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把“上學”叫做“讀書”,不知是因為那時沒有自然科學課,還是為了告訴我們,書是要讀的,上學就是為了讀書。
讀,分為無聲和有聲。我們通常把無聲的讀稱之為默讀,有聲的讀叫做朗讀。其實,并非所有的有聲讀,都能稱之為朗讀。我們可以從朗讀的要求和朗讀的特點來看。
課程標準的朗讀要求是:運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
朗讀的特點是把蘊含在無聲的書面文字中的思想感情,經(jīng)過心理的感受理解,通過音色、音調、語氣、節(jié)奏等語音的變化,用有聲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使之凸現(xiàn)明朗。而且,朗讀不單純是還原書面文字的情和意,還伴有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補充(比如朗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因此,朗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再創(chuàng)造。同一篇文章的朗讀,因朗讀者的語文素養(yǎng)、生活閱歷以及對文章的領悟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
讀,從普遍意義上來講,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手段,是一種讀書的方法。所以,它成為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至于,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每個真正的語文教師,都能說上個一二三來,這里就不必贅述。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朗讀,提高教學效果,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讀”在教學中的運用,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形式的妙用,二是指導的技巧。
就讀的形式而言,無聲的讀,有默讀、瀏覽、跳讀(有聲讀也可以選擇性的跳讀);有聲的讀,有范讀、帶讀、單個讀、自由讀,輪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齊讀、誦讀等。每一種讀的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例如:
范讀,最基本的功能是給學生提供朗讀課文的榜樣,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讀準字音,讀音的輕重,停頓的長短,速度的快慢,語調的抑揚,感情基調等等。范讀根據(jù)朗讀者的身份可分為:教師范讀,學生范讀,名家范讀。范讀根據(jù)策劃又分為:直白范讀,配樂范讀,配樂視頻范讀。配樂視頻范讀,倍受師生青睞,營造的情境,優(yōu)美的音樂,能使聽者盡快進入角色,愉悅身心,提高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課文(比如《鄉(xiāng)愁》《雷電頌》),學生在沒有進入文本情景之前,切忌直白范讀。教師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走進教室就充滿感情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學生還不適應,就會皺眉,偷笑,使朗讀者處于尷尬的境地。
瀏覽,相對朗讀來說,速度較快。適合于初步感知課文或者篇幅較長的課文。
分角色讀和表演讀,適合于寓言、戲劇作品和小說中的對話描寫。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把握。例如《皇帝的新裝》《威尼斯商人》《變色龍》等。
帶讀,適合于理解難度較大的詩歌、文言文等,在講解之前運用。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論語>十則》《滿井游記》等。
輪讀,適合于在學生基本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讀鋪敘、排比的句子或段落,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條理層次,又便于記憶。例如《木蘭詩》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一段。《安塞腰鼓》中“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相連幾段。
誦讀,要求運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背出來。這種朗讀方式適合于古詩文教學中的積累。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有了較深的理解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背誦某些精彩的語段或全篇。
就一堂課而言,形式的運用,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形式交叉進行的。選擇什么樣的形式,選擇的形式運用在教學中的哪一個具體環(huán)節(jié)(進程)中,往往也不能隨心所欲,都要取決于教材的內容與課堂進程的需要。
教學千法讀為本。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十分重視朗讀的形式,往往疏于指導過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恰當?shù)轿坏闹笇枰记?,而這個技巧有點不好把握。然而,恰當?shù)闹笇Р拍芡黄茖W生朗讀的瓶頸,提高教學效果,直達教學目標。
那么,怎么突破這個瓶頸呢?
