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當前中學有關教學現(xiàn)狀,重點分析中學歷史在歷史理論教學方面的狀況,就如何改變當前中學歷史理論教學的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狀以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適應歷史教學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趨勢提出對策。
關鍵詞:高考失分;理論教學現(xiàn)狀;適應高考
縱觀近幾年高考學生答題情況,凡是涉及理論分析的試題(集中于主觀性試題),必是各種失誤和丟分最集中、最嚴重之處。解答這類題目,能準確理解題目要求,恰到好處地分析問題、評論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生,僅占極少數(shù)。而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陷和漏洞。綜合近年來高考試題失分情況研究,主要有下列幾種情況:一是對基本理論似懂非懂,能作某些分析,但往往片面、膚淺,達不到應有高度和深度;二是不懂基本的史學理論,缺少必要理論分析意識,解題只能就事論事;三是由于基本理論的嚴重欠缺以至空白,在答題中,不能運用理論正確分析、評論問題,甚至不明是非,得出完全錯誤的分析判斷和結論。
上述情況表明高考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基本史學理論的欠缺甚至空白,在于考生基本理論水平、理論分析能力的低下。
一、學生理論水平和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分析
1.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指導思想的影響和束縛
高考命題已從知識型轉變?yōu)槟芰π停胰遮叿€(wěn)定、完善,但長期以來教師們對歷史學科有一種偏見,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受其影響,教學中師生有意無意地對理論的內容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形成教和學的定勢:重史輕論。在此指導思想下,教師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只看重知識的講授,而忽視理論的講解分析及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則一般抱定“死讀書,讀死書”,大多輕視、忽視理論上的思考和理解。
2.教師理論水平不高
目前中學歷史教師中,有一部分理論水平較低。在上述傳統(tǒng)觀念影響下,一部分教師長期以來習慣了就事論事的講課方式。本該認真講述的基本理論概念,被長期“閑置不用”,同時又不注意史學理論知識的進修和更新,教學理論的水平可想而知。另外,在高中任教的一些青年教師,理論水平不高,講課停留在講史實、少分析的低層次上,要讓學生在高考中應對自如,作出準確、全面、深刻的理論分析,當然是不可能的。
3.理論教學操作上的不得法
許多教師有理論水平,教學中也注意進行基本理論的講解分析,但往往不得法。一是講述籠統(tǒng),不具體、不滲透。二是“史論脫節(jié)”“各自為政”,不能將理論觀點自然融匯于史實的敘述過程中,不能進行有血有肉的分析。三是存在理論教學的“隨意性”,講課時,往往隨意發(fā)揮,缺乏目的性、系統(tǒng)性,不全面、不深入,如此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
4.初高中教學脫節(jié),學生理論基礎薄弱
目前不少地方存在各年級教學聯(lián)系不強、初高中教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加上初中歷史課在中考中的分量較低且前幾年沒有列入中考科目,初中師生普遍不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則體現(xiàn)為給中考必考科目讓路,教學要求不嚴格,造成學生理論基礎的薄弱和貧乏。本該在上高中之前就有一定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發(fā)展史的常識,到高中甚至是高三時,仍有許多學生不知道、不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在這樣的基礎上單靠高三短時間的拔高自然是很難取得理想效果的。
二、實施歷史理論教學的措施
1.教師在結合“兩綱一本”的基礎上,應確定理論教學的總目標及具體的學年目標、史段目標、章節(jié)目標,做到各個突破,分步到位,最后使學生具有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運用歷史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要認真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深鉆教材,尋找理論問題的切入點。歷史教材中的理論點,無論其處于隱性狀態(tài)還是顯性狀態(tài),對其尋找和解釋都離不開教師準確深入的把握。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動作用,選好切入點,準確分析。
3.教師要寓深刻于平易、化解難度,尋找適合學生理解歷史理論的方法。如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時,就要講到農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個問題。如何讓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農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進而認識到與斗爭失敗的關系,這就要教師講得變難為易,透徹深入。像這類問題可以采取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結合典型問題再分析等方法進一步認識。此外,教師還可采取理論專題的講解,促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和運用歷史理論。
4.由于歷史理論問題的抽象性及其難度,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體現(xiàn)在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的教育上。這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強化理論意識、樹立大文科的觀念、貫通相關學科的聯(lián)系,特別是貫通與理論性較強的政治學科的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周鼎勛.高中歷史新大綱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
[4]葉正書.新的教學觀念呼喚新的教學方法.
[5]單文彬.新的變化、新的特點、新的教法.
[6]陸安.試論歷史課程改革與歷史教學改革[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1(1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樂昌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