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背誦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學生要達到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因此,教師必須把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以獎激讀,提高閱讀興趣
學生的閱讀習慣不是先天就有的。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先用獎勵的方法,即學習認真的學生,老師獎勵一本課外書;能把課外書的大致內容說給老師、同學聽的學生,同樣獎勵一本課外書;讀書筆記做得好的學生,老師也獎勵一本課外書……
學生得到老師的認可,心理上既感到成功的滿足,又能夠從老師獎勵的書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同時,為其他同學樹立了榜樣。
二、給予時間,滿足閱讀需要
培養(yǎng)了閱讀興趣,還要保證閱讀時間。除了每星期兩節(jié)讀報課,還允許學生在早飯后、午飯后、放學后翻閱課外的書報。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yè),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保證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及指導。
三、推薦讀物,實現(xiàn)閱讀有效性
1.根據(jù)課文需要,推薦讀物
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實現(xiàn)課內外的溝通。很多時候,單憑一篇課文要想明白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是比較困難的。學生在學習完一篇課文后,獲得的感性認識是非常有限的。這時我們老師應向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閱讀資料,以彌補這個不足,讓學生在這個資料拓讀中豐厚感性認識。例如,在第七冊第五組課文學習中,《長城》《頤和園》和《秦兵馬俑》三篇課文讓我們初步感受到我國燦爛的遺產(chǎn)文化。但是要想了解我國的遺產(chǎn)文化僅憑這三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老師及時地推薦學生去閱讀《世界遺產(chǎn)名錄》,再搜集與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有關的資料,對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國遺產(chǎn)文化是大有益處的。
又如,在學第八冊《生命 生命》時,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激發(fā)閱讀興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我向學生推薦杏林子的《杏林小記》《生之歌》,讓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
2.根據(jù)年齡特點,推薦讀物
小學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浩瀚的書山文海,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教育需要,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避免他們不加選擇、不辨優(yōu)劣地進行課外閱讀。每學期開學我都會根據(jù)所教班級的特點,打印一份《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讓學生、家長作為參考。放暑假前,根據(jù)新華書店下發(fā)的親子閱讀好書推薦,指導家長、學生自愿選訂、購買。
四、多種方式,培養(yǎng)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小學生樂意閱讀、有效閱讀、享受閱讀。在指導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我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習慣。
1.勤動筆墨
指導學生在閱讀時要圈、點、畫、找、記、寫。用圓圈圈出不懂的地方,用小圓點點出重點詞語,用橫線畫出好詞佳句,用五角星找出優(yōu)美的片段進行熟讀、背誦,寫摘記、讀后感。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故事的情節(jié),豐富自己的詞匯,培養(yǎng)良好的分析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2.讀書交流
為了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可以在讀報課讓學生看同一篇文章,然后由學生自由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收獲,老師再適當?shù)攸c評。也可以讓同學推薦自己認為比較好的課外書,并說一說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3.開展競賽
學生的閱讀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養(yǎng)成習慣,實現(xiàn)內化,提高能力。各種競賽活動成為推動學生閱讀的動力。為此,我設計了多種競賽活動,如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猜謎語比賽、背誦古詩詞、名言警句比賽、成語接龍比賽、手抄報比賽……學生在競爭中相互觀察,相互學習,又會悟到很多東西。這在無形之中又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參考文獻:
盛群力,馬蘭.現(xiàn)代教學原理、策略與設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浦江縣大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