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主題】
又到一年復習時,每每下課后,教師一碰面,都會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抖抖手中的試卷,看著學生出現(xiàn)的一個個錯題,不斷地搖頭,一臉的疑惑,嘴里還在不停嘀咕:這些題都講過N遍了!怎么還會錯呢?是啊,我們很多在一線教學的老師都有這樣的疑惑和無奈:為什么在課堂上反復強調(diào)的知識,怎么還有這么多學生掌握不好呢?是不是我們的教學過程出了什么問題?
現(xiàn)代教材中介紹了不少重要的公式,提高了不少有深刻背景的習題,而這些習題本身就是重要定律,它們是解題的重要工具。由于認識水平的限制,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這些公式、習題,往往意識不到其作用,在復習總結(jié),引導學生挖掘這些“隱蔽”的財富時,以便在新的問題情境中及時激活,形成條件反射。使學生具有這種知識和那種知識,一相連就能見蓮思藕,具有融會貫通的應變能力。同時設(shè)計一些“變式題”“多解題”,訓練學生歸類思想,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復習讓學生長期接受單調(diào)、枯燥、乏味、重復的訓練會產(chǎn)生一種固定的機械思維模式——思維定式。思維定式的消極作用無疑是進一步學習的大敵。反其道而行之,既防陳求變,又可沖決思維定式的“堤壩”,讓奔騰不息的思維“洪流”,步入一個新天地。
【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復習“量與計量”后,我讓學生填合適的單位名稱。“圓珠筆長約是130( )”。有的學生填了“厘米”,有的學生填了“分米”。
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對單位進率不熟悉;另一方面,學生對長度單位表象不清晰。針對學生的錯誤,我拿出圓珠筆,讓學生量它的度,再讓學生結(jié)合1厘米的認識,計算130毫米是( )厘米。學生意識到:此時圓珠筆的長度用毫米做單位比較合適。
案例二:“有一根繩子分成兩段,第一段占全長的■,第二段■米,哪一段繩子長?”此題出示后,有的學生說:“一樣長?!庇械膶W生說:“無法確定?!?/p>
究其原因:學生把分率與具體數(shù)量混為一談。
我讓學生先假設(shè)繩子的長度去比較,經(jīng)過討論,學生認識到第一根長。這時,再讓學生討論:用線段圖把繩子分成兩段,經(jīng)過畫圖,最后得出第一根長。通過這樣的練習,加深了學生對“分率”和“用分數(shù)表示具體數(shù)量”的認識,鞏固了分數(shù)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更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復習要滲透聯(lián)系,挖掘創(chuàng)新,教學生學深
課本習題是以對數(shù)學知識的認識發(fā)展為主線安排的,其缺陷在于無法把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方法系統(tǒng)化。數(shù)學思想方法不像公式、定理等可直接寫在書上,因此,教師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wù)就是在把散見于習題中的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方法整理出來。從教材中挖掘?qū)哟螁栴},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周密思考,然后達到融會貫通的“頓悟”境界,產(chǎn)生“豁然而朗”的靈感,思維就會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上升到更深層次。
二、復習要注重對問題進行引申和推進
要培養(yǎng)與發(fā)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并加以引申和推進,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我在講完圓柱體的體積以后,出了一道這樣的例題:瓶子容積是2升,瓶身呈圓柱形,不包括瓶頂,容積為2升。正放時,液面高12厘米;倒放時,空余4厘米。水的體積是多少?通常的解法如下:
體積大約和容積相等,就是2升=2立方分米=2000立方厘米
瓶身高=12+4=16(厘米)
空余的4厘米實際上是瓶頸的體積。
水的體積是:2000÷16×12
而有的學生卻列出這樣一個算式:
2升=2立方分米=2000立方厘米
12∶4=3∶1
3+1=42000×■=
其算理是來源與按比例分配。分析其算理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極富獨創(chuàng)性的算法,所以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平時的學習就是要多觀察、多動腦。
三、復習要讓“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并進
1.一題多解
提倡一題多解,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使相關(guān)知識相互溝通,從而克服學生解題思路狹窄,解法單一等缺點,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修路隊修一條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長的■,照這樣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還要多少天?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可以給出多種不同解法。
4÷■-4
(3600-3600×■)÷(3600×■÷4)
■∶4=(1-■)∶x
通過比較,學生不僅知道哪種法最優(yōu),還加深了對分率與問題的對應認識。
讓學生進行多種解題思路的討論,能使學生解題思路敏捷,既達到一題多解的效果,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在應用題解題中,從多角度進行遷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訓練。
2.多題一解
有的題目,是同一個式子,有不同的表述意義。
例如:算式56÷7,就有許多種表述。
(1)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2)56里包含幾個7?
(3)7除56,所得的商是多少?
(4)56是7的幾倍?
(5)7與一個數(shù)的乘積是56,求這個數(shù)。
(6)多少個7相加的和是56?
(7)我有56塊糖,平均分給7個小朋友,每個人得到多少塊?
這樣就可以從多角度理解式子的意思了。
我相信,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只有把錯還給學生,經(jīng)過“吃一塹,長一智”,他們一定會從錯誤中醒來,從而既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又達到了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目的。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翟鎮(zhèn)鎮(zhèn)翟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