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與交流,是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位語文教師的份內(nèi)之責。
關(guān)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闭n標還規(guī)定了每個學生小學六年的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與交流,是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位語文教師的份內(nèi)之責。那么教師該怎樣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指導,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呢?
一、培養(yǎng)興趣,讓學生樂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1.尋找課內(nèi)外閱讀的結(jié)合點
如學完《虎門銷煙》這篇課文后,我問學生:“誰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學生就提出問題:“鴉片到底是什么?”“林則徐是個什么樣的人?”“外國人為什么要把鴉片運到中國來?”我借機說:“同學們,這些問題提得很好,可是咱們課本上沒寫清楚,我們課堂上也沒有那么多時間,怎么辦呢?”學生紛紛提議:“利用課余時間,找這方面的書讀一讀。”“還可以上網(wǎng)查一查。”這樣,學生讀書的興趣就被激發(fā)出來了,他們就會通過各種渠道去閱讀。
2.師生交談,點燃課外閱讀的欲望
課下,教師主動和學生交流,跟學生談一談自己最近讀了什么書或文章,說說這本書或這篇文章怎么好,學生受到影響就想親自讀一讀;或者給學生講書中的故事,講到精彩處戛然而止,給學生設下懸念,他們急于想知道主人公的命運或故事的結(jié)果,就迫不及待地想讀。這時教師就抓住時機把書推薦給學生。
3.舉辦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為了讓學生多誦讀古詩詞,開展古詩朗誦會;為了擴大學生閱讀面,舉行多種形式的比賽,如講故事、談知識、說新聞;引導學生建立“課外閱讀檔案”進行展覽、交流,看誰讀得多、收益大。學生想展示自己,于是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讀書熱潮。通過這種方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把課外閱讀當成了一種樂趣。
二、推薦好書,讓學生多讀
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激發(fā)起來了,教師就應適時地向他們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首先,要推薦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讀物,如歌頌人類勤奮、善良、堅毅、進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讀物。向?qū)W生推薦課外讀物,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而定。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較低,識字量少,應以注重童話、寓言和成語故事為主,兼顧科學小故事、小知識;中年級學生識字量有所增加,認知水平有所提高,他們對兒童小說以及較適合兒童閱讀的經(jīng)典小說、科幻類作品、淺顯的歷史讀物等較感興趣;高年級學生由于獨立閱讀能力已經(jīng)形成,認知水平和社會性心理水平相對較高,所以喜歡看一些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以及適合學生閱讀的歷史、地理、天文書籍和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
另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地中自由馳騁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去尋找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的結(jié)合點。(1)讀課文中的人物故事。小學課文中寫了眾多的人物,其中有許多名人,如學到《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可指導學生閱讀宋慶齡的故事;學到《詹天佑》,可推薦學生讀《少年時代的詹天佑》《留學國外時的詹天佑》等有關(guān)詹天佑的故事。通過閱讀這些名人故事,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能使學生的思想得到熏陶。(2)讀與課文知識有聯(lián)系的課外書。如,學習了《海底世界》《美麗的南沙群島》這類課文后,引導學生閱讀有關(guān)海洋動物、植物、礦物等方面的科普文章。(3)讀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如,學了《夾竹桃》,就向?qū)W生推薦季羨林的其他作品;教古詩時,就介紹作者的其他作品,讓學生誦讀。
三、授以方法,讓學生會讀
學生在課內(nèi)掌握了讀書方法,才能使課外閱讀得法、受益。課外閱讀則為學生復習、運用閱讀方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教師要想使學生把課內(nèi)學到的讀書方法靈活地運用到課外閱讀之中,就有必要開設閱讀方法指導課,教給學生一些讀書方法。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指導:
1.涉獵閱讀,講究一個“快”字
所謂“涉獵閱讀”就是為滿足閱讀的渴求,為填補心理的饑餓,以達到心理平衡的閱讀取向。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在閱讀的數(shù)量上“多多益善”(地不分中外,時不分古今);在閱讀的質(zhì)量上“不求甚解”(總體感悟,大局把握);在閱讀方法上“一目十行”(跳讀為主,理解為輔)。因此,它只是一種大概的閱讀,只要觀大略,抓住文章的重點即可,不平均使用力量。俗話說的“看報看題,讀書讀皮”便是“涉獵閱讀”的形象化表述。為提高閱讀的效率,可以先看書的目錄,從目錄中發(fā)現(xiàn)精彩的地方或自己急需的內(nèi)容,再翻看具體內(nèi)容;還可以看內(nèi)容提要或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jié)尾幾段,掌握書的大概內(nèi)容;也可以快速默讀,用較快的速度了解一下大概的意思,力求在單位時間內(nèi)獲得最大的信息量。
2.積累閱讀,形成一個“厚”字
我們不但要善于獲取材料,而且要善于積累材料。課外閱讀是積累材料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少年兒童多讀一點利于積累的書,是一種比較適合的意識取向,如多讀一些經(jīng)典性著作。為了更好地達到“積累”之目的,閱讀時可以采用列提綱、摘錄、寫札記、作卡片等手段。從三年級開始,我就讓班上每個學生準備一本“采蜜集”用于摘抄,一本“浪花集”用于寫感想。一年下來,班上的學生知識豐厚了,談吐文雅了,課堂上的回答經(jīng)常妙語生花。
3.探究閱讀,突出一個“悟”字
“探究閱讀”是課內(nèi)閱讀的延伸和擴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從作家的作品中選出來的。由于種種原因,文中的某些觀點不能全面展開,原著無法盡錄。這對于好奇心強的少年兒童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他們?yōu)榱嗣靼住坝^點”的產(chǎn)生,為了通曉原著的概貌,于是便“堤內(nèi)損失堤外補”,在課內(nèi)外閱讀中得到補償和滿足。例如,在執(zhí)教《三顧茅廬》一課時,我用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向?qū)W生介紹三國的形成、對峙、衰敗過程,介紹諸葛亮、劉備等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不少學生課外捧起了《三國演義》,課余談起了三國逸事,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國熱”。學生通過閱讀作者的原作,對作品有了整體了解,從中研究人物性格的發(fā)展,探究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感悟主題意蘊的加深。
4.鑒賞閱讀,學會一個“吸”字
學校圖書室里均有小說、散文等書籍,這些作品無論是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抒情,都有值得鑒賞的地方。在課外,教師指導學生欣賞閱讀這些作品,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其審美能力。比如,為了領(lǐng)悟?qū)懢懊牢牡纳耥嵑图记桑梢砸龑W生閱讀寫景名篇,通過認真地鉆研,深刻地領(lǐng)會,進而感悟?qū)懢拔膹闹黝}的確立到材料的組織、從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思到藝術(shù)的表達、從詳略的取舍到過渡的安排等等的藝術(shù)特色。學生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吸取了前人的經(jīng)驗,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戴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