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骨一科(延安716000) 行 軍 陳俞濤 楊江偉 趙俊華
筆者醫(yī)院自2005年以來通過手術治療髖臼骨折23例,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23例,采用經(jīng)腹直肌外緣入路,5例加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齡23~56歲,平均37.5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4例,墜落傷9例。骨折按Letournel分類:前壁骨折7例,前柱骨折10例,后柱骨折1例,雙柱骨折3例,T形骨折2例。合并傷:髖關節(jié)中心性脫位3例,失血性休克2例,脊柱骨折2例,四肢骨折3例,股神經(jīng)損傷1例,腦外傷1例。手術適應征為:骨折移位>3mm,并發(fā)股骨頭脫位或半脫位,CT檢查顯示后壁骨折缺損>40%,關節(jié)內有游離骨塊,移位骨折累及髖臼頂,無明顯骨質疏松。
2 手術方法 選擇全麻,患者仰臥,患側臀部墊高。需前后聯(lián)合入路時,先俯臥位,沿Kocher-Langenbeck入路復位固定后壁后柱后改仰臥位。術前30min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常規(guī)留置導尿。術中采用控制性降壓,以減少術中出血,將血壓控制在90/50mmHg左右。皮膚切口:患者仰臥位,自臍旁腹直肌外緣做縱切口,向下至恥骨結節(jié)上方1cm。入徑:下腹部切口逐層切開皮下、腹直肌前鞘,于腹直肌外側緣向內鈍性推開附著的肌纖維,顯露后鞘。以兩把止血鉗提起后鞘,切開后鞘,鈍性分離后鞘與腹膜間隙。用濕紗墊將腹膜沿髂窩推向中線,充分暴露髂肌、腰大肌、股神經(jīng),將股神經(jīng)、股血管鞘向內側分離牽開,沿腰大肌外側緣分開髂肌達髂骨翼,切開髂骨骨膜,向內側推至小骨盆口,在恥骨與髂骨相接處的骨膜上切斷腰小肌腱,切斷并結扎可能碰到的旋髂深血管。平行恥骨支水平切開其骨膜并予以剝離。此時,髖臼前上部,小骨盆內側及恥骨水平支均可充分暴露。將骨折復位,根據(jù)情況采用重建鋼板、螺絲釘作內固定。術畢置負壓管引流,嚴密縫合各層。
3 術后處理 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2~3d,引流量少于10ml時拔除引流條,一般不超過72h。術后3d起行CPM訓練,從屈髖30°起逐漸過渡,2~3周時達到90°。1個月后扶拐行走,患側肢體不負重,3個月后逐步過渡到完全負重。
本組病例均于傷后2周內手術。手術時間2.5~4h,術中失血量400~1250ml。切口均Ⅰ期愈合。手術中未發(fā)生血管損傷,本組平均隨訪8個月(6~15個月),骨折復位的效果采用Matta X線評估標準:骨折移位0~1mm為優(yōu),<3mm為良,3~5mm為一般,>5mm為差。評估結果:優(yōu)13例(56.5%),良6例(26.1%),一般3例(13.0%),差1例(4.3%)。臨床效果的評估采用Matta的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從髖關節(jié)疼痛、髖關節(jié)活動度、步行情況三方面進行療效評定。本組23例中21例獲得隨訪,平均隨訪時間8個月,隨訪結果:優(yōu)11例(52.4%),良6例(28.6%),一般2例(9.5%),差2例(9.5%)。優(yōu)良率達81.0%。
目前,對于有移位的髖臼骨折采用手術治療已成為共識。許多學者認為,高質量的復位是獲得良好功能的基礎。Matta[1]指出,雖然解剖復位和差的復位的早期臨床結果可能沒有明顯的區(qū)別,但隨著時間的延長,解剖復位的優(yōu)勢便日漸顯露。
手術入路選擇:通常分為前路與后路兩大類,前者如髂腹股溝入路和髂股入路,后者如Kocher-Langenbeck入路。其中骨盆前入路剝離肌肉嚴重,干擾外展肌,異位骨化率高,且有傷及重要血管神經(jīng)及恢復慢等不足。而經(jīng)腹直肌外緣入路可避免或減低骨盆前入路的缺點,并有以下優(yōu)點:①入路方向與肌纖維方向平行,對肌肉收縮影響小;②不剝離臀肌,術后恢復快,感染機會少;③幾乎無異位骨化,關節(jié)活動滿意;④不切開關節(jié)囊,手術創(chuàng)傷少;⑤易于顯露和固定髖臼延伸段的髂骨骨折,有利于髖臼的解剖復位。
術中的復位質量是手術治療結果好壞的關鍵[2]。解剖及良好復位的臨床結果明顯好于差的復位。術中應對骨折的情況充分掌握后再進行復位和固定。應用重建鋼板(或加壓彈性鋼板),骨質缺損者尚需植骨,力求解剖復位及堅強內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鍛煉和早期負重。術中將術野所見與骨盆模型對照判定骨折部位、形態(tài),幫助確定鋼板螺釘?shù)陌卜盼恢?、打入角度方向?]。
在隨訪中,筆者發(fā)現(xiàn)早期的一些患者雖然復位和固定均滿意,但臨床功能差,主要是早期對術后處理比較保守,許多患者術后8~10周才開始功能鍛煉,最終導致功能活動受限。左春光等建議術后早期行CPM功能鍛煉[5]。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骨盆骨折術前應詳細了解骨折分型,優(yōu)先復位后柱骨折,強調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并行早期功能鍛煉。經(jīng)腹直肌外緣入路適合于髖臼前壁、前柱骨折及部分雙柱、T形和橫形骨折的切開復位。只要仔細操作,可取得良好效果。如有必要,可與其他徑路聯(lián)合應用
[1]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n :accurac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Bone Joint Surg(Am),1996,78 :1632-1645.
[2]吳新寶,王滿宜,朱仕文,等.112例髖臼骨折手術治療結果分析[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2,18:80-84.
[3]錢齊榮,茍三懷,趙貴臣,等.開放復位內固定治療髖臼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8):777-779.
[4]左春光,姚福東,王建順,等.手術治療髖臼骨折47例體會[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39(1):81-83.