首先,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讀素養(yǎng),給學生一個示范的榜樣。進而掌握點指導技巧。方法的指導要抓住教材的要領,忌空,忌泛,忌脫離課本。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從課文內容切入。這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通常是朗讀與內容理解并存。在指導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朗讀課文,反過來在朗讀中加深內容理解。以程翔老師所講的《再別康橋》第二節(jié)為例。學生齊讀第二節(jié)。教師問:“這一節(jié)重點描述一個什么對象呢?”學生很快回答:“金柳。”教師接著問:“那作者是怎么描繪這個對象的呢?”學生答:“是夕陽中的新娘。”教師問:“這河畔的金柳,為什么是夕陽中的新娘呢?”學生回答:“因為在人們的眼里新娘是美麗的,這河畔的金柳也很美?!睂W生說:“作者太喜愛這些金柳了,所以用最美的事物來形容它?!苯處熆隙ê?,又問:“波光里的艷影,這個‘艷影’又是什么呀?”學生說:“‘艷影’既是金柳的影子,又是新娘的倩影?!苯處煟骸霸谖业男念^蕩漾,‘蕩漾’如何理解?”學生說:“是飄飄的在水里搖來搖去?!苯處煟骸澳菫槭裁催@個艷影在我的心中飄來飄去呢?”學生說:“我認為是揮之不去,纏繞的感覺?!苯處熆隙ǎ骸坝迷~非常準確。”“想想,你心中美好的事物揮之不去,久久纏繞的感覺,再讀第二節(jié)。”
2.從思想感情切入。把人物形象置身于特定的環(huán)境、事件之中,去體會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感情,在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朗讀課文。以趙俊英老師講《石壕吏》為例,學生讀:“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教師:“你在朗讀時為何把‘怒’讀得重,而‘苦’字讀得輕呢?”學生:“這樣朗讀能表現(xiàn)官吏的蠻橫,老婦的痛苦。”教師:“你從文中哪里體會到老婦的痛苦?”學生:“第三段?!苯處煟骸拔覀儜撚迷鯓拥母星榛{來讀這段呢?”學生:“深沉的。”“悲傷、凄慘的?!薄俺林氐摹!苯處煟骸罢埻瑢W們用低沉、哀婉、傷感的感情來朗讀第三段。體會老婦人為什么苦,究竟有多苦?!睂W生自由朗讀。教師:“怎樣讀出官吏的囂張與怒火,課文中沒有具體的描述,需要我們展開想象,補充情節(jié)?!薄拔襾硎痉丁艉粢缓闻?’。”“官吏瘋狂的敲打著老婦家的門,‘開門,開門,快開門!交出你家的男人來,快點開門!’”
3.從朗讀技巧切入。偶爾給學生一點點朗讀技巧體驗,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讀《三峽》“猿鳴三聲淚沾裳”時,按語法停頓是四三節(jié)奏,第四個音節(jié)“聲”用延長一拍和休止一拍,比較朗讀試試看。《黃河頌》中“??!黃河!” “河”是第二聲屬于上揚調,三處可以分別用弱下降調、中平調、強上揚調三種不同的語式語調變化朗讀。朗讀《在山的那邊》“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因為是回憶性文字,讓學生嘗試用胸腔發(fā)音,凸顯其遙遠悠長。讀“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讓學生試試哭時說話,怎么發(fā)音(舌面、上顎、鼻腔)。
4.從盲點切入。不做要求,不帶任務,不指導,不暗示,讓學生反復朗讀,各抒己見。盲點切入運用恰當,可達到無招勝有招的效果,比上面三種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使課堂精彩紛呈。以《木蘭詩》為例,學生自由朗讀“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教師:“木蘭為何不在一處把東西買齊,而要到東南西北各個集市去買這些東西呢?”學生:“古時候,女人是不能參軍的,到處分散買,也許是為了不引起別人的注意?!薄澳咎m家里窮,四處挑選,是看看哪里的便宜就買哪里的?!薄澳鞘且驗椴煌臇|西要到不同的專賣店去買?!薄耙苍S是木蘭想在參軍前到處逛逛,因為出征后,不知何時才能回來?!薄捌鋵嵞咎m不一定到了東南西北各個集市,這里運用了夸張來表現(xiàn)木蘭出征前,緊張繁忙的準備情況?!薄瓕W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理解,會說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解讀。當許多答案呈現(xiàn)出來后,學生會自覺甄別答案的對錯。俗話說“話不說不明,鼓不敲不響”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理解是朗讀的基礎,感情是朗讀的靈魂,技巧是朗讀的橋梁。三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課堂教學,在文本朗讀、內容理解、情感體驗的交替中,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
熊瑞華,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湖北通城。責任編校:劍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