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透新課程標準下閱讀教學的深刻內(nèi)涵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p>
在閱讀中,與文本對話指的是閱讀者在閱讀某一文本時,不再把文本看作無生命的存在,而是看作一個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個體,通過雙方之間的相互交流,達到相互理解,促進雙方視界更大融合,從而不斷產(chǎn)生新意義的過程。一言以蔽之:與文本對話,不再把文本看作是僵化的材料,而是賦予文本以生命;不再把文本看作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新意義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師不再擁有絕對權威,而應成為同等的對話者。也就是說,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要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動與文本進行交流。而通過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要理解一個文本,理解作者與要表述的意義,就必須對作者的時代背景、寫作動機、社會狀況有一個更深刻地理解。要理解一個文本,就必須重新構造這種原始境遇,重建原聲世界,使學生在這一世界中,與文本展開對話,以便重構作品的原始世界和準確地把握作者寫作文本的含義。當然,教師與學生之間關于文本的對話,實際已包含兩種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但是,受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的影響,教師在與文本對話閱讀教學中會面臨一些問題,使與文本對話不能有效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創(chuàng)建新的與文本對話的閱讀教學模式,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靶抡n標”所滲透的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說是新世紀高中語文教學迸射出的一道絢麗奪目的光芒。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尋找有效途徑來組織、生成、完善“師生”“生本”對話,探究并確立與文本對話的顯效機制,這是擺在我們一線語文教師面前尤需長期探研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在教研室的指導下,我們學校的語文教改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在教學指導思想方面,要求語文教師務必樹立和構建新型的師生觀;在教學的具體操作方面,要求語文教師大膽嘗試,優(yōu)化教材,選擇閱讀的文本應具有開放性,重視學生理解的重要作用,教師授課盡可能地使用描述性語言等等。
二.充分預設“生本”對話情景,搭建文本閱讀的和諧平臺
對話情景的預設是指教師在與文本的先期對話的基礎上設計的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路線。這種預設主要是對對話資源的盤點和促生。對話資源有外部資源,比如文本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作者在當時的生存狀態(tài),課堂位區(qū)的選擇(電化教室等),教學手段的運用(一般的音響設備還是多媒體),學生接受層次等等。也有內(nèi)部資源,比如文本闡發(fā)的道理,主人公的最終命運,文本的抒情基調(diào),學生的生活體驗(直接的或間接的),學生情墑的區(qū)域(高、中、低)等。這些對話資源需要了解、盤查、點清,只有對這些資源了然于心,才能有效設計對話路線圖,并使實施達到預期目標。在對對話資源的盤點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對資源的調(diào)遣作調(diào)整,要刪冗去繁,除舊布新,有的還要促生、放大。經(jīng)過這樣的準備,就可以設計對話路線圖了。預設的對話路線圖在實際運用時會碰到障礙,會時不時地偏上岔道,這時就需要調(diào)控。有老師說學生對話時老師不要干涉,讓學生盡興發(fā)揮,只要學生有收獲就行,我們不敢茍同。所以,在對話進行過程中教師有必要不斷修正自己的預設路線圖,以保證對話正常進行和獲取最大效果。
為了能使預設有較高的利用率,教師必須放膽收集資源,小心選用資源,做到多而不雜,用而不亂,線索明晰,輕重得當。盡力為學生架起一座便于與文本交流溝通的橋梁,使之在文本的基礎上去想象,去聯(lián)想,去創(chuàng)造;全力搭建文本閱讀的和諧平臺,使之走進文本并走出文本,在閱讀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三.大膽探索勇于嘗試,創(chuàng)造新課標下寫作訓練新模式
寫作訓練如何與文本有機結合,根據(jù)文本的推進有序而系統(tǒng)地展開,我們曾做過許多探索與嘗試,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在“話題作文”確立為中學寫作的主要形式后,文本與寫作訓練更是水油分離,很難體現(xiàn)文本的啟發(fā)性、指導性、典范性的作用。新教材的使用,使我們眼前一亮,我們覺得寫作訓練完全可以與教材的推進齊步走,也就是說新教材與寫作訓練可以攜手共進。
我們知道新教材編寫特點是以“話題”劃分單元,同一單元文本與文體交叉,內(nèi)容集中。如第一冊第一單元“開啟智慧之門”,圍繞這個話題共有必讀兩篇——《勸學》《師說》,選讀——《談讀書》。其中有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有深入淺出精辟透徹的闡述,有熱忱的鼓勵,有奧妙的揭示,有心得經(jīng)驗的暢談……這些都緊緊圍繞話題,讓學生從名人名家的著述中汲取營養(yǎng),培養(yǎng)和澆灌自己的智慧之花,讓其開得絢麗燦爛。再如第三單元“走進自然懷抱”,有散文有詩歌。古今中外,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洋溢著盎然春意、躍動著生命的靈性的瑰麗而神奇的自然畫卷。讓學生徜徉其中仔細品味,通過觀照自然,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自然意識,熱愛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其他單元莫不緊緊圍繞單元話題組織文本。
這種編寫的特點不正和話題寫作訓練相吻合嗎?不正有利于寫作訓練與文本步調(diào)一致和諧共進嗎?我們想寫作訓練也應該以文本為本、以文本的話題為本。這樣寫作訓練不再是游兵散勇,而是有了依托、有了本源;寫作訓練不再是隨意的,而是有序的、系統(tǒng)的。更重要的是文本所閃爍的精神光芒、思想內(nèi)容及結構形式、布局謀篇,不正是寫此類話題的極好樣本與范例嗎?可能有人說這樣會禁錮學生的思路、限制其思想。我們認為文本的多元解讀及開放性、選擇性,也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改革,積極創(chuàng)新。
經(jīng)過深入思考和多次論證,我們開始了以文本帶寫作、以文本促寫作、以文本規(guī)范寫作的嘗試,并且取得了階段性成功。學生反映最強烈的是有話說,有事寫,有情抒,不再無從下筆;老師們高興的是學生的文章不再空洞無物,不再干巴枯燥,不再文體不分。
在實踐中我們是這樣具體操作的:
(一)以本為本,擴大閱讀量
教材中每一單元,除了正常的學習外,我們還指導學生學習讀本中相應的文章,我們自己也圍繞單元話題,編選部分不同文體的精美的文章,加上我們教師的點評,印發(fā)給學生,使學生對此話題有一定的量的積累,拓展其視野,活躍其思維。
(二)寫心得感受
針對以上的閱讀學習,我們還讓學生定時定期寫心得感受,其實就是簡評和讀后感。內(nèi)容較雜,可對形式技巧、布局謀篇進行分析賞鑒,也可對思想內(nèi)容談談自己的認識等等。學是為了用,學習他人的長處,學會賞析也就為自己寫好文章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確定訓練話題
讀是為了寫。我們針對學生的實際,針對已學的文本、已讀過的其他文章,根據(jù)寫作教學計劃,每人選多個話題,然后討論,做到優(yōu)中取精,最后確定幾個話題讓學生練。
(四)選取“典型”,剖析講解
對學生作文批改后,我們選取一定量的“典型”文章,印發(fā)給學生,其中有成功的范文,有失敗之作,并且文體各異。在講評課上對這些“典型”一一分析講解,并組織討論,尋優(yōu)點找毛病,使學生真正明白應該怎么寫,怎樣寫好怎樣寫不好。
(五)鞏固訓練,提升能力
講評課后,我們針對上次學生作業(yè)情況,再布置同類話題讓學生訓練,進一步鞏固強化,最終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王健,語文教師,現(xiàn)居山東即墨。責任編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