“宛復舊身”的這段故事刪掉了,而是只到板橋三娘子誤吃了趙季和用計調換的自己做的魔法燒餅被變成驢子之后,就結束了,故事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惡有惡報”的概念。這種“惡有惡報”的概念,僅僅繼承了我們中國文化中“福報”“惡報”的簡單邏輯,卻把“寬恕”這個偉大的精神給刪除了,成了簡單粗暴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成了“血債要用血來還”。這樣的改變,可以說是“買櫝還珠”了,也可以說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這篇傳奇文在寫趙季和調換燒餅的情節(jié)時,采用了極其細膩的表現方式,前后各種方面都寫得很詳細,以顯示這件事情在講故事上的合理性。寫故事就是這樣,需要簡略時,要簡略,需要詳細時要詳細。速度快時,一下子就交代過去了,例如“后四年,乘入關”。其他四年中在關外都經歷了什么事情,全都略過不提。速度慢時,就是描寫細節(jié),如“含水噀之”等描寫。所以,詳略的處理,就體現了作者的寫作能力。并不是什么都一股腦倒出來,像俗話說的“竹筒倒豆子”,就一定能寫出好的作品。
這篇傳奇文很有名,在網上能搜到多種繪圖書,但改編者都相對比較狹隘,誤讀或者說誤導了這篇作品。另有現代漢語的譯文,我看來看去,覺得還是不該看譯文,又不是外語,不識單詞。只要多看幾遍,多琢磨琢磨,把實在不認識的字詞查一下,就沒有問題了。而且,即使有些地方真的還是不太明白也不要緊,先讀了,有趣,要緊。以后閱讀量多了,知道一些古文特殊字詞的用法,反過來,又會明白更多。
閱讀就像人生,需要慢慢積累,慢慢醒悟,不能“須臾生花發(fā)麥熟”那么著急,不然變成驢子被人騎都還不知道呢。
附:《板橋三娘子》
唐汴州西有板橋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從來。寡居,年三十余,無男女,亦無親屬。有舍數間,以鬻餐為業(yè)。然而家甚富貴,多有驢畜,往來公私車乘,有不逮者,輒賤其估以濟之。人皆謂之有道,故遠近行旅多歸之。
元和中,許州客趙季和將詣東都,過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據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處一榻。榻鄰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給諸客甚厚,夜深致酒,與諸客會飲極歡。季和素不飲酒,亦預言笑。
至二更許,諸客醉倦,各就寢。三娘子歸室,閉關息燭。人皆熟睡,獨季和轉展不寐。隔壁聞三娘子窸窣,若動物之聲。偶于隙中窺之,即見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燭挑明之,后于巾箱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則牽牛駕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來去數出。又于廂中,取出一裹蕎麥子,受于小人種之。
須臾生,花發(fā)麥熟,令小人收割持踐,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碾成面訖,卻收木人子于箱中,即取面作燒餅數枚。有頃雞鳴,諸客欲發(fā)。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于食床上,與客點心。季和心動遽辭,開門而去,即潛于戶外窺之。
乃見諸客圍床,食燒餅未盡,忽一時踣地,作驢鳴,須臾皆變驢矣。三娘子盡驅入店后,而盡沒其貨財。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術者。后月余日,季和自東都回,將至板橋店,預作蕎麥燒餅,大小如前。既至,復寓宿焉。三娘子歡悅如初,其夕更無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問所欲。
季和曰:“明晨發(fā),請隨事點心。”
三娘子曰:“此事無疑,但請穩(wěn)睡?!?/p>
半夜后,季和窺見之,一依前所為。天明,三娘子具盤食,果實燒餅數枚于盤中訖。更取他物,季和乘間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覺也。季和將發(fā),就食,謂三娘子曰:“適會某自有燒餅,請撤去主人者,留待他賓?!奔慈〖赫呤持?/p>
方飲次,三娘子送茶出來。季和曰:“請主人嘗客一片燒餅?!蹦藪渍吲c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據地作驢聲,即立變?yōu)轶H,甚壯健。季和即乘之發(fā),兼盡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術,試之不成。
季和乘策所變驢,周游他處,未嘗阻失,日行百里。
后四年,乘入關,至華岳廟東五六里。路傍忽見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橋三娘子,何得作此形???”因捉驢謂季和曰:“彼雖有過,然遭君亦甚矣??蓱z許,請從此放之。”
老人乃驢口鼻邊,以兩手擘開,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復舊身。向老人拜訖,走去,更不知所之。
——選自薛漁思著《河東記》第十篇,收錄于《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八十六,幻術三。
葉開,作家,學者,現居上海。責任編校:曉 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