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已進行多年,在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組織、教學管理和教師的教學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但現(xiàn)實中有許多教師對高效課堂的理解比較片面,甚至有斷章取義的情況,特別是在高效課堂目標與教學組織方面走入了誤區(qū)。
一、對高效課堂目標認識上的誤區(qū)
1.認為高效課堂的目標就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課程標準提出:“要切實改變教與學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彼院芏嘟處熣J為課堂改革的目標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實際上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手段、策略有很多,新課改提出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就是很重要的方式與方法,他們是達到高效課堂目標的手段與策略,但絕不是目標。也就是說,運用了這三種方法,不能說就達到了目標,還要看具體實施的效果,效果好了,說明手段是有效的、有用的,否則就說明手段是無用的、無效的。
2.片面認為高效課堂的目標是有效
新課改背景下,許多關于“有效”的概念被提出來,比如,有效課堂、有效提問、有效引導、有效作業(yè)、有效互動、有效自主、有效評價等。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有效”二字提法不夠準確,何謂“有效”,它是相對于“無效”而言的。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效”意為有效果,“有效教學”自然就是有效果的教學。有效教學是相對于無效教學而言的,新課改下,“有效教學”被提出來了,這是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無效教學”而提出的問題。傳統(tǒng)教學果真是“無效教學”嗎?顯然這樣的判斷是不準確的,真正的無效課堂幾乎是不存在的。傳統(tǒng)教學也是一種有效果的教學,只是效果不好、不尖、不突,這種教學是一種低效教學。所以,新課改背景下提出的“有效教學”的問題是不準確的。
二、對高效課堂教學組織手段上的誤區(qū)
1.一味少講
學生獲得新知需要合作探究,但合作探究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情感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沒有關聯(lián)的相關知識、經驗、情感,合作探究將會變得非常困難。這時就需要教師多講、講精、講透,而不是少講。
2.濫用多媒體
利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這也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技能之一。但有些教師對此理解過于片面,認為非此就不可謂“新”,多媒體用少了就稱不上“好課”。從新課導入到教學流程,從內容板書到材料提供,從提出問題到答案呈現(xiàn),從知識歸納到教學小結,完全依靠多媒體。學生一堂課下來,眼花繚亂,重點、難點不突出,不會的照樣不會。
3.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小組合作是高效課堂的關鍵所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被教師廣泛采用。但是,很少有教師會關注合作小組中成員的搭配問題,大部分教師會采用前后學生組合、同桌組合或鄰近學生組合的合作方式。這樣的組合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必定難以達到探究要求,從而使合作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
4.重“議”輕“思”,以“議”代“讀”
很多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迫不及待地讓學生討論、合作,而沒有給學生個體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致使部分學生吃“現(xiàn)成飯”,無需動腦思考,討論也不可能深刻。長此以往,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惰性,顯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還有些教師誤以為,小組合作學習就是討論,以“議”代“讀”,把合作學習的外延縮小了,浪費了學生大量的自主朗讀感悟的時間,更不能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的積極作用。
5.死守學案
學案導學不失為當前較好的一種教學方式,但如果單純死守學案,課堂也會變得呆板、乏味,無絲毫教學機智可言,課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教師要以學案為主,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適時順勢拓展和深化,用思想點燃課堂,讓學生思維及時拓展、升華。這樣既落實了學案基礎,又培養(yǎng)了學生能力,還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
要走出高效課堂誤區(qū),必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高效課堂,其本質內涵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新課改精神。
參考文獻:
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6.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縣羊角鎮(zhèn)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